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脆弱又不善沟通?先停止你的过度保护
家长朋友要知道,我们都不可能一辈子保护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社会与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想让孩子毫无处理危机、处理冲突、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的话,就不要在幼儿时期过度保护孩子。
因为只有让孩子在成长阶段学会自我保护和协调沟通,才可以说具备了基本融入社会的能力!
举个真实例:娇娇是个性格好强的孩子,幼儿园的一次亲子活动里,有一个比赛“过河”,小朋友们在几座“独木桥”上争先恐后的赛跑。
娇娇身边的一个男孩儿跑过的时候嫌妨碍了他,于是突然甩手打了娇娇的脸一下。
娇娇毫不犹豫地迅速还击,一拳打向小男孩,把他打下了“独木桥”。连旁边观看的家长朋友们都没有反应过来。
男孩的家长愣了一下,冲了过去强行抱走了男孩,并没有让孩子们再有交流的过程,也没有再参加后面的亲子活动。
而娇娇的妈妈爸爸一直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全程没有插手。
面对孩子的冲突,也许是爱子心切,也许是认为迅速插手是正确解决冲突孩子矛盾的方式。
男孩的妈妈不希望孩子与同伴冲突,认为“冲突就是不好的”,担心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伤,更担心自己孩子吃亏。
由于对自己孩子的爱,导致每次冲突都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把孩子间的冲突想象的非常严重、可怕。认为这种冲突会给孩子造成伤害、阴影,只要看到孩子与别人有矛盾,就迅速挺身而出。
家长朋友的这种过度的“保护”,恰恰扼杀了自己孩子成长的空间。
孩子之间的冲突,出发点都是非常单纯的,并非什么深刻原因的“大仇恨”。孩子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那么易受伤害。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拿器械的推打、推搡,大人不要太着急去插手。
当然很多家长们通常不会这么想,他们无法忍受孩子在自己面前受到一丝的伤害。
可是这样的中断冲突,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
孩子互相推打一下,他们之间完全不觉得是什么“记仇”的大事儿,五分钟过后就自己玩到了一起,谁挨打谁打谁早就忘了。老师在事后会找到合适的机会让孩子们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避免以后用“拳头”说话。
反而是家长,看到孩子“打斗”,就觉得替孩子委屈、憋心、心疼。
过度保护最大的后果,就是剥夺了孩子与同伴间学习解决冲突的机会。
孩子根本没机会学习如何解决矛盾,怎么懂得和人相处呢?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次的冲突,孩子又怎么学会沟通、协调?难不成孩子一辈子遇到冲突和困难的时候,家长都能“空降解围”吗?
家长应该学会何时放手,如何保护,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育儿知识每天更新,请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