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17讲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59人  清流法苑

妙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四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上一堂课,和大家主要介绍了一下八识和七识的内容。关于八识,其实反反复复重复复习过好几次,今天我们就把七识稍微简单回顾一下。

复习回顾

七识,玄奘法师翻译的是末那识。其实末那识翻成中文就是意识,跟我们通常讲的第六意识是同一个梵文词语,梵文里区别七识和六识是需要从上下文来判断的。玄奘法师翻译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给我们判断好了,就把七识音译为末那,六识意译为意识,这样我们后面的人学起来就方便很多。

为什么梵文里面要把七识与六识就用一个意识来说?因为本质上它们就是一个东西。只是说第七识是处在我们凡夫见不到的潜意识状态,第六意识是意识现起来的一个作用——我们凡夫能感知到的,就是分别:眼睛分别色,耳朵分别声音,鼻子闻香,舌尝味,身体觉触,还有意识就是可以离开这五个境界,脑袋里面去想那些前五识留下来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前六识。前六识本身不是意识,而是意识所产生的六种作用,是一种表象,显现出来的现象,包括我们通常讲的客观外境的物质现象和内在的精神现象,只是现象,只不过是根据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角度安立为六种识。其实它们不是指意识自体,是现象,这个特别重要。这个要听明白了,你就知道我们凡夫是见不到意识、见不到心本身的,我们只能感知到心所发挥出来的认知作用显现的现象。心的自体,我们凡夫见不到,前六识还是显现出来正在起作用的状态,我们都见不到能起作用的第六意识心本身,何况背后潜藏的更深的第七识呢!

第七识、第六识、第八识真正的识体,我们全都见不到,这个要分清楚,这个是很容易误会的地方。所以在梵文里面,心意识本来就是通用的,其实就是讲一个东西。狭义的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其实心意识就是我们的心不同的活动状态,第八识——是心不怎么活动,微细的状态;第七识——是心开始运行起来,活动起来,显现出境界来了;第六识——是心在起现行作用了以后,再无明解读出来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幻境,在幻境里面折腾,在梦境里面折腾,虚妄分别,起了虚妄分别的作用。

所以说到根子上,其实我们所谓的生命,就是我们的心在运作而已。心不停地在运作,凡夫是颠倒运作,所以显现出了幻觉幻境的现象;圣者是把这个心正确地运作,他见到了真相以后,他随顺于真相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的运作。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凡夫成佛是应该的、是本分事,做凡夫恰恰确是反常的,是不应该的。所以我们是需要通过已经觉醒的佛菩萨教我们的方法理论,赶快也从颠倒的梦想当中醒过来。所以这是佛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真正的有意义的、最有价值、最独特的地方。这一点你不清晰,可以说学佛学得有点冤枉。

第七识从两个角度做了介绍,一个就是对那些还没有介绍第八识的小乘人,给他们方便讲的,说第七识是生起意识的根。前面的第七识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第七识一灭,没有间隔地就生出了后面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依着前面第七识这样生出来的,这是方便讲。因为跟小乘人没有介绍第八识,没办法解释通,但是他又要了解心怎么运作的,只能是先给他一个方便讲,让他先放下疑问,这样子才好好地可以去修行。

那么对于大乘人来说,直接告诉你第七识是什么内容?就是四种烦恼。一个萨迦耶见,就是我见也叫身见。二者就是我慢,因为有了我,我就很重要,我比谁都要高,就傲慢了,抬高自己了。有了我,我很傲慢,就产生了对我的贪爱,就是对自我的那种贪爱。四者无明(我痴),因为没有我、没有法,他认为有,这就是一种愚痴。你看中文“痴”这个字也写得很好,痴字上面一个病字头,就是有病的知见!看错了、有病的知见,有毛病的知见就是痴。所以整个第七识就是产生六识的一个根。

既然七识是这么多烦恼的内容,那基于七识显现出来的、运作起来的前六识还清净得起来吗?所以我们感知到的前六识——这个境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一切本质上就是污染的,就是颠倒的。所以说我们凡夫从偏离了真相这个角度来讲,真的是一无是处,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真相,整个就是在无明大梦当中的。所以我们就不要再在梦中做文章了,我们赶快把这个梦抛弃掉,赶快醒来,这个是最直接了当的修行。如果你还在梦中折腾、做文章、思前想后、找合理化,你不放下这个念头,那你绝对醒不过来,可以这样讲。你想醒过来,就看你哪一天开始放下这些妄想颠倒邪见了,放下了才真正地开始起步走上觉醒之路,否则的话一直就起不了步的。

