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广华农工贸生态种养模式惊艳武汉农博会

2017-11-19  本文已影响49人  df21c3d244fe

一株香粳稻,葱葱郁郁。上十只青蛙、小龙虾围着稻梗跳跃、爬行。

11月17日,第十四届武汉农博会在武汉国博拉开帷幕,首次参展的湖北沙洋广华农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洋广华农工贸”),借助一方小小的展台,将他们长期坚守的“稻虾”、“稻蛙”“稻鳅”、“稻鱼”生态、有机、绿色种养模式从田间搬上了农博会。这种微缩、场景式的展销方式,赢得一片喝彩和赞誉。

据“沙洋广华农工贸”总经理王铭介绍,参展的富硒米、香粳米、再生米、水蜜桃、土鸡蛋、小龙虾非常抢手,短短两天时间,吸引了上万计的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购物。累计销售大米2000多袋,鸡蛋10000余枚。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个正在培育中的小品牌,首次亮相大型农博会居然引人侧目,如此惊艳,令人折服。用王铭的话说,“沙洋广华农工贸”的今天,可不是秀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有一株稻,叫有机

广袤稻田,一望无际。

放眼望去,“沙洋广华农工贸”种植的水稻,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水稻,却在江汉平原上创造出一种广为称“稻”的生态、有机种植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创新“稻”路。

“稻”入多元价值生态链。按照“减麦、增稻、创特、引智、促劳、增效”的工作思路,“沙洋广华农工贸”围绕水稻,“稻”入小龙虾、“稻”入青蛙、“稻”入蛭、“稻”入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创新农业,在原有稻麦两季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和扩大再生稻、虾稻、富硒稻等种植新模式。

“稻”入创新科技。“沙洋广华农工贸”这双“泥巴腿子”不走寻常路,敢于攀亲专家学者,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省富硒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布局调整,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农产品种养加工。

“稻”入传统生产方式。耕地轮番休耕,保持土地营养。广施猪粪、鸡粪等有机肥。

“稻”入特种养殖。积极开展桃园建设、林下养鸡、水产养殖、香菇种植等项目。走“名、优、新、特”农产品种养加工的新路。

因为“稻”入了上述的科技、内涵和业态、“沙洋广华农工贸”的水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稻,而是一株非常“稻”。

王铭说,“沙洋广华农工贸”是一个具有六十余年厚重历史的国营农场,地处江汉平原的腹地。之所以敢于“稻”入新的理念、新的尝试,底气源于它的一水、一土、一树和一区。

据了解,“沙洋广华农工贸”的农田灌溉用水一部份取自荆门生活取水源的漳河水,一部份取自北京生活取水源的汉江水,水质清澈。公司周边无重化工业污染源,空气清新,以水杉为主体的森林覆盖率达30%。被众多专家确认为一块适宜生产绿色、生态、安全、高端农产品的绝佳区域。

目前,“沙洋广华农工贸”绿杉商标被认定“湖北省著名商标”。企业还相继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三体系”认证、有机农业认证、良好农业A级认证和有机水稻认证、良好农业规范一级认证(GAP+)。2015年被武汉市政府确定为市级储备粮基地。

有一种米,叫“硒”少

晶莹。

透亮。

酥而不软。

每一粒饭米,都有一种独特的香息。每一粒饭米,都有一种特殊的品味,每一粒饭米,都有一种特别的品质。

在“沙洋广华农工贸”参展的五大系列十五种大米中,有一款大米,在市场上极为稀少,唯“沙洋广华农工贸”独有,它就是沙洋绿杉“富硒米”。

2016年8月,“沙洋广华农工贸”联合武汉大学富硒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在公司基地以“红莲型珞优9348富硒杂交稻”标准化栽培为突破口,生产、加工湖北标准版的“富硒米”。

基地聘请朱英国担任首席科学家,着力研究富硒水稻的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最佳生产配组,通过核心品种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与稻米生产和加工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从而形成富硒稻米产业链。

硒,稀少。适当增加膳食中摄入量,可以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对癌症、心血管等疾病也有治疗和改善效果。

