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00
#Writing for life
Those geniuses write by inspirations;
We just do routine jobs day after day.
昨天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了语言的本源。虽然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偶然事件,却由此打开了人类发展心智的大门。
语言最大的应用就是沟通。据说祖先智人虽然身形方面,远远比不过另一支的尼安德特人,但由于他们不会说话,而智人善于表达,会讲故事,能动员集体力量,所以最终只有智人这一支保存了下来,繁衍生息。除了说话与阅读,语言作为工具另一应用就是写作。
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效率决定了连接,也就是获得资源的质量。学校里要交研究报告,工作上要写计划总结,更不用说内心深处,人人或许都想在这个只能走一遭的世界里,留下点能证明自己存在过的印记吧。
整个宇宙说到底就是各种形式的信息。而写作,是创造信息最直接简单的方式。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果大练习写作的时间还很短,要说到经验实在囊中羞涩。今天换个方式,分享一下我觉得什么是错误的写作。
1. 写作不是炫技
尝试写作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两个极端:要么觉得无内容可写;要么思绪如泄洪一般连绵不绝,却让看的人找不到主题。
对于前者情况除了多看多练之外,最好是固定时间选择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主题,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可以利用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在写报告,写总结,甚至只是在回复邮件的时候刻意的练习写作。
后者其实更难改。带徒弟的师傅都知道,教一个已经养成了坏习惯的“有经验的徒弟”,比教一个懵懂无知,空白入门的徒弟更困难。白布好作画。但如果已经被画的五颜六色,要先漂白洗净才能重新画上更好的作品,而痕迹是很难擦去的。所以一开始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很重要。
走出校门以后,身边没有了家长老师的督促,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去成长。摆脱“高中女生”式的多愁善感,尤其是在言行表达上。即使是发一条朋友圈,也要拒绝“QQ空间体”式的滥情宣泄。成熟的标志不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那些你控制不说的。好的文字,就像好的人品一样,一定是隐忍,克制,得体而有分寸。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内容,洞见。并不是说文笔不重要,而是句法修辞的重要性在其次。文章的作用在于传播好的思想,启发心智,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炫酷,就像吃多了没营养的奶油twinkie,最终会让人倒掉胃口。
2. 不为写而写,为“懂”而写。
如果把读书比作一种知识的“输入”过程,那么写作和演讲等表达就是“输出”过程。所以有人说,想要对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刻意练习读书和写作。
这个说法中间有个很大的认知误区。人脑作为输入和输出的中间环节,它的角色,或者说功能是什么呢?人脑不是键盘也不是打印机,它的关键在于运行系统,或者类比成电脑的操作系统。它的根本作用在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而不是简单输入输出的“搬运工”。(搬运工和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天壤相别。。)再说的深入一点,人脑真正的潜力应该是连接和创造。
从这个角度上讲,人脑甚至不应该作为存储工具,而是信息的“分类检索”工具。人脑的带宽有限,耗能有大,这么高级只作为存储太浪费了。人脑是用来思考,不是用来记忆的。要学会给大脑找图书馆,硬盘,这类的外接存储器。
写作是一种有利的梳理思想的方法,但它不是目的。有了这个形式驱动,一旦开始提笔,马上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觉得理解了却写不出来前因后果;举了例子发现好像不合主题。。以上种种情况都是开始写作的普遍感受。一切的写不清,都是因为其实没有真正想明白。所以想弄明白一个知识点,搞清楚一个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讲述”的方式,用文字的体裁写出来。
3. 同根同源同拖延
现在对拖延症的产生研究推测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人的“完美主义”。总想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到极致完美。但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操作者能做出绝对完美的事物么?有可能,但肯定极少情况是一次达成的。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品,炫目的荣耀,背地里不知重复,迭代了多少遍。不开始,就永远不可能开始。
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总想一开始就写的语言通顺,逻辑自洽,修辞得当。那么除了少数的天才,多数人都会备受打击的收场。所以如果想真心锻炼出这一门成本最低的手艺,最好首先破除“完美主义”的迷信。
前面说到,写作是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搞懂的有效方法之一。很多人迟迟不动笔,也许也正是害怕破坏自己的完美形象,害怕被人指出自己的“不懂”。现在的媒体这么发达,说错一点都有可能被不知哪里雪亮的眼睛看到。所以想清静,最好还是不发声。
但其实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大家的关注点很快就会被分散和替代,包括那些所谓明星和热门。如果有人真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并纠正错误,我们反倒要好好的真心感激。所以放心写吧,只要自己心不乱,处处都是安静学习写字的场所。
4. 别用苍蝇拍打坦克
这句话也可以写成:打蚊子就是要用大炮。什么意思呢?
写作,特别是研究性学术性的文章,越具体越精准的目标越好。不管是给政府写趋势报告,还是为了自己学习和提高的写作,最好是研究一个非常细化的主题。比如想分析研究“中国未来的老龄化问题”,就不如研究“中国一线城市,未来的10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不如“中国一线城市XXX,未来10年内,子女异地工作可能引起的老年人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帮助和指导你去缩小范围,寻找相关的材料,写作的内容也会更加充实。
如果你是一名寻找未来机会的创业者,如果你是不能长期陪伴父母的当事人,如果你是一位相关政府社区工作人员,相信类似的主题分析都会给你带来很多洞见。
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一书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斐德洛(其实就是作者本人)在学校教写作的时候,班上有个女生想写一篇有关美国的五百字短文。他一听到这样的题材就知道会有问题,所以就建议她把题材缩小,只谈波斯曼。结果交稿的时候她交不出来,十分难过。她很认真,也很努力,受过良好的训练,但却是个有些乏味的人。从她身上找不出一丝创意。她真的想不出任何东西来。
两人沉默很久,斐德洛提出一个奇怪的想法, 那就写波斯曼的大街吧。结果等到下一堂课的时候,她变得更沮丧,甚至流下泪来。 她仍然想不出有什么可写,而且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当时斐德洛刚要发怒,他突然想起自己因为意见太多,而被学校解雇的事。
每件事都有无穷的假设,你观察得愈多你看到得就愈多。这个女学生还没有开始观察,然而她并不明白这一点。
于是他说:“那么就把主题缩小到波斯曼大街上一栋建筑物的正面墙壁。就拿歌剧院为例,从左手边上面的砖块开始写。
下一堂课时,她不解地交给他五千字的文章 ,“我坐在对街的汉堡摊旁,”她写道 ,“开始写第一块砖然后是第二块砖。在写第三块砖的时候,突然间,我再也停不下来了。别人以为我疯了,不时嘲笑我。但是这就是我所写的,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写。”
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把题材缩减到一块砖时,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
在下一节的写作课堂上,他要所有的人花一个钟头描写他大拇指的背面。
没有任何人抱怨不知从何下笔。
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当人能自己直接观察,就会明白有无穷的题材值得写。 这是一种培养信心的训练。
《论语》讲,“为上智与下愚不移”。
写作和写代码一样,都是体力活,不靠天赋不靠运气的普通人想提高,踏实耐心,多加练习,如此而已。
- 果大
通识精读15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这些书也值得读:
威廉·斯特伦克,《英语写作手册:风格的要素》。
Vincent Ryan Ruggiero,《a guide to sociology thinking》(这本务必看原版)
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
杨殿钟,《办公厅工作常见的160个问题与114个失误事例》。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威廉·M·埃克斯,《你的剧本逊毙了》。
余光中,《翻译乃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