所以说这个意识——第七识整个的认识结果就是非量的,我们之前学过非量就是错误的认识结果。它的性质就是有覆无记性,就是能覆障我们见到真实的,但是它没有很粗重、很主动的造恶行善的功能,所以说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第七识是通整个三界九地,整个凡夫境界都有第七识在活动。你入无想定了都没用,它都在潜意识当中一直在现行的,一直在起作用的。它的相应心所就是五遍行,烦恼四。遍行心所,就是每一个心念运作起来都要经历五个程序,所以叫五遍行,后面我们学到的时候再讲。


新课讲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意识。我们看一下简单介绍,有个《大乘阿毗达摩集论》里面讲:

【含义:《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很简单一句话,什么是第六意识?就是依止前面的意——七识,依它起来的。缘法,缘境界,包括所谓的外境和内心的精神现象,想法、感受、念头,反正我们能感知到的一切都叫法。了别为性,什么叫了别?这个了别是分别的意思,就是我们讲的辨别、分别、明了、了境,就是认识、分别为它的这种自性。这里面没有要讲一个什么东西给你介绍,只是说分别为性,以分别的作用来安立为它的自性,安立为第六意识。实质上是没有说它是什么东西,因为第六意识是自心,我们凡夫压根就感知不到这个自心,我们见到的只是分别作用在显现。你看我们是不是很冤枉?明明在用这个心,先不说它用对用错颠不颠倒,先不说,明明在用,或者说我们明明在做梦,但是我们就是没办法见到背后做梦的心,要是哪一个人见到了,就是登初地菩萨,就已经醒了。好,这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六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五俱意识指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

第六意识有几种分类,有分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五俱意识指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

先把这个意思介绍一下。五俱意识,五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我们不是通过五根来认识环境吗?认识对境吗?五识一定要有第六意识跟着一起来产生作用的。如果没有第六意识和前面的五识同时配合的话,前面的五识认识不了外境。你看,第六意识一定要跟前面的五识配合起来,随同五识一起起来。明了就是明白了别到所缘的对境,比如说我们要通过眼睛来认识外面的色尘,一定要有意识配合眼睛,配合眼识,才能够分别到认识到外面的境界。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没有听过?这个就是第六意识没有配合前面的耳识眼识。所以就在你面前晃,你都分辨不出来,你都不知道,叫你的名字你都听不到,那个时候就是第六意识没有配合我们的耳识眼识起作用,其他的也一样的。所以第六识又称明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在称为五俱意识的时候,又可以叫做明了意识,就是“明白显了分别外境”这样一个意识。

但是这个说法是我们通常的一般的不了义的说法,还是方便说,没有讲到最彻底的真相。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五俱意识是指在现行状态,就是我们凡夫感知不到的。我们说种子起现行,五种识(眼耳鼻舌身),这五类的种子起现行的同时,它显现出色身香味触的五种境界。这个时候称为五俱意识。为什么现行的东西叫前五识?因为是通过眼睛见色,通过耳朵听声音,通过鼻子闻气味,通过舌头尝味,通过身感触,留下去的记忆种子起现行,它显出来的还是这五类东西。它起现行现出来以后,其实是有相可见的,是可以感知的,只是我们凡夫感知不到,从这个起了现行五种相的角度,安立为五俱意识。

一般来讲,刚才前面讲的辨别五蕴中色境界的五俱意识是通常的说法,但是不了义,为什么不了义,后面我们再说。

【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五种心念,曰五心。】

我们看这个五心是什么五心。

【《瑜伽师地论》卷一: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心)。此后乃有等流(心)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以眼识来做例子,说眼识生起来,比如说我们一睁眼见到外境的颜色,这个时候有三种心可以产生,有次第的。第一个就是率尔心,什么叫率尔心?率尔心就是不分别的,就像照镜子一样的,第一念感知到了外境。第二念就开始寻求、开始分别了。分别以后就可以得出一个决定的知见了,认识到了,就是决定心。

那么率尔心安立为眼识,就是没有分别的,就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的。后面的寻求心和决定心就是意识了,意识开始起作用,开始分别了。那么得出了一个认知结果决定以后,开始有了染净善恶美丑好坏,反正种种的这个分别心就起来了,以善恶为代表,善的就是净的心,恶的就是染的心。然后又有了等流心,等流是什么意思呢?起了善的心,他那个善的心就会平等地流动下去、相续下去。前一个是善心,后一念也是善心,相续地下去;如果前一念起了恶心,恶心也跟着就相续下去了。

