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026】功罪雌黄奸竖横 内外交困正心安(12)

2024-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邹守益走的时候,王阳明请他给黄绾和方献夫分别带去了书信。

方献夫复出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在给方献夫的信中,王阳明一方面对有方献夫这样的同志感到高兴,说大家只是所选的路径不同,志向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王阳明则对方献夫、湛若水“牵制于文义”,论说太多,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样只会加重世人的困惑。方献夫和湛若水都曾经寄送自己解读经典的著作给王阳明,而王阳明如此反应,大概也就是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乡愿的束缚。

久别的湛若水和黄绾重新在京师相聚,当时担任京官的还有应元忠、王公弼、欧阳德、萧子鸣、钱汝冲、郑窒甫等,这些人相继请湛若水给他们讲讲治学之道,湛若水一开始说,他和黄绾相约共学,希望默成于道,不必多言,但拗不过众人的反复请求,于是写了一篇《赠石龙黄宗贤赴南台序》。南台即都察院,当时黄绾即将由北京赴南京任正六品的都察院经历。

湛若水在这篇序中,系统的论述了自己对圣学的看法。他说,所谓学,就是达到觉悟的过程。觉悟,就是致知之知。觉悟(知)是心的本体。圣人的知,圆通天下万物;圣人的行,方正如大地;天地一体,因此圣人的知行始终相通。所以易经说:“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有人问,为什么知包括行呢?

梦中呓语的人,你把他叫醒,他就不再说梦话;但下次睡觉,他还是会呓语,你让他一直醒着,当然就不会有梦话。大家只知道语言是显,却不知道沉默也是显,睡觉的时候也会说梦话。推而广之,益固然为益,其实损也是益;积极进取者能超过别人,其实完全放下也有得。所以,圣学无非恒久之知而已,世事无常,没有觉悟而应对世事,就会不“知止”,天理就不存在了。

又问:“知和禅有什么区别?”

湛若水说,禅只是空知,而圣学之知,知语默,知进退、知损益,无论语默、进退、损益,知都不失于道。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知自然就出现了,因而知止,不会流于世俗,被环境所左右,如此则内心澄澈安定,然后能察见天理,然后天性长存。这是治学的最高境界。

又问:“那怎么才能脱离禅知,达到圣人之知呢?”

湛若水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就能开启圣知;笃行之,就能保持圣知。知,就是天理。”

黄绾于是把湛若水的这篇序寄给王阳明看,王阳明回信说:“闻接引同志孜孜不倦,甚善,甚善!但论议之际,必须谦虚简明爲佳。若自处过任而词意重复,却恐无益有损。在高明断无此,因见旧时友朋往往不免斯病,谩一言之。”信中的“接引者”“旧时友朋”,实际就指湛若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