简更1267‖师生冲突:运用教练技术,化干戈为玉帛
师生冲突:运用教练技术,化干戈为玉帛
文/张爱敏
师生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如何化解,让干戈为玉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其实,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亲和力,主动地创造出与他人的相似性与协作的效果,快速地与学生建立亲和关系,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提升自己与学生和谐交往的能力。下面以一个案例来分享教练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并与大家共勉。
案例:张老师接到班长报告,急匆匆地赶到教室。只见教室里面一片狼藉,书本散落一地。A正拿着一把扫帚,气呼呼地向B挥舞。B则坐在地上,捂着膝盖,抹着眼泪。张老师一把夺过扫帚,并厉声道:“怎么回事?”没想到,A大喊一声,一把把扫帚扔到地上,大哭起来。事后,张老师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总感觉不妥。不仅没有平复A的情绪,反而激化了师生关系,使得对自己产生了抵触。该用什么办法与A最快建立亲和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呢?张老师想起了心理空间位置法、呼应法与感官叠加法。
罗伯特 迪尔茨先生在《从教练到唤醒》中曾这样描述心理空间位置法,即依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对对方造成的影响不同而设置师生之间的不同位置,使得彼此双方相互觉察,从而实现有效沟通,重建和谐师生关系。
于是,张老师邀请A来到办公室,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第一次沟通,师生二人面对面站立。张老师两眼盯着A,食指指向A“A,刚才是怎么回事啊?”
此时,假如我们是A,自我觉察:身体、视线、情绪、感受等。处在当下,也许,我们是烦躁的,是不满的,“我不好,我(这个人)有问题”从而本能地引发心理防卫,一种对立油然而生。
第二次沟通,师生肩并肩站立。张老师侧身看着A,食指指向前方:“A,刚才是怎么回事啊?”
此时,假如我们是A,自我觉察:身心有何改变?此时,张老师指向的不是当事人,而是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当时课堂上的情景。于是,伙伴关系开始建立。A会消除戒备心理,向老师描述事情经过,虽然依然紧张,但压力减弱,师生关系有所缓和。
第三次沟通,张老师轻按A后背,食指指向前方:“A,刚才是怎么回事啊?”
此时,假如我们是A,再次觉察自身变化。腰背不自觉直立,头微微抬起,眼睛看向更远的前方。虽然依然在描述情景,但情绪缓和,对刚才发生的一幕不再斤斤计较。此时,当老师追问:“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你会怎么做?”对方已经有些愧疚,不能够开始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此时,教师不再是“裁判”“法官”,而是一位教练,一位支持者,一位陪伴者,创造出舒适、开放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是伙伴关系,二者的对话是平等的,是合作的,是安全的,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才会向内觉察,才会拥有解决问题的勇气。
无论是采取何种心理空间位置法进行沟通,都要善于并及时做出呼应,这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的第二步。也就是说当我们以一种支持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时,要善于对对方的语言内容、语调语速和身体语言做出及时的呼应。比如呼应对方的语言。
如当A描述现场情景时,张老师是这样呼应的:
A同学:……
张老师:你听到了骂声。
A同学:……
张老师:你很气愤。
A同学:……
张老师:你选择拿扫帚,来解决问题了……没有其他解决的途径了吗?
当我们在倾听中以重复关键词或提炼核心词等来捕捉对方要表达的重点,以共情与同理心与对方达到同频,就会达到想要的沟通效果。同时,如果对方的在表述时是急切的,语速是快节奏的,我们的呼应也应是急切的、快节奏的。当然,有时也要反常态,比如,一次学生在课堂上出言不逊,一向温文尔雅的我厉声重复了三遍。教室霎时静下来,对方也哑口无言,灰溜溜地坐下了。有时,课堂上就是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震慑。
当然,当师生出现不可避免的冲突时,教师的及时暂停、引导说服与晓之以理还是很关键的。如当A向老师陈述时,老师也可以采用提问法引领学生自我觉察。
如采用核对信息的方法提问“你是说……?”“你的意思是……?”“我刚刚听到……是吗?”
或实施引领方向的问询“你觉得师生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什么呢?”“除了拳头,就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亦或是增加选择性的提问“那你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还有吗?”“如果有的话,会是什么呢?”当学生已经说了多种方法,老师可以再追问一句:“有了这么多的方法,假如你下次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来应对突发情况呢?”
当然,有时也并非都如我们所愿,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跟上孩子们成长的脚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成长。如新学期开学,为了共创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编织一个有教育价值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树林里有一只双头鸟,每天他们都以吃树上的果子为主。左头的动作快,总能抢先一步吃到果子,右头为此特别生气,总想找办法惩治对方。一天,右头摘了一颗果子送给左头。左头吃后身体中毒。双头鸟一命呜呼。当然,右头也未能幸免。
此时,学生唏嘘不已。老师话锋一转,又说出一个结尾:
左头吃后身体中毒,双头鸟挣扎在死亡线上。右头懊悔至极,拼命拖着身体到了河边,灌下了很多河水,化解了剧毒,双头鸟又活了过来。后来,左头和右头重归于好,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讲完了,道理不言而喻。
快节奏,高压力,心浮躁,情绪失控,冲突凸显。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情绪,避免冲突升级。同时,及时调动储备专业知识,对症下药。总之,当我们满怀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不仅仅是高期待;当我们带着对自己的爱,而不是仅仅指向他人;当我们以彼此接纳,彼此成全,彼此成就的心态走进对方,我们就有了生命的联结,有了一种生命境界的提升,有了一种圆融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