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难忘的留言本(二)
状元王霞
“分别之际留一言:今日的分别场面引起了我飞扬的思绪:那是冰雪的大地,那是凝冻的空气,透过满是冰霜的车窗,望着同学们一张张诚挚的脸,那是好重的离愁,好恨的离愁,心中千言万语,那时只聚成一句‘再见!’火车疾驶,只留一方洁白的手帕在白雪的大地与蓝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荡——今日的分别引起了我旧日无限的离愁,虽说彼此并不了解,但半年多的同窗终难分别,而今心中的万语千言,只托一句‘再见!’表达,愿我们再见!愿我们再见,你已将帆张开,驶向浩瀚的大海;愿我们再见,你依旧洒脱,依旧豪迈,依旧有少年的真挚;愿我们再见,相送相别只在挥手之间,同学友谊直至白韶年华!”
写下这段文采飞扬,饱含同学之谊文字的是一位个头较高的女生王霞,她是从外地转过来的插班生。大家对她的仰望来自于她文理俱佳的综合实力,她的出现改变了一种思维定势,不仅数理化一流,史地政英也非常厉害,综合实力超强,没有任何的偏科现象,每次考试总分总是位列三甲,直逼“二张”(福华和勇辉)和俊生等的统治地位。相信那个时候,不光女生,男生们也对她刮目相看。
她的成绩非常稳定,而且看起来取得成绩也并不费神,这种稳定一直持续到高三。她是那年我县的女状元(好像仅有考入清华的昌超的分比他高),以60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考试总分总是位列三甲,直逼“二张”(张福华和张勇辉)和祁俊生等的统治地位。相信那个时候,不光女生,男生们也对她刮目相看。她的成绩非常稳定,而且看起来取得成绩也并不费神,这种稳定一直持续到高三。她是那年汉川的女状元(好像仅有马昌超的分比他高),以60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国际金融系。
如她所说,短暂同班的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上大学后,有一次组织同学到华工去拜访老同学,记得队伍比较庞大,与森、晨曦(华农)、馨和代一起,拜访了杨、文才、洪超、勇辉、燕云,王霞由于回家去了,未曾与她谋面。
饭局设在某食堂,点了许多菜肴,喝了不少啤酒,那欢乐的场景至今仍记得,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乘兴勇登喻家山,探索防空洞。
华工的校园严整而绿意盎然,远处有湖有山,有农舍和田野,正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下山后又参观了图书馆,逸夫先生捐建的,厅中天花板上吊一大灯,金光闪闪,富丽堂皇,令人怀疑是不是到了星级酒店。
听说她后来读了研究生,还出了国。可以想见,她的人生一如的精彩。后来通过桃子通过电邮和她恢复了联系。如今她任教于美国某大学,事业发展得很好。
403室友
“你还记得开学那天吧!你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大方,多言语,待人和气,刚见面,你我就浸入友好气氛中。今天,你我已同窗一年多,我们之间已结下深厚的友谊,我们曾一起探讨人生,谈理想,那欢快的场景使人难忘。 绍华”
“一年多的书本生活,使我们亲密无间。共同学习,共同努力,我们的感情毫无遮掩。今天,由于我们不同的志趣,历史的选择,你要到新的战线上去奋斗。虽然今后我们不会同班,但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真挚友谊是永恒的。 砚农”
“走吧!人总要走路,至于什么路并不重要。不再彷徨,不再悲伤。快乐在于追求之始终。脚下的路正顽强地向前延伸!理想的风帆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望你,也望我们大家拥有美好的明天,更加灿烂的明天!同一年零三个月的挚友继刚”
这三位加上鸿飞同来自同个镇,高一时我们加上杨、兰、冯与高二的四个师兄同住在403号寝室。也就是四排男生宿舍中最后的一排顺数第3间。因为住在同一间寝室的原因,大家接触特别多,因而更加熟悉。四人当中,刘段的身材较高,象两根电线杆子,黄居中,继刚的个子较小,可能因为年龄稍小的缘故。跟他们在一起感觉特别轻松,天南海北的无所不谈,谈的什么大都忘记了,只记得晚自习回寝室后的卧谈会是十分热闹的,直谈到熄灯后老师查房时才依依不舍地休息。
记得有一次班会时间是参加普法讲座,主要内容是政治老师周老师主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余主任带队清查人数,点来点去,发现我们班上有四位同学没有听课。除了俊同学躲在教室没有参加外,另外三人就是段刘黄,他们待在寝室里,被班主任汪老师揪出,在当天的晚自习上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余主任批评我们班部分同学纪律焕散,参加政治活动不热情,这些同学真是胆大包天!每个人写一份检讨,明天贴出来。403号寝室,你们莫形成一个小团伙了,‘我们几个要住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什么?住在一起要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住在一起共同不遵守纪律!好在曹没有参与!——”汪老师那天比较激动,讲了许多话,这四位同学那天就象是霜打了的茄子,头一直低着,不敢面对汪老师严厉的目光。
四杰中段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直到前几年才知道他在美丽的厦门某国企工作;继刚在中医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己是主任医师和博导了;少华上了河运学院,有一次回老家时在汽车上还遇上过他,两位老同学一直从省城一起谈到县城,意外的邂逅十分难得。如今的他定居深圳,事业精进,家庭幸福。
只有砚农,我们一直都有联系,每年元旦都互寄明信片,一直延续到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学校在遥远的哈尔滨,我们一直通信,他时不时会给我寄来东北的烟标,整理得干净整洁,和信纸夹在一起,这些烟标我都好好收藏着呢。大学毕业后我们也保持着联系,他去了国内某大型建筑工程局,经常在上海、合肥等大城市辗转,因而每次收到他的信我都要认真地看邮戳。在我也四处奔波的时候,他会将信寄回我的老家,我们在信中倾诉着各自的生活,回味着彼此的友谊。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联系中断了一段时间,因为网络,我们又恢复了联系,一如的亲切,一如的熟悉。好朋友就是这样,虽然长时间不见面甚至音讯全无,但一旦恢复联系,热情依旧,感动依旧。
前几年他被派到我所在的城市挂职一段时间,我们见过几次面。他还是和过去一样有点腼腆,但坦诚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