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读书笔记(五十六)
虽工作稍繁忙,然读书未停!
《知识论》读书笔记(五十六)
2022年11月23日
3,架子和度量
空间也有空间架子和度量的问题。
经纬度既可以表空间架子,也可以表示空间的度量。
对地球如此,宇宙亦然。
4,二者的引用单位是一样的
架子和居据引用单位是一样的。
居据本身无所谓方向,但它至少有三个积量,复杂方面较时间复杂。
单位的用处在度量方面比架子方面重要。
C:其它的度量
1,时空度量的基本
时空的度量非常之重要,时与空的度量虽有时牵扯到彼此,然而不必牵扯到彼此。
2,其余的度量大都牵扯到时空的度量
稍精细的度量总难免牵扯到时空的度量。
单位或工具本身常牵扯到时空的度量,即便引用方式不牵扯到时空的度量,时空度量的基本于此可见。
3,动的度量
量动的东西的动本身非要非牵扯到时空的度量不可。
量动不是动比动,它非有标准单位不行。
量动总要量时间和空间。
4,度量愈复杂牵扯到时空处愈多
复杂的度量不仅是不仅是工具的引用而且有意念上的设计,事实上的安排,都不容易避开时空的度量。
大致说来,度量愈复杂,牵扯到时空的度量的地方也愈多。
度量,尤其是时空的度量,对本知识论很重要。
三:质量问题
A:质与量
1,对于质的不满意感
质有时分别大,有时分别小,有时可用官觉分别,有时又需经验去推论。
作者用“质不客观”表示对质的这种不满意感。
2,对于量的不同感
单就量而言,我们实在没有感觉与质在客观上,或在非靠得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客观感是从度量得来的
对于量的客观感或实在感是从度量得来的,不是量本身所有的。 所以如此者是因为度量本身牵扯到对于官觉者为中立的标准。标准的引用也要靠我们的官感。
有度量的量,比无度量的质能够给我们以客观感,非量本身比质客观,这客观感的根据就是单位的中立性。
4,引用度量于质
度量可以量量,又有中立性,客观而又靠得住,可引用度量于质。存在化量为质和化质为量两种主张,前者不是知识论的问题,不讨论。
B:以度量形容性质
1,引用度量于颜色
颜色可以分析成某些条件之下的光线的颤动。颤动的多少可用数目表示,即颜色可用数目表示。
颤动的多少由度量得来,即可用度量的结果去形容颜色。
2,别的方面的引用
如发烧测体温,量电流,量记忆等等。
用度量的方式或结果去形容质,可使我们对于质得到一种客观感。
3,引用的根据
以度量的方式或结果去形容质,不止牵扯到普通的度量,还牵扯到一个等式,这等式的根据是已经发现的知识,是普遍的共相的关联,可引用普遍至现象,同时也说明了我们有可靠的知识,作者以体温为例详加说明。
4,要求正常
等式的根据是共相的关联,这一点非常之重要。
度量总牵扯到普遍的标准,总牵扯到一所谓“正常”。要正常的度量才能形容正常的性质,以度量的方式结果去形容性质,也就是以普遍的方式去决定所形容的性质的所谓。
C:结果或影响
1,容纳质于度量系统
以度量的方式去形容性质,所形容的性质也就容纳于度量系统之内。由此也可以得到所形容的性质与别的性质及关系的联系。联系的工具就是上段3所说的等式。
度量系统是指种种单位,种种工具,种种应用方法,所谓容纳于度量系统之内,就是说能够以度量系统去应付。
度量是一种中立性的接受方式,所形容的性质也得到这种中立性,因此能给我们以客观感或实在感。
2,不同世界的联系
可将度量引用至颜色,用于研究光线,能以此方式引用的性质,情形同样。
可将直接经验中的现象推广到直接经验范围之外。
世界可分为三种:天文世界,直接经验的世界,细微世界。知识的进步,这三个世界可以联系起来。以度量的方式或结果去形容性质即为联系的工具之一。
3,使经验上脱节的在理论上打成一片
科学日精月细的结果常使对象与内容脱节。
引用度量的方式或结果于性质可得到现象与经验的联系(三个世界的联系),习惯于这种联系会使直接的经验的范围推广。
D:无所谓化质为量
