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挤不进比你厉害的圈子? 因为层次越高的人,朋友圈越有趣!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39人  投资博弈论

为什么你挤不进比你厉害的圈子?

01

大学的时候,我们班的考研党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团支书为首的优秀学生们,另一派,则是像H这样的普通人。

判断是哪一派的标准很简单:谁没日没夜在图书馆学习的,就是团支书那边的。

而H们,则是“飞行”模式学习法,想学就学,想在哪里学就在哪里学,万一厌倦了,就停下来浪几天再重新开始。

到大四上半年的时候,H放弃了考研,准确的说,是他们那一群人都陆陆续续放弃了考研。对他们而言,考研的周期太过漫长,太难熬了。

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于是H们像暴风卷过的大海,一浪接着一浪。

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开始觉得那些拼死拼活要考研的人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找罪受。

但是到了下学期要毕业的时候,他们开始真正着急起来了。

那个时候,团支书们已经拿到了考研学校的面试通知了,即使笔试没过的人也已经拿着一早考好的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证书开始找工作了。

而H们两手空空出去找工作,跟团支书们一比简直不是一条起跑线上的,毫无竞争力可言。

但H是个有点小聪明的人,他觉得自己虽然现在不能有个好前途,但若是能跟那些个“潜力股”们成为至交的话,兴许自己未来也能混得一片光明。

于是他开始试图打入团支书的圈子内部。

但是在两周以后,H很沮丧地跟我说,原本他以为友情是几杯奶茶和几顿饭就能搞定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团支书们的圈子是如此的铜墙铁壁。

“我站在他左侧,却像隔着银河。”这是H对他与团支书关系最形象的描述了。

于是H的计划失败了,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去了,醉生梦死,却也惶惶不可终日。

0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细细一看你就会发现,H的朋友圈里都是跟他差不多类型的人:目光短浅,放任自由,没有理想,即使有也坚持不了几天,以频繁更换对象和约炮为傲,日常娱乐是k歌泡吧。

再看看团支书的朋友圈,也是跟他差不多的类型:做事有分寸,有远见,有实力,有耐心,对一件事情持之以恒。

他们也会去喝酒玩乐,但绝不因此而消沉懈怠,忘记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一对比就会发现,H和团支书本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在团支书考会计证的时候,H用“我以后肯定不当会计考了也没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在团支书考六级的时候,H用“反正没有六级证书也能毕业”来安慰自己;

在团支书考研的时候,H用“我也考但是考不上拉倒反正离毕业日子还长着呢”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最后团支书该考的不该考的都考了,H啥都没有,还在自我欺骗着:“现在工作那么难找,有证也不代表就能找到好工作。”

殊不知,用人单位看到的不仅仅是有无几本证书的差别,而是一种别人在做事情上比你更持之以恒更有实力的证明。

03

我有一个姐姐在银行工作,一年几十万。

前段时间她带了一个实习的女孩子,女孩刚来,对银行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新鲜感。

在听说了姐姐月薪过万这件事以后,她显得格外亢奋:“我也要考到银行来工作!这里真是太好了!”

于是女孩回家后买了一大堆银行招聘考试要用的书籍资料,开始准备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大干一场。

但是没过多久,出了一件事情。

两家银行为了争一笔存款而闹起了矛盾,另一家银行派人来姐姐的银行闹事,并试图故意抹黑该银行的形象。

但是闹事的人有点眼拙,找了那个实习生女孩的茬。

结局是女孩和对方大吵了一架,在对方准备找领导来治她的时候,女孩得意地丢下一句话:“我就是个实习的,你找了也没用!”然后飘飘然远去,再也没来上过班。

后来她告诉姐姐,回家以后她就把关于银行考试的书全部都扔了,“我发誓,我再也不想去银行上班了!这些明争暗斗太可怕的!还容易波及我这样的无辜!”

姐姐问她那你以后准备找什么工作,她想了想,说:“我准备去证券公司实习,听说那边环境也不错,待遇也很好。”

姐姐便祝她好运,女孩又说:“嗯嗯,我一直希望能成为你这样的成功女性,当然会好好做了!”

