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在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改变,求助再好的专家也没用
01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一段时间里表现不好,看到我们家长生气了,他会向我们保证自己以后会改正,会变好的。
接下来的几天,他的表现进步明显,但过后又渐渐恢复原样了。
很多孩子也的确是想变好,并在努力改变,问题是家人没有为他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
我们有时候很天真,以为孩子能够自己突然变好。
想一想,我们自己改变一种长期的行为方式有多困难,就明白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孩子需要大人的持续鼓励和帮助,才能顺利地建立一种新的稳定行为模式。
否则,孩子在努力改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孤立无援的他也会很容易回到原点。
因此,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觉得今天说一个要求,明天孩子就换了一个人。
如果大人自己不能改变态度和行为,不能坚持下去,孩子就更难做到了。
02
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讲中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故事。
这介男孩9岁开始喜欢偷东西,甚至偷家里人的钱。
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没有不丢东西的:电饭锅、刮胡刀,……。他什么都偷,得手后拿去换钱,用来买烟抽、买零食吃。
周围的人天天上门告状,要求赔偿损失。打骂管教无效后,父母只好用铁链把男孩栓在床上。
可惩罚过后,男孩依然如故,别人说什么,他都显得无所谓。
在大家的建议下,男孩终于被送进了一个心理纠正的医院。
男孩到医院的第一天,病房里所有的人都丢东西,就连放在桌上的零食也不翼而飞。不仅如此,他的表现也很不好,常常会有吵闹、乱拿东西、打人骂人等行为。
护士无奈,报告了医生。医生了解到男孩父母用的就是打骂的方式后,说:我们不能再用打骂责罚的方式来管教他。
03
经过细心观察,医生发现男孩特别好吃:最喜欢偷吃的,其他东西偷来后也是卖了换成了食物。
于是,医生在墙上挂了一块白板,只要男孩犯错一次,比如骂人、打人、踢人、偷东西,都会给他画一竖道。第一天就画了50多道,密密麻麻的。
医生和男孩约定,如果你今天能比昨天减少10个道,就奖励你一块巧克力。减少越多,奖励越多,也可以是其他吃的,比如苹果等。
他告诉男孩:"你想吃什么也可以自己提出要求,达到标准就可以兑现。"
从此,孩子每天的犯错行为开始减少,虽然有时也会反复。一个月后,男孩被画的道只剩下了20多,他的表现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渐渐地,医生又增添了别的要求,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抢,教他处事的规则,鼓励他做出好的行为。
三个月后,男孩完全换了一个人。
04
终于有一天,男孩开口道:"我想家了,我要回家。"
医生非常高兴,知道男孩的情感已经复苏了,决定安排他回去。
没想到,男孩回家后却发现大门紧锁。原来他家已经搬走了,却没有通知任何人。幸好在大家的帮助下,男孩终于找到了新家的地址。
后来,通过男孩家的视频看到,男孩到家后,正好遇见妈妈出门。妈妈一手抱着弟弟,另一手牵着妹妹,对男孩显得很冷漠。
妈妈只看了男孩一眼,什么话也没说,扭头就走。
男孩到了屋里,父亲也只是淡淡地说:回来了,回来好啊,你好好的就行了。然后再也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什么打算。
李教授看到视频后感慨道:
如果父母一味依赖专家的力量,自己却不做努力和改变,别人再怎么用力,孩子的改变也只是暂时的,不久之后孩子依然会恢复原状。
05
超级育儿师兰海帮助过很多家庭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她每次所做的第一步,是充分观察了解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后,首先对大人进行辅导,要求他们自身先做出改变。
当孩子的行为有了改善后,她依然会要求父母一定要持续坚持下去。
否则,如果父母就此放松,问题一定还会重新出现在孩子身上。
任何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地靠专家老师短期的指导后,就能一劳永逸。
因为,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在成长环境中长期日积月累而产生的。环境不改变,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我们也不要期望孩子能"一夜改变"。今天的果一定是昨天的因种下的,改变的呈现也需要时间。
李玫瑾说: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滞后性。很多人成年后出现的问题,根源都在童年。
因此,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的成长环境,父母的影响是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走在前面,只有我们做到了,才能引导并影响孩子跟随着我们前进。想要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自己必须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