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

天津:宝成博物苑“中华石文化图颂”实录(下)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1人  2018栏杆拍遍

          上接:《天津:宝成博物苑“中华石文化图颂”实录(中)

          本文为“第三部分”,这部分的浮雕表现的是宋、元、明、清至现、当代的爱石、藏石的名人及轶事

           下图、这是百米汉白玉浮雕“中华石文化图颂”后半部分

下图、左上:百担冬米换购青锦屏:宋太史文石以冬米百担买何柘湖一石,名青锦屏,并建亭置之。

             左下:陆游赞美英州石

 下图、宋徽宗御题灵璧石   宋徽宗蓄灵璧石甚多,爱之至切,石有一灵璧石小峰,玲珑秀润,宋徽宗御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下图、左:黄庭坚撰文戒石:黄庭坚书《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后世称为“戒石铭”碑

           右:叶梦得抱石医病:南宋名士叶梦得,道经灵璧县,带病求石,顿觉病瘳,夜抱石以眠,自谓:是为真好!

下图、上:范成大抱石赋诗:南宋诗人范成大得一灵璧石“小峨嵋”,爱如至宝,赋以长诗作颂,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右:苏仲容以宅换石:南唐李后主曾藏有“海岳庵研山”灵璧石一块,后流落到米芾之手。苏仲容以一座晋唐古宅换之,犹自得意,痴情可鉴。

            下:《云林石谱》问世:杜绾所著《云林石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谱。从记石进而论石,对奇石艺术全面总结,其中灵璧石位列卷首。

下图、运石折粮:金世宗在北海建大宁宫时,从南方运来大批赏石,当时规定,百姓运石劳役可顶税负,每石一准粮若干,俗称折粮石

下图、左:忽必烈酒海奖功臣: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奇石制成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每举行大典时,用海中酒奖励有功之臣。

           右上:呼石为友建云庄元代大学士张养浩厌弃官场生活,建环境优美云庄一座,内置奇石十块,每欲呼为石友。

           右下:赵孟頫焚香赏石趣:赵孟頫藏有一块云根石,示弱珍宝,每日在石下焚香,烟由云根石洞出,缭绕盘亘,久不散去。

下图、左:赵孟頫咏石《小岱岳》:赵孟頫见到名曰“小岱岳”的奇石,大呼“人间奇物不易可得”,并咏诗以记。

            中:丁鹤年壶中见云天:元代开始,小型赏石大量出现。丁鹤年写到:气吞渤波澥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

            右上:灵璧制磬赐孔庙: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以灵璧石制磬,分发各地孔庙。

下图、左:石笋断七节 补接成故里福建泉州市有一石笋,宋代断成七节,450多年后补接完成,断石一块未少,堪称奇迹。当地的水流、路桥多以此石命名。

           中:师生忠照玉石山:顾可久海瑞恩师,师生二人为官清正,后人分别立丈人峰和刻石不染池纪念。

           下:于谦清白留人间爱国英雄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的生产过程暗喻人生的经历,以石灰的清白暗寓人品的高洁,让后人回味无穷。

           右上:徐霞客万里寻山魂:徐霞客问奇于奇峰怪石,为世界对石灰岩地貌深入考察研究第一人。

           右下:赏石绘画成一体:文征明唐寅等文人画家把赏石、造园与绘画、诗文与书法融为一体,促进了绘画与园林艺术的发展。

下图、上:米万钟开山修路运巨岫:米万钟在房山县见一巨石青芝岫,耗巨资开山修路,泼水结冰,准备运回北京,途中受奸臣陷害,只得将巨石置于路旁盖房暂放。后来被乾隆运至颐和园。

             中:李时珍以石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虽若顽物,而造化无穷焉。并对石的医药功效进行了科学阐述。

             下:神龟驮印献况钟:况钟审断《十五贯》,被昭雪的熊友兰父送神龟驮印石,言:请大人为百姓用好此印。况钟收下,鞭策自己,死后随遗体运回故里。

下图、左上:乾隆赏石为大成:乾隆喜爱奇石,除遍访名石外,还在皇家园林中堆石造景,置座题诗,摆放奇石,把石文化推向一个高峰。

            中下:乾隆御题第一石:乾隆在诸多石种中,对灵璧石尤为偏爱,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给予赞誉。

下图、左:袁枚喜迎到公石:梁武帝与大臣下棋赢得一块坚硬的石头,史称到公石。1200年后,此石辗转落入袁枚手中,被迎置随园内,成为二十四景之一。

             中:《素园石谱》成专著:林有麟在书中介绍了100多种石种,提出了“石尤近于禅”的赏石理论。

下图、左上:移情审美标特色:石涛将主观之情移于客观事物,感受山水奇石之美,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发展。

