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阅读群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Baiting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序言~引言

1、“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2、“既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你的孩子”为什么?

3、“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

4、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心事重重,怨念颇深,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会幻想换种活法、可一说到改变,他们就会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办呢?

5、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其他人的期待和评价,造成了认得骄傲和自卑。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6、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

7、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真正的自我肯定而不是获得别人的认可,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8、书中提到比较多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2、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3、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4、这一章总结一句,也是从某本书上看到的:改变性格很难,但改变自己的行为却简单的多。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哲人: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2、例子“女学生一到人前就脸红,为了向意中人告白,想要治好脸红恐惧症”。哲人:为什么会有脸红恐惧症?又为什么治不好呢?那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因为她害怕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怕失恋带来的打击并自我否定。

3、例子“青年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根本无法喜欢自己,认为别人不愿意和他这种性格乖僻的人交往”。原因是他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有此想法,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4、名词:自卑感、自卑情结、具有优越情结的自卑感——自负、弱势特权

5、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因为人相对于浩瀚宇宙相对于自然,无法达成理想而产生的一种自卑感,所以自卑感是一种客观的正常的情感。例如,有远大理想的橱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所以哲人和阿德勒都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6、接上条: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这就是自卑情结。

7、接上条:所以,自卑感本事不是坏事;但是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就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8、自负:苦于强力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又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就通过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9、这一部分提到了竞争关系与伙伴关系,青年的父母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把青年与哥哥比较,所以青年把与哥哥的关系放在“竞争”角度去考虑,因此青年“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就算哥哥,也无法给予祝福”。但是哲人从“伙伴”的角度引导青年,不把哥哥看作竞争对手,而是要看作积极的“伙伴”,如果竞争对手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

10、哲人: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即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去得到别人的认同。/////我觉得哲人也掉进了怪圈中,为什么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即使做学问也存在百家争鸣,我觉得可以辩论,不存在认同与否。
11、哲人:关于权力之争,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12、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13、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14、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1、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

2、孩子学不学习或者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孩子在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了。他可能会寻求援助,也可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3、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4、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5、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是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要考虑“我能给共同体中的这个人什么”“我能为共同体做些什么”。

2、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3、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4、表扬或批评,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对待孩子,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虽不同但平等”的关系。

5、不强制,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她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6、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不要这样,而应不讲完自己的孩子与任何人相比,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自我接纳:不去关注“我不能改变的”,而是去关注“我可以改变的”。

2、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3、人的确都在寻找一种“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因此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另外还需要“他这贡献”,即对伙伴给予影响、做出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