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简史:第二日,追寻迷途
我们都在寻找什么。
而这种寻找一直都在进行,没有一刻的停歇,仿佛会永远的进行下去似的。
这是现实中人们忙碌的日常生活方式及行为的直接描述。
我们寻找之物,在形式上来看,可能是物质上不同形式的满足:金钱、房子、美食、精美的装饰品……;
也可能是在精神层面源自于情感上的认同:可以是权威之人,如父母、长辈、老师……的肯定、赞赏……,也可以是另一半的欣赏、鼓励……
心理学中,也有这么类似的描述:自体都在寻找客体,而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自体之所以在寻找客体,是因为藉由感知者的感观感知,而在感知中呈现出被感知之物。而感知者迷障却导致被感知之物分裂,感知者以为自身是感知的源头,进而呈现其所感知之物,【即客体】,的错觉。
在这种错觉的误导下,感知者本能的向其感知之物伸展自身的意志,在客体世界中展开了永恒无尽的追寻,体验着随之而来的无尽生死情节。
武志红对感知者的伸展和伸展下的生死体验,有着如下的阐述【节选前三点】:
一、作为一个能量体,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就犹如一个章鱼,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如爱、欲望、表达、创作等。
二、这一个具体的伸展,如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链接由此建立,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它本来是中性的、灰色的,但被祝福后,就变成了亮色的、生的能量,即正能量,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
三、这一个具体的伸展,不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那诅咒就会发生,它会从中性的、灰色的,变成黑色的能量,也即负能量、攻击性,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
上面的阐述,其实是站在第三者旁观角度,对感知者的伸展意志、行为进行的描述,如果换成感知者自身的的视角、体验来描述的话,可以是这样的:
一、【感知者】本能地向世界,或者某一特定的客体,伸展自己的意志。
二、这一具体的伸展意志,如果成功地触及客体,并且客体按该意志进行回应。于是,伸展的意志因得到客体世界的容纳而得以存活;也让感知者体验到客体世界对自己的接纳、欢迎。
伸展的意志得以存活,作为伸展的主体,感知者则体验到生的感觉;而客体世界的容纳,则让感知者体验到自己是被世界所祝福的。祝福,源于客体世界对感知者伸展意志的包容。
三、这一具体的伸展,如果未能触及客体,或客体未按该意志进行回应,则伸展的意志因为得到客体世界的容纳而死亡;也让感知者体验到客体世界对自己的抗拒、拒绝。
伸展的意志死亡,作为伸展的主体,感知者则体验到死的感觉;而世界,或客体的【不包容】,则让感知者体验到自己是被世界所诅咒的。诅咒,源于客体世界对感知者伸展意志的【不包容】。也是【无回应即绝地】的原因。
简单地说,在【感知者】伸展自己意志时,意志得以实现,【感知者】体验到生的感觉,还有源自客体世界的祝福。
相反,【感知者】体验到自身的死亡感,和源自于客体世界的诅咒。而【敌意】,是诅咒的另一种说法。
感知者每一次伸展意志时的投入程度,和客体世界的容纳程度,则决定了其体验生死的强烈程度。
在马丁·布伯的描述中: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
马丁·布伯所描述的这一刻,即是那个我永远都在寻找的【你】。
这个被寻找到的【你】,并不是客体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存在之物,而是一种特定的存在状态。而这种存在状态,也许在马丁·布伯看来,它是与上帝的相遇。
暂且不探讨发生那种存在状态背后的诸多要素,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只是对这种状态尽可能准确地描述:
1、感官感知,是感知者与其感知之物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而在这种状态中,由这一鸿沟而生的距离感消失了。
2、无形距离的消失,意味着在那一刻,感知者体验到自身与其感知之物融为一体,意味着被感知之物分裂的结束。
3、分裂的结束、感知者体验到被感知之物的完整状态、得以一瞥【感知】的存在状态。
上面三者虽然是完全不同的用词,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一个有着先后顺序的发生过程。它们更多的,是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一种近似的精神状态。
这一状态,在不同的宗教、修行体系中,有着各自的称谓,与基督为基础的西方宗教中,称之为:基督意识;印度教体系中,称之为:阿特曼、梵;在佛、道中,是【明心见性】是所见之【本性】。
于经验此刻的感知者而言,这一状态发生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感知者所熟悉的意象。也许,这也是在马丁·布伯看来,我永远都在寻找你的原因所在:是因为在那一刻,人类将和上帝相遇。
遗憾的是,于感知者而言,这一刻,必定是极为短暂的瞬间。只要【感知者】仍然以为自身是感知的源头,把感官感知认为是感知, 被感知之物的分裂,就已然发生。感知者所体验的完整感,对纯粹感知的一瞥,这两者的消退也就成为必然。
于是,人类再次被驱离伊甸园,从而再一次开始永恒的寻找、认知,在期间经历着无尽生死轮回。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也许在某一刻得以再次体验那一状态。
而这一刻,必定是极为难得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属于感知者的伸展,必然带着自身的意志,和对伸展过程中,对可能会遭遇【死亡】体验的逃避、抗争。
也正是因此,马丁·布伯才有了这样的感叹: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生命拥有了意义。
在一次次或成功、或失败的伸展中,感知者得以与客体世界建立关系,并对这关系有所认知,并以此作为后续的行为,即感知者伸展自身意志的基准。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是感知者本能的向客体世界伸展自身的意志。而于一个存在之物,也即感知者而言,更根本的问题是其自身生存、存在,死亡是无法面对的黑暗深渊。
于是感知者的伸展意志,必然得面对由自身的生死体验所编交织而成的迷宫与陷阱之中,或陷入其中不得挣脱,或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