            左中:幽情笔端抱兰石:石涛爱石画石,他题到:磊磊几块石,馥馥数几兰,写得其中意,幽情在笔端。

            左下:女娲遗璞 红楼成梦:女娲补天,遗留一块彩石于大荒山青埂峰下,经一僧一道点化,从而演出一场红楼梦。曹雪芹的《石头记》也就成了写宝石的伟大篇章。

            中上:以丑为美  赏石新论:郑板桥在米芾赏石四字诀中增加一个“丑”字,提出丑而雄、丑而秀赏石以奇取胜的新观念。

            中下:慈禧置石教化光绪:戊戌政变后,慈禧在软禁光绪的屋前置两方母子石,责骂光绪忘恩负义,不及顽石,也暗示希望母子和好。

下图、左上:蒲松龄谱写石乐章:蒲松龄爱石、藏石、咏石,他的作品把石、人、神融为一体,达到了神化、仙化的艺术境界,是绝妙的石文化乐章。

            左下:玩石自娱  追求意境郑板桥提出,与其万金造园亭,或宦游四方,不如修竹数竿,石笋数尺,以致风雨有声,日月有影,诗酒有情、闲闷有伴。

            中上:谭嗣同人石合一:谭嗣同有独特的赏石评价标准,他认为石如人,并以实际行动,从容赴死,肝胆照昆仑。

           中下:为官不忘奇石:捡石制砚并高中进士,徐公始终不能忘记神奇的石头,辞官与石为伴。

下图、左上:孙中山鼎立护留园:辛亥革命后,苏州留园被民国政府没收,经孙中山吩咐,拥有众多名石的留园得到保护。

            左中:周总理喜爱雨花石:周恩来工作过的梅园新村里,曾放置着许多雨花石。“宁静、明朗、坚实、无我”,正是周恩来品质的真实写照。

            左下:梅丘永伴张大千:张大千在美国发现一块形似台湾地图的巨石,以“梅丘”题名。大千故后,“梅丘”伴随着大师遥望故里。

           中上:独癖灵岩写名著:张轮远以石为师为友,其作品《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为中国近代赏石名著。

           中下:爱石执着 爱国坚定:沈钧儒爱石之坚,寄物以情,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深受人民爱戴。

           右上:齐白石以石自喻:齐白石爱石,自号“三百石富翁”,他以白石自喻,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右下:喜山爱石创极境: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大师黄宾虹,以阴阳八卦之学,研究山石奥妙,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

下图、左下:观山赏石创技法:傅抱石自号“抱石斋主人”。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亲身体察、观山赏石、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新的表现手法。

           中上:人民江山 幸福万年:西宁吴宏毅存有一块文字石,上有“人民江山、幸福万年”的天然纹理。令许多书法家赞不绝口。

           右上:徐悲鸿埋石购石自陶情:抗战时期,因学校迁往内地,徐悲鸿将收藏的雨花石埋在院中,后被人挖去,但他仍然购石,观赏不辍。 

下图、左下:梅兰芳“老梅虬枝”集雨花:戏曲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喜藏雨花石。1993年名人名家藏石展上展出一组梅兰芳生前珍藏的雨花石,题名“老梅虬枝”,博得观众的赞赏。

            中上:王朝闻赏石悟道重发现:当代美学大师王朝闻提出赏石贵在“发现”,要在静态中见动态,在凝固中见变幻。从美学角度启发人们更好的领略石之独酌。

            中下:赏石书刊大量涌现:中国是石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当代许多专家学者动手撰写文章,推动了赏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右下:丹柿小院  石龟伴老舍:老舍喜爱雨花石,至今,在老舍居住过的“丹柿小院”内,一只由奇石搭配的“大寿龟”仍然伴随着这位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下图、左:当代集藏灵璧石之巨子:柴宝成钟情中国传统文化,集藏灵璧石建奇石园被录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将中国石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共促发展,开历史先河。

下图、呕心沥血 痴情灵璧石孙淮滨痴情灵璧石文化,他用毕生精力努力挖掘宣传灵璧石文化,为当代弘扬灵璧石文化第一人,被誉为现代灵璧石文化的泰斗。

下图、赞美山川抒情怀: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从小与石结缘。一生中,他以政治家的襟怀,诗人的气质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成为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下图、“中华石文化图颂”长廊外的琉璃九龙壁

         全文完

          续集:宝成博物馆室外园

原题:(原创)天津:中华石文化图颂(下)    2017-01-09 10:19     发表

2018.12.31     阅读(90)| 评论(2)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