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宫 - 石碑,门神,太监
石碑(和 上方匾额)
记录当时的事实,为后代留下深嵌入石的文献价值。
历经战争,除了主体建筑,天福宫站前的所有的文献,如会议记录,账本,名册等等,现在几乎荡然无存。这几块石碑便成为研究天福宫历史的最原始资料。
创建者跨帮群的思维:
“新加坡天福宫崇祀 圣母神像,我唐人所共建也。”
“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我唐人食德思根,公议于新加坡以南直隶亚翼(马来语“海湾”之意,即今直落亚逸街)之地,创建天福宫,背戌面辰,为崇祀圣母庙宇。”
这个宏愿,今天也算实现了,天福宫确实成为了华族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
也表明了妈祖的神职:包邮南来的人们。
这里一共有四个石碑:
两块1850年立起的黄岗岩碑:《建立天福宫碑记》,左东墙为正碑,右西墙为副碑。
一块1906年立起的大理石碑:《重修天福宫碑记》。
一块2000年立起的大理石碑:《重修天福宫碑记》。
1850《建立天福宫碑记》
道光三十年荔月 = 1850年农历六月(建庙10年后)
整块黄岗岩大石,两块同样大小,246 x 131 厘米
正碑记叙首任大董事陈笃生等人建庙缘起,经过,和筹款总数等
建庙是为了祭祀 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 和观音,并“为我唐人会馆 议事之所”
3位大董事,9位大总理,捐金人士从3000元到24元,共计402名
副碑记录了修建时候的捐款名单,和修建材料账目
筹款31000多元,支出37000多元
陈笃生农历六月立碑,年底去世,副碑上长子陈金钟的大名令人揣测是在为其铺路
目前本地中文碑刻中最早的建筑史文献。记载建材种类,来源,技术,开销等。
天福宫最宝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1906《重修天福宫碑记》
大理石
1906(建庙66年后)首次大重修
第三任大董事陈武烈所树立
记录了修建时候的开支账目,和当时天福宫全体领导人名单
文字中保留了大量的当时通俗用语
很有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研究材料
翻新重点:建立大戏台,增添西洋花砖和铁栅栏,以及南洋色彩风格
今天天福宫规模风貌,就是当时确立的
2000《重修天福宫碑记》
洁白大理石
福建会馆馆长黄祖耀所树立
记录了重修的经过,和会馆理事名单
左匾额《光被四表》
“妈祖的光芒笼罩四方”
1840,建庙时所立的重要历史文物
鹭江是厦门,赠送者是源丰行主人,源丰行是厦门出洋贸易14家商行的总行
说明当时有密切的贸易往来,是新中两地早年商务的重要见证
右匾额《恩流海国》
“妈祖的恩德传遍四海”
1868,建庙28年后
闽安位于闽江口,是现在的福州马尾区,清朝驻有闽安水师
蓝翎守备:相当于驻闽安海军部队参谋长
门神
自古华人就有请门神之说,不仅除恶辟邪,而且还会万事如意。最为大家熟知的门神就是这秦叔宝和尉迟恭了。传说李世民杀人太多,夜不能眠,便请来二位名将夜里守门,才睡的安好。看这四位戴盔披甲,手执金钺,神姿威武的护法将军具有降妖伏魔之势,很是威武。
太监
正门两侧的四个门神则与众不同。从其神态和服饰看来,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而是太监。天福宫祭拜的主神是妈祖,妈祖是天后圣母级的天神,她的宫庙由太监‘站岗’是可以理解的。太监的手里持有御玺,尚方宝剑,拂尘等物。这些都是皇上身边的物件,由此也可看出天后级的妈祖的地位。
四人两两相对,每对都能看出其中一人为汉人,另一人则近似印度人。
地理原因:新加坡一直为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各族人士都有,新中之间海洋阻隔又不便,因此推测当时华人庙宇的创建与维护,也会有其他种族的参与。
历史原因:新加坡多元文化之间长期的相互交流,建筑装饰文化带有南洋特色。
1977年由本地画匠萧国珍先生所绘。白虎门的右门扇上还可以看到“星洲 国珍 Kok Tin Studio”的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