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视化与看板
1981年6月,被誉为丰田生产方式支付的大野耐一到中国一汽工厂进行现场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一汽的员工发现大野耐一在和丰田的专家讨论问题时,很喜欢在白板上用笔画,而中国人讨论问题时总是喜欢用嘴说。日本人的方法,三下五除二在复杂的问题很容易就能分析清楚。
可视化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总是匮乏的,这就导致每个人听到别人的表述往往是不精确的,不完整的,但是如果双方共享同一张白板,通过白板画图的方式,就很容易达成双方的一致。
可视化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头脑的短期记忆是有限的,如果仅仅是听到别人的表述,在头脑中形成短期记忆,很容易消散,保留下的部分记忆是不可靠的。
团队成员的每个人头脑工作记忆有限,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目标,规范总有动作变形的时候,如果我们将这些规范作为工作空间的一部分,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们,那么团队成员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就会更容易一些。所以在敏捷精益实践过程中会运用大量的可视化工具,比如燃尽图,工作目标的可视化,用户画像,产品原型,脑图等等。可以说凡是涉及沟通的环节,使用可视化就会事半功倍。
再比如敏捷过程中的看板的利用能很大程度提高团队效率,其实是抓住了项目管理的核心-信息沟通的问题。很多团队项目效率很低,是因为团队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团队信息沟通不畅,直接的结果就是苦乐不均。敏捷的思路就是一切暴露在开放的环境,谁干什么没干什么,都在看板中体现。传统项目中项目经理总控的所有的信息在发信息,这样的操作因为信息经过了一次夹中加工和屏蔽容易失真。而且这种方式导致团队成员缺乏主人翁创始人心态,觉得项目不是我自己的,是项目经理的,我是干活的。项目经理垄断了信息,所以成员之间不太清楚对方做了什么,成员之间不容易达成互信。而看吧,暴露了所有的信息,所有障碍成员的互信得到提升,协作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