好,这样子,“眼识善不善转”,就说眼识起了善或者不善的这样的一个情况运作开始运作,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眼识本身自己没有分别能力的,都说了率尔一念,其实是后面的意识的运作了。后面“乃至此意不随余境”,就是说跟着这五识起来的第六意识,它不会再跑到别的对境上去了,比如说跟着眼睛起来的眼识,它就一直去认色,取眼的认知范围内的东西,它不会去听声音了。其实意识是可以跟着耳朵去听声音的,是不是?但它不听,它就一直陪着眼识,去取眼识所取的范围的对境。那么经过了这一过程,眼识跟意识就或者善的或者恶的,就相续这样不断地运作,转动下去。“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就是如眼识这样生起来的,第六意识配合眼识这样生起来的,乃至于其他的耳鼻舌身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一个原理。

这里有一段于凌波居士的白话解,我们看一下,念一遍就可以了。他说:

【于凌波《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的五种心念,曰五心。即:一、率尔心,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故知前五识为假安立)二、寻求心,谓欲审知明了外境,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三、决定心,谓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则能审知决定善恶。四、染净心,谓于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心。五、等流心,果似于因曰等流,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五心之中,率尔心多为一念,其余四心则每每多念相续。见《瑜伽师地论》卷一。】

“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的五种心念,曰五心。即:一、率尔心,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这里插一句就是说,所以说前五识是假安立的,前五识没有自体的,其本质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的意识在起了五种作用,只不过是我们迷惑颠倒,我们认为一定要依赖一个眼根才能看见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安立为眼识,还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其实真正在背后起作用的就是意识,就是我们的心。

“二、寻求心,谓欲审知明了外境,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你看,第二念寻求心就开始分别了。

“三、决定心,谓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则能审知决定善恶。”。已经分别了外境,所缘的对境分别了以后,它同时就能得一个确定的认知,是善的还是恶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反正就能得到一个认知结果。

“四、染净心,谓于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心。”,产生了喜欢呐还是讨厌呐,那么种种的情绪就起来了。

“五、等流心,果似于因曰等流”,就是导致的一个结果,这个果是跟前面的因是相符合相应的。那么善的因它就会导致一个乐的果报,恶的因它就会导致一个苦的果报,或者说前一念是善的,后一念也会导致出一个善的念,前一念是恶的,后面流出也是恶的念,这就是这样等流的意思。

“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看到了吧!就是前面是什么,后面就是什么,就像河水一样地流动下去,这样子相续不断。

“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五心之中,率尔心多为一念,其余四心则每每多念相续。”见《瑜伽师地论》卷一。这里就是说这五心当中第一个心率尔心,就是一刹那一念,那一念自动就完成了。第二念其实就已经是分别心出来了,那么后面的四心是什么?这个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都可以反反复复相续重复的,都可以不断地多念相续在运作的。

【不俱意识是指不是和前五识俱起的,分以下几种:】

刚刚前面讲了,五俱意识跟前面的前五识同时起作用的,后面讲跟前五识不同时起作用的。

【一、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五识活动结束,第六识继续缘其影像进行思虑。】

就是说前五境分别完了以后,失去了,不要了,不对境了。但是第六意识在心、在脑袋里面继续缘刚才前面缘到的那些境界,继续在加工、在想。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帅哥,印象很深刻,看得很赏心悦目。那个人已经擦肩而过不见踪影了,然后还在那里想刚才的帅哥怎么样子,长得怎么样,多有气质,这个就是所谓的五后意识。虽然前五识境不现在前了,但是你还是延续前面已经分别过的影像,在那里继续思维想象。

其实了义讲,五后意识就是刚才前面讲的五俱意识。为什么?我们讲了真正的了义的五俱意识是在现行,就是我们的心一活动起来就呈现的境界,那个就叫真正的五俱意识。但是我们因为感知不到,刚才前面说的五俱意识已经是把起现行的现量境界,滞后解读出来的。滞后解读出来的,我们才感知到了刚才前面讲的五俱意识的境界。你看,跟现行的现量比起来,意识再解读出来的是不是已经滞后了?已经是五后了,能理解吗?刚才前面讲的五俱意识已经是经过滞后解读出来的五后意识。所以说到五后意识的名字以后,我们再说这个道理就比较好一点。好,所以这里的五后意识其实已经是五后后意识了,已经是更后的境界了。

好!后面看:

【二、独头意识:不与五识俱亦不相续而起。又分:

