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之十七:思考力,你的孩子还有吗?
文|吕静贤
让孩子成长,从教会孩子思考开始。
事件:
前几天,母亲带儿子去做朋友孩子婚礼的花童,儿子收了不少利是。听母亲讲,在路上,孩子就跟她闹,要她一定要答应用这钱帮他买个礼物。母亲拗不过外孙的软磨硬缠,而且也觉得拿孩子收的利是,帮孩子买个东西也很正常,就答应了。
回来后,儿子马上扑到我的怀里:“妈妈,姥姥今天答应我,要送我个礼物!”“嗯。”我点点头,意思已经知道了。“妈妈,所以你等一下回去时就要帮我买礼物喽!”儿子话锋一转,把要求转到了我的身上,我正要出声,在一旁的母亲说了:“你就帮他买个东西吧,我已经答应他了。”然后又对儿子说:“让妈妈给你买吧,就当是姥姥送给你的!”“好!”儿子开心地笑了。我的心里也不知怎么说,但既然母亲已经开了口,而且还是以她的名义,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答应道:“那好吧。”
而后面老公过来,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就露出不满的神色:“买什么?家里玩具已经一大堆了!”“可是妈已经答应他了!”
回来的路上,儿子兴高采烈,尤其是到了家下面的小超市前,更是拉着我走了进去。我和老公一言不发,老公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我先回家了。”
“妈妈,我想买这个!"儿子指着一组超人说道。”家里已经有了,不要再买了。“儿子马上不开心起来,”不嘛,我就要。“我再一看价钱,上面标着”78“,心里更加不愿意了。我强拉着儿子走出商店,儿子哭了起来。走到楼下,看到儿子哭得满脸泪花,我忍不住了,心想:毕竟前面已经说好了的,都已经答应他了。想想,还是带儿子走回去,心不甘、情不愿地买了那个玩具。
路上,儿子抱着玩具一脸兴奋,而我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帮孩子买东西,我不计较,可是得买点有用的东西啊!家里都已经有那么多相似的玩具了,这不是浪费钱是什么?可是,谁叫我已经答应了他?而且还是以姥姥送给外孙的名义,这个就更没理由不帮孩子买了。
回到家,不出所料,迎接孩子的是一场暴风骤雨。老公一看到抱着玩具进门的孩子,马上就怒容满面,喝斥起孩子来。我不知当时孩子的心情会是怎样,但我想一定是被吓着了。因为那情景,如果换作是我,也一样会被吓到的。
这事给我的思考:
第二天,我的心情平静了很多。我又再细细捊回昨天事情的经过,觉得其实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毕竟是母亲跟我都已经答应了他,而且那是他收的红包,也理应是他掌握。错就错在,当时做家长的我们,一下子太情绪化了,没有跟孩子好好说话。
下午,带孩子出来玩的时候,趁孩子心情好的当口,我问儿子:“昨天买玩具,你觉得对不对啊?”“不对。”“为什么?”“因为,家里已经有超人了,而我还买超人。”“可你喜欢昨天买的超人吗?”“喜欢。”
我跟儿子说:“其实爸爸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前面姥姥和妈妈都已经答应了你,既然已经答应了你,就应该遵守承诺,而不应该跟你发脾气,尤其是爸爸。当然,你买超人,家里已经有了,我们应该提醒你,让你想清楚再买。”“嗯。”儿子点点头。
我又跟儿子说:“以后如果再干什么,有不同意见,你就跟爸爸妈妈说出来,同样爸爸妈妈也把我们自己的意见跟你说,大家看看谁讲得对,谁讲得有理。谁讲得对,谁讲得有理,就听谁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有做错的时候。”儿子点点头。
我不知道孩子有没听明白,但我想,作为父母,以后我会经常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跟我们做父母的一起去讨论到底应该采取谁的意见。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啊!而且,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是一个对父母唯命是从,而毫无自己想法、主见的人。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盲从的人。
过了几天,趁老公心情平静的时候,散步时,我也跟老公讲了我的想法。我说:“我们平时都是毫无主见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身边的大人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现在,我们的孩子,我不希望他将来做一个不会思考,也不擅思考,而一味盲从的人。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给他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且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对,这时就更应去听孩子的意见。谁对听谁的,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自己的。”
老公也点点头,“以后确实要注意点自己的脾气了。”
我们孩子的思考力,是如何丧失的?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思考。我想,我们孩子,包括很多成人,思考力是如何丧失的?也许从我孩子的这件生活中极为平常、普通的小事上就可见一班。
因为,这样的情景在家庭教育中太普遍了。
也因为,我们身边太多没有思考力的孩子和成人了。
对于孩子做出的,父母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大多数父母总是以喝斥和否定为手段,去强制、要求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去听孩子的解释,和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于是在双方缺乏互动、沟通而一味地强制、要求孩子听家长一方的固定模式下,孩子要不就变得懦弱、无主见,要不就变得特别叛逆。但不论怎样,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思考力,丧失了思考力。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和成人还少吗?比比皆是。
