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起点——原生家庭(3)
西方哲学上有三个著名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其实从时空的角度来梳理,正常的顺序应该是:
我从哪里来?(过去)
我是谁?(现在)
我要到哪里去?(未来)
现实中我们无法前往亡灵国,但去了解那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往生者和在世者的故事,是我们整合自我、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尝试绘制我们的家五代家谱图。绘制家谱的过程,其实就是确认“谁在我家”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完成这一步,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那些你不曾了解的故事,甚至想去重新聆听和理解那些你曾听过千百遍的故事。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往下走了。
和家人交流一下家谱
绘制好家谱图后,可以把它复印几份,尽量寄给你的每一位家庭成员,请他们帮忙检查其中的错误或遗漏处,并补充一些家庭重大事件的时间信息。
尽管曾经或现在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由于出生年代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家庭生活经历其实并不相同。这样的差异性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
创建你的家庭历史记事
这一步,相当于是创建一部“家庭编年史”。我们需要搜集家庭中重要事件和日期,并了解它们对家庭的影响。
对家庭来说,重要的事件及日期包括:出生、死亡、结婚、分居、离婚、重大疾病和住院、收养、职业变化、经济状况变化、居住地变化、毕业、离开家乡或回家。
在家庭历史中,时间是一种很主观的体验,不同的家庭成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在事件间建立起不同的联系。
另外,我们还需要把家庭历史放在更宽宏的坐标系下。因为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都会在亲历者的身上、心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烙印,有的甚至会进入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发现你的家庭内部运作模式
完成了前三步,接下来就是将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试图寻找其中的意义。寻找意义,也就是发现家庭内部工作模式。
怎么做?从家庭“三角关系”切入。
在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紧张和压力通常会不断增长。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人们往往会向第三方倾述,从而构成一种三角关系。而这种稳固的三角关系可能持续短到数小时,长至数年。
可以列出家庭中所有重要的三角关系一一研究,也可以每次选择一位家人,研究包含TA在内的所有三角关系。
然后你就会发现,三角关系中也许存在着“迫害者”、“受害者”、“解救者”三种角色,以及“功能过度者”、“功能不足者......
当你从更客观角度,了解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自然就会对自己家庭的内部工作模式有更清晰的认知。
带着问题“回家”
完成了前四步,你一定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超多疑问。
没关系,列出所有的疑问,“带着问题回家”,寻找答案。
不同于一般的回家,为了更好地完成你的家庭“研究”工作,需要遵循一些规则:
在回家之前,提前通知家人,让他们有所准备。
时间不宜过长,2-4天最合适。时间太短,交流有限。时间太长,可能又将你拉回以前的家庭模式。
尽量不要跟伴侣一起回家探访。以避免伴侣陷入家庭内部的三角关系之中。
探访自己长大的村庄或城市。因为回到过去对你很重要的地方,能唤起很多共同的回忆。
始终关注你自己在家庭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这些规则之上,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无论家庭成员跟你分享了什么故事,或者说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质疑他们。要记住,他们对家庭生活的认识是与你不同的。
完成自我分化
完成前五步工作,并厘清你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之后,关键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开始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一切行动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如果你忠于自我,并且与家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不因家人对你改变的反应产生怨恨),家人很可能会逐渐适应你的新角色和新行为,并随之改变。
将你想要改变的事按照轻重缓急或难易程度排序,从最容易改变的事情开始。比如你可能列出这样的目标:
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立场和信念。
与亲人保持亲密联系,同时敞开胸怀,倾述自己的想法。
不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结盟,不论这类结盟有多大作用。
……
逐渐达成这些目标,你就完成了从原生家庭中的分化。
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正源于与家庭融合过度,分化不足——但分化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诚如埃里克森所说,一代代的人如同交错的齿轮。一个齿轮的运行发生改变,其他的齿轮都会受到联动影响。
家人可能会批评你,攻击你,甚至威胁你,或者是以不高兴、抑郁等方式惩罚你,试图让你回到原来的状态。这都是需要你预先需要想好的问题。预想的越多,就能越好地应对。
你也要和家人摆明一个立场:我明白这可能会使你不快,你不喜欢这样的情况。但我自己的人生需要做出转变,这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是一项复杂且很难顺利完成工作,你随时需要做好一切重来的心理准备。要知道,原生家庭理论的创立者,花费了12年,才第一次在自己的家庭中完成这些任务。
发展到今天,我们如今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不需要花费那么久。
但我们也要清楚,一旦下定决心要去直面自己的家庭,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