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经写作分享02
非正经写作第二篇
痞子沙
上回书说到非正经写作的基本心态,就是似正经又不正经,友友们有留言这个不好把握。其实很简单,如果是平时很严肃的,可以放松一点,就像李白那种微醉的状态,把心理上绷着的弦松一点。至于平时不容易正经的,可以到《三体》的罗辑那里找找感觉。
书归正传,今天分享的是写作的第二条“公理”,描述传递感觉。
大家来想象一个场景,荒郊野外,夜深人静,月光下,痞子沙双手拿着个工兵铲子,奋力刨坑,坑旁边是挖出来的土堆。大家心里是不是有疑问——大半夜不睡觉,这家伙在干什么?
这里面我们先挖一号坑:文字为什么被称为一种艺术?
艺术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舞蹈、音乐、绘画、雕刻,当然包括文字,不然怎么会有文艺这个词。有考古学家在原始时代的废墟中就发现具有非工具性质的饰品,比如三星堆里的宝贝们。这说明,古人其实精神世界已经开始发展,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打猎,还会有各种活动来满足精神的需求,这大概就是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核心是对人们感受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文字作为诸多符号体系的一种,天然具备这样的能力。艺术并非一定是文字,但文字天然是艺术。(我坦白,这是来自货币的名言,货币并非一定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
文字有了核心艺术属性,就必然要表达、传递感觉。(这句话大家可以复制三遍。)
接下来我们再挖个坑:为什么文字可以传递感觉?
先讲个老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个……停,串场了。应该是另外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雕刻手,
他是一个单身狗,
他的爱好是刻石头。
(此处有节奏,快板伴奏响起来)
话说有这么一天,
他感觉孤枕难眠,
看看自己的身边,
缺个人儿来相伴。
(快板伴奏,大家可以脑补)
他对着石头放大招,
一刀一刀是又一刀,
日日夜夜他熬通宵,
刻出个石头抱枕来~睡~觉~
(快板响起)
我们看过的同学就知道,其实这个有点无聊的雕刻大师叫皮格马利翁,他创造的“抱枕”
是痞子沙在开玩笑,其实他是刻了个他心中的美少女。(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找原版,这个为了不那么正经,进行了一点戏说)
这个美少女太美了,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于是做了件古人都喜欢做的事情:祈祷。天神也有点无聊,想看戏吃瓜,于是就让石像活了。皮格马利翁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并没有。这是后话,篇幅有限,我们跑题太远了,得跑回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生活很丰富(dan diao),所以想象力很发达。为什么文字可以传递感觉呢?
因为,文字可以直通人的内心世界,不仅可以记录人的灵魂、思想、情感,而且看到的人也可以获得一种超感官体验(不借助感官的心理感受),换个通俗的词叫“意会”。
大家意会的话,我们第二个坑就到这里,开挖第三个坑:文字通过什么来传递感觉?
这就要说到人的身上的超能力——镜像。就是人可以把自己代入到自己看到的场景中。举个例子,我们看到有人深夜吃美食的情景,就会忍不住流下羡慕的口水。那个大口大口吃东西的人就是我,流口水的就是看文字的饥饿的你。是不是感觉来了?
实际上,我明白这一点,还是从数百本经典名著中,通过名家示范总结出来的。比如“鲁提辖打镇关西”的一段,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场景,比如《聊斋·倩女幽魂》里的惊悚——只有描写,才能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形象生动的画面,才能帮助读者代入自己,才能传递细腻的情绪丰富的感受。
方法传给大家了。感觉太重要了,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文字绝不会忽略感觉,绝不会缺少描写。
这就是写作公理之二,“描述传递感觉。”
至于描写什么,记住三个字:物,事,感。
今天的坑挖完了。收工。
(淋雨·穿林帮——不正经的痞子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