但不到两个星期,姐姐就听说了女孩离开证券公司的消息。

因为她做表格时少算了一个零被上司狠狠地骂了一顿,气不过哭着跑回来了,之后就再也没去上过班。

姐姐说:

一开始我就估计她是要放弃的,因为你想拿那么多工资却还想着轻轻松松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不管是银行还是证券,每行每业都会遇到困难,都会犯错,都会被误解。如果一遇到事情就放弃,一遇到挫折就退缩,那么你的理想境界永远都只会是你的理想境界,一个你永远都达不到的境界。

04

《庄子·外物》里讲了一个故事: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借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梅,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面大鱼食之,牵巨钩馅没而下,鸳扬而奋鬓。

简化成六个字,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跟XX玩得好,所以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先考虑她一下。”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高中里那些认为友谊大过天的女孩子们。

记得我们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班主任特地开班会强调:

不要因为我跟你玩得好,还想跟你在一个班,所以你选文科我也选文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水平来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否则你会后悔终身的。

班主任没有明说的一点是,你现在看重的那些友谊,你以为比你人生更重要,其实是因为你并没有看见到真正的人生。

经历少的人往往最容易目光短浅,所以老师用自己往届的经验告诉你,想要昂首阔步地走,就必须抬起头,看得再远些。

“我为什么总是挤不进比自己厉害的圈子里?”无数个辗转反侧的深夜,你都这样问自己。

“那些人明明看起来与我相差无几,明明他们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明明我也可以做到的。”

但事实就是,你根本做不到。

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亦或是虽然简单但需要坚持下来却很难,最重要的是,你给不了自己能坚持下去的信念。

你的大脑在叫嚣着“我好累啊我应该休息了”,于是你的手就情不自禁地点开了微信微博;

你的大脑跟你说着“我受不了了我要爆发了”于是你便大闹一场一吐为快。

因为对知识的输入过少,导致输出的东西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具体就表现在大部分事情面前,你看得都不够远。

只能望见面前的人,即使看到的再多,也不及一个看得比他远的人。

而一个人读书少经历少,会造成目光短浅,更加会导致他没有增加知识输入的意识,于是便会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厉害的人越来越厉害,差劣的人只能越来越望洋兴叹。

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将军,哪怕你还是一个小兵,你也要站在将军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那你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将军。”

因为层次越高的人,朋友圈越有趣!

和一个很久不见的高中同学加上了微信,看他的朋友圈,基本全是励志信息,我猜他是工作遇到了瓶颈。春节聚会时,看见了他,虽然衣着光鲜,但一脸沧桑,眼睛无神~~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其实早已在朋友圈里体现了。

1.

上个月和朋友聚会,聊起近况,有个人突然问起没来的闺蜜娇娇:“她还上班吗?”

我愣了一下,还没开口,旁边突然有人插话:“看她那么闲,估计上班也是糊弄。”

两个人边说边笑。

我心里不爽,却假装平静地说:“她都忙晕菜了。我都好几个月没见过她了。”

娇娇真的很忙,跑步、健身、社交一个也不少,兴趣爱好还特别多,最近又投资开了一个餐馆,和她约会不是公园约跑,就是去餐馆考察。

工作也没落下,每周单休,天天忙到深更半夜,今年才刚升职。

居然有人说她闲。

提问的那位朋友惊讶地看着我,来了一句,“怎么可能。她的朋友圈里明明成天吃喝玩乐。”

我心里无奈地“呵呵”了一声。

饭间无聊的时候,打开微信,突然看见那位提问的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和老朋友团聚,大家都老了,结婚、没结婚的都感叹,日子越来越不容易。

有时候,还真不知道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What?!

刚才大家明明意气风发地聊着彼此的好消息,怎么到她嘴里就成了这样。

我顺手点进她的朋友圈,果然是无聊至极,除了抱怨年会没抽到奖,就是哭诉底层群众年二十九居然还在上班。

我粗粗翻了两下就看不下去了。

有些人无法跨越阶层是有原因的,他们不懂得欣赏生活里的美好,眼里只有求不得、怨长久的生活阴暗面,还总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吃亏受苦。

朋友圈是一本自传,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情商,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层次和趣味。

有些人,如果只看她的朋友圈,你永远不会知道她过得怎么样。讲真,有趣的朋友圈都是“故意而不刻意”的。

2.

