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母,医为父,佛为子
未佛不是医 未医不是道

如果不懂医术,于生命不能起死回生,于万事不能调转乾坤。你就不能说你得道!
如果不能入定,不能明心见性,洞察不了因果。也就看不懂现象本质和自然规律,根本就算不上医生!

说起道家,上至黄帝、伊尹、姜太公,到集大成者老子、庄子,再到鹖冠子、列子、文子、鬼谷子等诸多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璀璨”。在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东汉之前道家学者有37家,典籍993篇,其中还不包括吕不韦、淮南子(被列入杂家)等人。
关于道家之起源,艺文志如是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论及道家思想之成就与影响,大概仅次于儒家。
那道家之“道”该如何解释,其思想主旨又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其实就是“道法自然,无为之治”八个字。这里必须声明一点,此处只探讨先秦道家思想,无关魏晋玄学与今时道教。
道法自然。《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指效法的意思。道,既可以理解为治国之道(君王),也可以理解为真理、准则。自然,即自然而然,指天地万物遵循本性运行,顺其自然而发展。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是自然之理。
无为之治。《道德经》曰:为无为,则无不治。治,为治理、教化,指君王治国。无为,狭义指无所作为,广义指因循自然之理不随意或过多作为。无为而治,是无为之治的理想效果,故本文采用“无为之治”加以论述。
道法自然与无为之治。道法自然是内在逻辑,即道之本质;无为之治是外在体现,即道之结论。简而言之,因为“道”法自然,加以效仿,故而施行无为之治。从这个角度看,道家思想应属于哲学范畴。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以“无为”为常态,却无时不刻在“为”,即万事万物兴衰更替都是“道”在发挥“自然”之作用。
文子认为,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将“无为”解释为“不多为”,因为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同时,文子认为“无为者,非谓其不动也,言其莫从己出也”,从治国教化角度出发,衍生出为天下公、利民为本的一些理念。
而庄子认为,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以此来解释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理解庄子阐释之前,先回顾一下“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无论儒家、道家、法家,到最后都落在要为君主帝王服务。庄子之意,君道无为,应不干涉臣子具体事务;臣道有为,应尽心尽责履行职务。正所谓,“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成”。
从老子、文子、庄子三代思想传承看,“道”从哲学思考转化为社会价值观,再到融合于治国之术。不能简单看作,道家理念在不断“实践”;也不能片面认为,道家思想在不断“沦丧”。
其实,诸子百家都是在走“思想产出—形成学说—寻求实践—不断修正”的路,不过有些彰显一时、有些流传于世罢了。从这个层面讲,道家之“道”与儒家之“礼”没什么区别,都只是一家之“道”而已。
笔记以《群书治要》辑录先后为序。
《鬻子》
《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鬻子说》十九篇;今本《正统道藏》有《鬻子》两卷十四篇,原书作者已不可详考。鬻子,芈姓,名熊,为祝融氏后代,周成王封其曾孙熊铎于楚地,楚国以鬻熊为始祖。
&典故&
【门可罗雀】语出“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起,日中而不暇饱食,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吾恐其留吾门廷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朝廷间可以罗雀者”。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寂静或冷落,与门庭若市相对。
&摘录&
1、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
2、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
《管子》
为一部托名管仲的论文集,后世多认为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管子》借鉴各家学说,但把“道”看作天地万物之大法,以天道人心为上,以刑法礼教为辅。管子虽被誉为“法家先驱”,但《汉书》艺文志将《管子》一书列入道家。此外,《管子》还是历史上首次提出“以人为本”之民本思想的典籍。管子,即管仲,名夷吾,为春秋时期齐国之相,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
&典故&
【防患于未然】语出牧民篇“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勇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视死如归】语出小匡篇“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此为管仲向齐桓公举荐贤臣。
【言而无信】语出形势篇“言之不可复者,其言不信也;行之不可再者,其行暴贼也。故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暴贼,则天下怨”。
&摘录&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知与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5、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6、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
7、是必立,非必废。
8、政者,正也。
9、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
10、言必中务,不苟为辩;行必思善,不苟为难。
11、精时者,日少而功多。
12、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14、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
《老子》
即《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其关系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历史上为《道德经》作注者如云,以河上公之《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流传最广。老子,又称老聃、李耳,被道教尊为始祖。
&典故&
【金玉满堂】语出道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嗜欲伤神,财多累身。此意为财富太多反而会使自身受累。
【功成身退】语出道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意为功成、名就、身退,才符合自然之道。
【自以为是】语出道经“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而非人,众人共蔽之,使不得彰明也),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大盈若冲】语出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如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知足常足】语出德经“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只有知足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鲜,指鱼。烹小鲜,不能过多搅动,不然容易炒碎。此喻无为之治。
【以德报怨】语出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报怨以德”。道家提倡以德报怨,儒家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论语》宪问篇)。
【天网恢恢】语出德经“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死不相往来】语出德经“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意为邻国相安无事,民众之间不会发生争执及相互迁徙。
&摘录&
1、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曲则全,枉则直。
4、少则得,多则惑。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10、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鹖冠子》
为先秦著作,作者及成书时间不可考。《鹖冠子》取法天理、参酌自然,把天地看作衡量规范人事的准则。鹖冠子,春秋楚国人,其名亦不可考,因以鹖为冠而得此号。
&摘录&
1、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
《列子》
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共分天瑞、黄帝等八卷。唐代天宝元年尊《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列子,即列御寇,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曾隐居四十年,不求名利,静心修道。
&摘录&
1、天有所短,地有所长。
《文子》
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全书十二篇皆以“老子曰”开头,被认为是解释《道德经》之作。唐代天宝元年尊《文子》为“通玄真经”。文子,文姓,其名已不可确考,相传为老子弟子。
&典故&
【物极必反】语出九守篇“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即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宁静致远】语出上仁篇“非漠真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平正无以制断”。漠真,又作“淡漠”,即清静淡泊之意。诸葛亮《诫子书》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为人所熟知。
&摘录&
1、约其所守即察矣,寡其所求即得矣。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
3、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
4、知与之为得,知后之为先。
5、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行在令外。
6、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
7、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
8、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
9、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
10、穷不易操,达不肆志。
11、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
1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
13、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14、有余则让,不足则争。
《庄子》
又称《南华经》,战国时期庄周及其弟子所著,其文章多采用寓言形式,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是道家一部主要著作。庄子,名周,对各家学说均有涉览,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道家分有老庄学派,老庄即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典故&
【延颈企踵】语出胠箧篇“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智之过也”。延颈企踵,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
&摘录&
1、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2、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3、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撰,全书共二十一篇。《淮南子》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主,政治上亦主张“无为之治”。刘安,汉高帝刘邦之孙,袭封淮南王,因密谋反叛,被汉武帝平定、除国。
&典故&
【孰是孰非】语出齐俗篇“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谓是与所谓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孰是孰非”。
&摘录&
1、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2、本立而道行,本伤而道废。
3、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
4、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
5、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6、水激则波兴,气乱则智昏。
7、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
8、凿一孔而生百隟,树一物而生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