这样的孩子不用说了,就是成人,我发现在我身边,缺乏思考的成人也非常普遍。他们的年龄,有老有少:初出社会的就不用说了,而那些有一定情感经验、社会阅历的中、老年人,也依然在情场、社会上不断地摔着跟头,而且是接二连三。似乎曾经的挫折、经历,并没有带给他们什么教训,再遇到相似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地会跌跤。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很多人,尤其是当事人会说这是命,其实,只要好好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与所谓的命一点关系也没有。决定他们选择和运气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即他们的思考力。
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很多成人都丧失了思考力,而遇到什么事一味由着自己的情绪而动。也结果,做出很多事后觉得荒唐的事情,也屡屡遭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搞得家庭、情感、生活等各方面一团遭。
为什么聪明、机灵的孩子,更容易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说到这里,我还觉得有一种人、一种孩子,特别容易走进缺乏思考,却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误区中。那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所谓聪明、机灵的孩子。
因为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实例,而且还不少。
他(她)们是旁人眼中、口中聪明、伶俐和机灵的孩子,站在人群中,他们是那么的显眼,那么的与众不同。他们或夸夸奇谈,或反应灵敏......总而言之,给旁人的感觉是“不一般”。而且他们也自认为自己确实与一般、普通人不同,这从他们自身获得身边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对待就可感受得到。所以,可以说他(她)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活在周围人的赞美和自我的优越感之中。
然而,这样在一般人眼里不同、所谓天资聪颖的人。却常常道路走得一塌糊涂。而且比一般智商平平的普通人,还走得不堪。
而且还特别普遍——我身边已有好几个这样的实例了:都是大家眼中的机灵孩子,没想到要不在情感、婚姻,要不在事业,总之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满目苍荑。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运气?
我想,当然不是。因为据我观察,这些所谓的从小到大天资聪颖、机灵的孩子,恰恰缺乏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思考力。
有人也许会觉得很奇怪:这些孩子不是一个、二个机灵、聪敏的孩子吗?怎么会缺乏思考力呢?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从小仗着自己的天资聪颖,在众人的夸奖、赞美中,一味相信自己的表面判断,而忽略了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思考。再加上又有着聪明人特有的持才傲物、自负的心理,什么都不肯听别人说。于是在浅思考而又刚愎自用的常态下,不跌跤、不遇挫才怪呢?而且还是大跌,直到跌跤跌多了、跌怕了,才有可能会觉悟和反省。
这也是一般所谓聪明却又缺乏思考的孩子的悲哀,甚至宿命。
让孩子成长,从教会孩子思考开始
也所以,从小放手去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从浅思考一步步走进深思考,形成习惯性深思考,有多重要。
而我们的大多数父母,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以“你什么也不懂”、“听爸爸妈妈话”、“为你好”等理由,为孩子决绝地关上了通往思考和深度思考的大门。
而且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很少给孩子自由思考、探讨和发挥的权利。
再加上传统的以家长意见为主的家庭权威式教育。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力,就在周围的,可以说密封的打压下被统统扼杀了。
也于是一个个不会思考、不擅思考,习惯不思考的孩子,就这样一代代地诞生,并传承下来。即使长大成人,在一次又一次的遇挫中,大多数孩子还是不懂、不愿反省,以所谓的“命”、“运气”去代替思考。
即使遇到天资聪颖的机灵孩子,也仅仅是以表面、肤浅的小聪明,去代替更深层次思考的大智慧,完完全全地忽略了思考的价值和功能。
该如何破解?
我想:
第一,是放手并鼓励孩子去尝试、去探索,给他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和选择的权利。这就需要家里具有民主的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是合作、商量的模式,即谁的意见更好、更合适,就采纳、听取谁的意见。而不是一味以父母为中心,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孩子凡事必听自己的。从而剥夺孩子学习、成长、思考的机会和权利。
第二,让孩子多读书吧。一个人的思考力,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书籍的熏陶和影响。很多时,作为凡人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通过阅读大量凝聚着无数前人智慧结晶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自己思考和见识的层面和深度。继而学会深入事物的本质去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引导孩子多去思考,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吧。否则,孩子即使再乖、再听话,即使再如何地天资聪颖、聪明伶俐,如果不懂得思考,一味地盲从、浅思考,将来的人生旅途上,父母又如何安心地放手?!孩子能不啃老,能不让年迈的父母给频频收拾残局,就算不错了——这样的教训,生活中太多了。
让孩子成长,从教会孩子思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