娇娇是我认识的人里把朋友圈经营得最好的。

翻开她的朋友圈,满眼都是洒满阳光的咖啡馆、深夜诱人的美食、枕边的一本小说、路上偶遇的流浪狗......

讲真,每次看着那些温暖的片刻,我总感觉生活其实真的对我们挺不错的。

娇娇和她的朋友圈一样,万年不变的意气风发,一丝不苟的妆容,头发连根杂毛都没有,从鞋子到口红,没有一点纰漏。

每次看着认真打扮的她,嘲笑说:“我不嫌你难看。” 娇娇一脸娇嗔地问我,“你不觉得这样更好看吗?”

我知道,这是她的态度。

她总说,有人愿意花时间坐在对面和你聊天,即使不会说话、长得难看,你至少不能打扮得像个大妈,这是尊重。

她总有神奇的反转能力,苦逼、狗血的生活都被她当作调侃自黑的素材。

有一次,几个闺蜜到我家聚会,我们点了外卖,到点了还没送来,打电话给外卖小哥才知道他忙不过来,还没去取。

大家忙着打电话抱怨投诉,娇娇二话没说,干脆骑了个摩拜自己去取了回来。

于是,她的朋友圈又有了新题材:今天当了一次外卖小哥,原来骑车端汤不洒这么难。不服气的来试试。

层次越高的人,视野越宽,心胸越广,也越豁达。

他们的生活未必多么称心如意,但却有苦中作乐的反转能力,更不愿意把苦涩像病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播。

有人说朋友圈里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如果真过得好,何必要晒。

娇娇却不这么觉得,她发朋友圈就是给别人看的,不为求赞,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生活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所以,娇娇的朋友圈,就是朋友们的充电站。

讲真,朋友圈不是随便发的。每一个翻开你朋友圈的人都如同坐在你对面的朋友。

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的人,至少不能把对方当做坏情绪的垃圾桶。

3.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

千万不要随便发朋友圈,发不好会显得自己很low,发得好又容易招人羡慕嫉妒恨,你看那些层次高的人朋友圈里要么是干货,要么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挺有道理,于是,干脆三缄其口,把朋友圈都删了。

可是,这几年,认识了很多学问高、修养好的偶像,我却发现他们的朋友圈里什么都有,满世界跑马拉松、带着儿子做甜点、甚至还有“转发朋友圈”就能上课的信息。

有一次,我问了一个知识型IP大V,自己就这么开诚布公地告诉别人自己去上课,不会让别人觉得他很low吗?

如果是我,宁可给9块9,也不愿意分享到朋友圈,害怕别人说,我竟然上这种课。

他说:

你这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呀。你想上必然是觉得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层次越高的人,越不怕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因为有底气,相信自己的实力,所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更不会因为害怕说三道四就独享这个世界的有趣。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苦苦不如独苦苦,是他们对待朋友圈的态度。

所以,我现在也肆无忌惮地在朋友圈晒狗、晒美食,就像娇娇说的,比起那些没用的抱怨,我宁可看你养的那两只大宝贝。

4.

朋友圈不是了解一个人唯一的方式,甚至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它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经常有人问我,那些朋友圈里那么有趣的人都是怎么炼成的。

首先,你得是个有趣的人。

有趣这件事,是装不出来的。

你得从改变思维模式开始,不要一遇上事就被情绪吞没,而是第一时间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更不要试图在朋友圈里求安慰,情绪不好的时候一个人待会儿或者找个好朋友倾诉。

其次,你得活出自己的样子。

不要别人说这件事显得很low,就放弃让朋友知道好玩的事。

有趣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也早已告别了那个内敛羞涩的时代,大可以在每一个舞台展现自己,只好是你真正喜欢的,尽可以大声表达。

想来,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

没有实力,自然没有随心所欲的底气,处处要想着怎么样不让自己跌份,不被人看出破绽。

相反,不敢真实表达的人,也大多不敢让自己活得太有趣。

因为害怕自己离群索居,被平凡的世界抛弃,所以压抑与人分享的天性,宁愿过一种不冷不热的日子。

朋友圈里的有趣要靠一点心思,一点故意。

不是为了取悦和认同,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个世界不同的角度和方面。

但又不刻意,因为那些有趣的事都是由内而发的真心话,这恰恰是一个人修养和境界的体现。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