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的启示
《士兵之歌》发行放映于1959年,是前苏联二战题材经典影片。
如果您想重温电影的初心使命,如果您有意感受黑白摄影的纯粹,如果您想知道一部“正常”的电影应该如何拍摄,建议去看看这部片子。
作为一部前苏联电影,此片没有意识形态先行,没有掩饰与美化,而是出色地、集中地表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我们写电影评论、写任何文章,都不能落入窠臼与俗套,不能格式化套用自媒体所谓“法则”。而应该别出心裁,直指核心,不要说废话、办虚事。
这部片子的灵魂在于“真实”。
一是认识的真实,对战争的的真实面目进行了真实的描摹与表现。不偏不倚,不美化、不妖魔化,客观展示战争对后方百姓的深刻影响。
二是表演的真实,所有演员,包括群演,都把角色的心理、精神、外形表现得到位真实。真实性是表演的魂,群演的专业性是一部电影是否制作优良的重要判断依据。
三是情感的真实,仅以男主角阿廖沙而言,他面对坦克是恐惧与奔逃,面对美女是爱慕与激情,面对战友妻子的不忠是鄙视与愤懑,毫不掩饰,绝不虚伪,敢爱敢恨,让人深切感受到他的饱满、立体的性格与形象。
四是情节的真实,阿廖沙的回家之路不是坦途,是反复曲折反转的,一路之上,有人托他给老婆带肥皂,有人让他帮着看管行李,军马饲料车厢里能偶遇美女、下车接水会错过火车、搭乘卡车会抛锚、好不容易回到家却发现母亲不在家,见到母亲却连饭也不能吃,只能逗留几分钟,然后就是永别。这一切看似偶然却是生活的必然。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缺戏剧性与偶然性。
五是技巧的真实。开篇阿廖沙与坦克的追逐战,其镜头的切换、节奏的紧张,极其流畅又让人窒息,让人仿佛经受了一次生死追击。母亲在村头无望地遥望期盼儿子的桥段,长镜头展示乡村道路的曲折与遥远,近镜头大特写展现母亲那圣母般的仪容,那盼儿的急切、惶恐与悲伤的神情,撼人心魄,而话外音告诉观众,母亲日夜盼望的儿子早已成为无名英雄,埋葬在异乡,这盼望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催人泪下。阿廖沙与女主在火车里神情对视的运镜技巧,不动声色地将世界渲染成了二人的世界、车外广阔的天空、飞驰而过的白桦林,于战乱中捕捉了唯美,实现了情感的净化、节奏的变奏。
这片子中还出现了一家逃难的乌克兰人,与当下的战争遥相呼应。那位憧憬美好未来的乌克兰女孩,转瞬就在空袭中香消玉殒。把美当面打碎给你看,这就是战争与悲剧。
希望电影从业者们多向老前辈学习。希望观影者们眼睛向后,多看老片。希望爱书人多看旧书,因为以前的书厚重有文化。
在此向大家推荐《士兵之歌》这部电影。快周末了,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