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罪孽和福祉 ——重读史铁生
总觉得史铁生的文字有种力量,无论身在何处,翻开他的文字,总能将你从喧嚣之中剥落出来,让你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沉浸到他的世界。
读了很多遍《我与地坛》,但还是会被相同的地方戳到心坎里。我无法去想象,一个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青年,他是该凭着怎样的勇气和毅力再站起来。我也无法去想象,这对一个家庭而言,是多么深重的灾难,面对未成年的女儿和突然残废了的儿子,这位母亲又该是如何的焦灼却坚强。
有一个词叫“感同身受”,但我私以为,这个词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当你口中说着自己对别人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时,殊不知,这只是一句多么浮浅的话——你若不曾像他一般失去双腿无法行走,你若不曾像他一般遭受命运无情的捉弄,你又有什么资格在别人面前提及这个词语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世界。
好在史铁生并不介意,面对上帝为他布下的谜语,他的内心历经无数挣扎之后还是平静地选择了接受。他曾提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里的园子指的就是地坛。或许真的是上帝苦心的安排,这个苍凉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好了一切。在嘈杂的尘世,史铁生几乎天天摇着轮椅来到地坛,一摇就是十五年。他在这儿“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去思考应该如何生活。当他终于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时,我想,他是真的释然了。正如他所写下的那首小诗:“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
西方文化中有对于“向死而生”的阐释——每个人在人世间多活一天,其实是离死亡更近了一步。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都是在向着共同的终点前行。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选择放慢脚步好好欣赏沿途的美景呢?这些道理,史铁生是早已领悟了的。因此,在他的文字中,我极少看到他对生活苦难的不满,对命运不公的埋怨,相反,他用一种极为谦卑的姿态接受了所有的安排并试着以自己的方式为人们带去理性的曙光。
有些作家的文字是不适合去认真地拆分,细细地分析的——这样反倒会失去它的汁味。有些作品只适宜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不带任何的功利与目的,你就仅仅是慢慢地看,慢慢地被吸引,然后慢慢地沉浸。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水到渠成。我把这理解为文字的力量,不同于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它的魅力仅仅在于心灵的碰撞,让你诧异于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个生灵,他与你是如此之相通。为此,你会感恩于你们的相遇。
史铁生的文字,给我带来极大震撼的还在于他对母爱的阐释。不同于浓墨重彩的渲染,他仅仅用淡淡的文字就能让你感到深沉的母爱。他写得是如此漫不经心,仿佛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喃喃絮语,但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激起你内心的波澜。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描写是作者偶一次返身回来,竟发现母亲还是站在原地,还是送他离开时的姿势,一时竟没法反应过来。突然之间就觉得特别特别感动。我们都曾有过年少叛逆的时候,也有过绝望到了深渊的体验,但我们却始终忽略了一点——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加倍的。史铁生在遭受厄运的同时,他不是最绝望的那个人,他的母亲才是。过了很久很久,他才终于领悟到这一点——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他的车辙,有过他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当他有一天突然意识到母亲已经不能再来园中找自己时,那一刻才是悲哀的双重叠加。
以我浅薄的经历和见识并不能完全读懂史铁生,但当我看着他的文字时,感动却是发自肺腑的。园神成年累月说的那句话至今使我热泪盈眶——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我不知道是怎么样深重的罪孽需要史铁生去遭受如此不堪的一切,需要他的母亲奉献上如此凄苦的一生。世界上的太多事都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也无法猜透上帝的谜语。或许只有无言才是对的。但论福祉,也许是指史铁生经受住命运的考验并用自己的笔跌跌撞撞地走出了一条路,他从中获得宁静与新生,参透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活下去,也许指的是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儿子终于按照她所期望的方式好好地活下去。也许是,也许不是,我说不清所以然。我只是单纯地觉得,每个人的存在就一定有他的道理,清醒地活着总是胜于潦倒的一生。史铁生在之后获得了很多荣誉,这都是他该得的,但我却总觉得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一切便是找回了失落的自己且勇敢地活出生命的精彩。
不为其他,单单为了文字的相遇,我总会时时感念史铁生。
【无戒365训练营第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