1,化质为量的说法
有人认为以度量的方式或结果去形容性质就是化质为量,此说法可承认。但若认为质被量化掉了或淘汰了,就不能承认了。
若以为化质为量,质的不实在感不客观感也就免除了,作者认为也不能赞成。
2,对于质的感觉未改变
若B、C两段所说的靠得住,量与质的联系是共相的关联,是分析的,普遍的,抽象的。据此可知虽引用度量于性质,而官觉上的情形没有改变。
联系既是分析的,形容质的量不能代替所形容的官觉中所觉的质。
3,联系只是共相的关联
质与量在度量之间的联系是共相的关联,这联系的两端都显示在所与或呈现中。但有时关联并没有在所与或呈现中显示(因只有一端在所与或呈现中),此种情况下,质与量的联系只是共相的关联,而不是所与或呈现中的特殊的关系。
4,没有(1)条所说的化质为量
(1)条中所说量虽然形容质,而质没有化掉,另一种说法就是质的麻烦依旧,也就是说以度量的方式或结果去形容质这一办法的影响没有(1)中所说的化质为量,至于是否有别的化质为量,不提。
四:度量的精确问题
A:度量的中立与客观
1,中立性
1,中立性
中立性不一定是客观性,中立性虽不必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总有中立性,求中立很容易成为求客观。
求度量的中立性,目的一是生活方面的便利(大部分为交换上的便利),二是知识上的可靠。
2,对于多数感觉者中立性更是重要
单就量而言,能官觉到质和量,也同样能感觉到靠不住。
直接的官觉有靠不住的问题,对于量的官觉也有这问题。
不同的官觉者对于量的官觉依然要求有中立性的标准。
3,中立性不是知识所要求的
中立性的标准是交换者或官觉者之间要求得到彼此的同意的工具,是实际生活所要求的,不是知识所要求的,具中立性的标准不一定是可靠的。
知识所需要的是有客观性的中立性,客观是类观。
度量给我们中立性和客观性,客观性问题较复杂。
B:度量的准确
1,准确与精切
度量有两方面的问题:①度量动作合乎标准与否(精确与否),②度量的结果和所度量的对象是否完全符合的问题(精切与否)。
精切有程度问题,准确是度量本身的问题,准确的度量是典型化的度量(有正常的单位,运用正常的方法而没有错误的度量)所得为准确结果。
精切是度量与对象两方面的符合。
准确是度量本身的正常。
2,准确的度量
作者用“量布长”说明,也表明了有无毛病的标准本身仍是度量问题。
3,准确不够,还要精切
没有精切这一标准,准确只是动作之合乎条件法则而已。另外,所量的对象非有某一定的情形不可(如某某长度)。
4,所谓“一定的量”
“一定”二字不妥,可引起误会。
“一定”两字会给人们以“不变”的印象,一定的情形是说对象不受度量的影响。与变与不变这一问题不相干。
度量与所度量的对象的关系,可用类似外在关系的理论解释,是彼此互相外在的,对象的量尽可以变。
度量不能无法则的更改所量的对象,有法则的更改所要求的情形仍能达到。
5,非假设此一定的情形不可
多次测量以取得平均值,此时非假设一定情形。平均的结果最接近对象或对象的某种一定的情形,平均结果之所以准确是因为它比较精切。
6,精确的程度的高低问题
精确(精切与准确和一)有程度问题。
度量的工具愈精细,运用的方法越严密,度量者的训练越高明,精确的程度愈高,如此知精确的程度不是和度量正确与否相联系的。
精确的程度的高低实在是精切问题。
精确不只是准确而且是精切。
7,求精确有绕圈子的情形
精确程度的高低靠工具的精细与否,方法严密与否,二者都需要标准。但标准的引用在实际上是绕圈子的。
这一绕圈子的方法在理论上颇麻烦。
所绕的圈子是螺旋式上升的圈子,每一圈的过程增加精细严密的程度,只不过非同等的速度。
有一点我们需承认,理想的精细严密或绝对的精细严密,不仅在实际上达不到,既在理论上也只是极限。
但是经过绕圈子的方法,度量工具的确精细多了,方法也严必多了,这二者的确增加了度量的精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