因此,食以“硒”为贵。

“经过研发,当年,我们产出了湖北首款标准版的富硒米,并形成富硒水稻生产标准和富硒稻米标准。湖北富硒产业因此结束有产品、无标准的历史”王铭说,“今年富硒稻仍然丰产。就在我们紧张筹备湖北省富硒水稻、大米生产、加工标准发布会的时候,朱院士却离开了我们。但他未尽的事业,我们将继承和光大。”

可以告慰朱院士在天之灵的是,在此次农博会上,湖北版的”富硒米”广受市民欢迎,单品日销2000公斤,成为农博会的畅销米之一。

有一口锅,叫胆量

按说,参加农博会,只带农产品就行。但“沙洋广华农工贸”不按常理出牌,除了带上二十多种农副产品外,还独出心裁地带上了两口锅。

准确地说,不是锅,而是电饭煲。

一个煲粥,一个煲饭。

米的香味,悄然弥漫整全会场。

展台前,人如潮涌,前来品尝的人群,络绎不绝,赞不绝口。

“半天时间,我们原先准备的3000个饭碗,就用光了,不得不临时采购2000个备用,现在看来,仍然不够用。”“沙洋广华农工贸”旗下绿杉米业总经理马连军兴奋地说,“当初,我们决定带上电饭煲参展,许多人还为我们捏了一把汗,认为弄不好,会砸了自己的锅。但我们仍然不改初心。”

“沙洋广华农工贸”的自信,来自米的品质。

在“沙洋广华农工贸”的眼里,展台,就是擂台。电饭煲,就是营销的利器。一粒饭,就是品质无声的宣言。

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口口相传,一句“到广华吃饭去”口号,成了本届农博会的一大热词。

有一颗桃,叫创新

“水分足,香甜,口感爽脆,好吃。”在“沙洋广华农工贸”大米展台一侧,设立了一个小桃园,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品尝水蜜桃。

殊不知,市民尝的鲜,却是“沙洋广华农工贸”多种经济的尝试。

近年来,“沙洋广华农工贸”针对企业的特点和现实,着力打造“农业+旅游+经济+惠民+互联网”等功能于一体的果园经济,希望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政策、平台,夯实农场、职工共享发展理念,激活农业、农场内生发展动力。

“面积约600亩、属于原园中园的小桃园,便成为第一块实验田”王铭介绍说,公司先行投资,主要种植各类果树、花树,育苗、育人、育市,然后实行众筹托管模式经营。初步规划三年,在完成市场销售渠道培育、部份基础设施建设后,由职工、居民、社会层面进行众筹托管,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进行管理。

受益于经营机制的创新,职工鲁晓霞成立专业合作社,当上了桃花岛的“岛主”,率领几名职工,种植黄种、梨子,从事花树、林下种养植,踏上了创业之旅。

自此,“沙洋广华农工贸”的经营机制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由单一的公司经营向多元的合作社、基地经营转变,由稻下向林下、水下拓展,由农业向农旅、农特、农科延伸。

据王铭介绍,“沙洋广华农工贸”目前已经成立了九家职工牵头的农业合作社,从事各种经济形态的经营。

“再过三年,我的果园便传经迎来收获的季节,预计一亩田的年收入将由现在的一千多元,增加到二万多元。”谈及未来的前景,鲁晓霞的脸上,桃花盛开。

有一群人,叫新闻

首次离开乡野,进入都市参加大型农博会,“沙洋广华农工贸”人非常谦逊。

“我希望通过农博会展示企业的实力和追求,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同行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促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王铭道。

为此,“沙洋广华农工贸”兵分两路,一路员工站台销售产品,一路有创业冲动和想法的员工化整为零,深入同行的展台,进行考察学习。

“目前已经有三批次,上十名职工找到了经营方向”,王铭说,通过学习,职工们坚定了创业信心和决心。

站立,是风景。

流动,也是风景。

“沙洋广华农工贸”人所到之处,总被人津津乐道。

一位广东企业的老总在闻讯“沙洋广华农工贸”出产“富硒米”之后,找到展台,希望进行合作,打造富硒牲猪直销产业。

中新社、楚天都市报、中国经济导报、农村新报、中国经济新闻联播、长江日报最武汉和湖北经济内参等媒体也赶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今年的农博会,因为有一群人,格外出彩

这群人,叫“沙洋广华农工贸”人。

这群人,叫新闻。(文/项俊平  图/胡酉雯  项俊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