1、定中独头意识:于上二界定境所起之意识活动。

2、散位独头意识:非五俱,单独起,缘三世,思、想计度分别之心理活动。

3、梦中独头意识:睡梦中现起之意识活动】

“二,独头意识:不与五识俱亦不相续而起。”独头意识就是跟前面的五识不同时起,但是也不像后面的五后意识一样的,五境消失了,然后又继续攀缘那个影像,都不是,它是独自地起来。又分为“定中独头意识、散位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三种。

我们先看第一个定中独头意识,就是“于上二界定境所起之意识活动。”上二界是色界、无色界。真正地入定,从色界初禅才开始算的,之前都不算入定,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色界、无色界,这个定境当中,有第六意识活动的。我们之前也介绍过了,就是从二禅开始,没有前五识活动了。除了后面的无想天没有第六意识活动,其它的全都有。那么这样的一个意识活动称为定中独头意识,就是纯粹的第六意识在活动。比如说观想什么佛像、观想什么境界,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很清晰的。功夫做到一定的时候,随心所欲地观。

好,第二“散位独头意识:非五俱,单独起,缘三世,思、想计度分别之心理活动。”这个就指我们凡夫的状态,我们经常干这种事的。没有前五识境界的时候,它是单独在头脑里面打妄想,过去现在未来畅通无阻,天马行空。思前想后、计度分别,计度就是执著嘛!虚妄分别嘛!我呀!我所对的境呀!这个人对我不好啊!那个人对我好啊!这个人,我有机会我要报复他…反正就是白日梦全都出来了。这个就是散位独头意识,不需要入定,随时都可以想的,这个是我们欲界众生最常见的一种状态。

好!后面,“梦中独头意识:睡梦中现起之意识活动。”我们也有体会的,就是做梦嘛!做梦的时候,你想想看,根本就没有前五识所对的境界。前五识都不活动了,就是一个第六意识在活动。它活动起来,平时我们白天醒的时候,前五识显现的那些内容梦中少了一分没有?一点都没少。色、身、香、味、触、法,是不是全都有了?所以你就知道,我们现在感知到的所谓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跟梦中没有差别,都是第六意识在那里活动啊!所以你不要以为梦中独头意识跟我们现在的这种什么五俱意识、什么定中独头意识、什么散位独头意识有什么差别?没差别!就是一个第六意识在活动、在瞎胡闹,在造梦。

好!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大概的情况,我们看它从认知结果的角度来看,它是哪一量?

【量:通三量(方便安立,依意为根故)

性:善、恶、无记性(方便安立)

地:通三界九地

相应心所:全部51(5遍5别善11根本烦恼6随烦恼20不定4)

转:

暂伏~《唯识三十颂》: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永断~妙观察智(熏二无我正见,永离无明解读、虚妄分别,如实见诸心识及其差别法相)】

通三量,你看,有现量,所谓的率尔心嘛。第一念不分别,是不是刚学的啊?第一念它没有分别的!就像我们平常讲的“一念不生,明明了了”,你看如镜子照物一样的,你看“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是不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其实你没分别吗?你已经感知到对象了,你已经完成了分别了,后面讲的嘛!凡夫做不到率尔心一直保留的,真的做不到。所以你说我不起念头、我不动念头,那个只是你没发现念头而已,不是你不起、不动。是我们凡夫没智慧、心太粗,我们感觉不到。这个率尔心一刹那就过去了,你的心根本细不到那个程度,你根本就不可能保持住。所以说它有通现量,其实是假安立的现量。因为率尔心刹那就过去了,对于你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嘛!那你有什么现量啊?

比量,比量是它最常见的功能。它很会比量,思维想象,天马行空,什么都可以来的,最活跃的就是它了。非量,当然了,我们不能直接见到事物本身,总有认识错误的时候。经验不足的时候就判断失误,就错了,就是非量。

但是现量、比量,都是假安立的。实质上它只是什么量?实质上它就是非量,就是错误的认知。因为它是基于第七识起来的,第七识压根就是非量。这个三量的安立,只不过是在我们凡夫的虚妄颠倒的梦境当中,相对来安立的三量!从本质上、彻底上、整体上,整个的六识感知到的境界全是非量,全是幻觉显现境界,在圣者看来,压根就不存在。这就是五蕴皆空。因为第六意识感知到的,就是五蕴境界!五蕴就是压根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凡夫的幻觉显现出来的境界。真正醒过来见到自心的人就知道了,昨天晚上的梦没有真的存在过,连一点踪影都保留不住啊!所以它就是一个方便安立的现量、比量。

性质呢?善、恶、无记性都有,也是方便安立的。因为它有善心所啊!十一个善心所啊!它也可以去帮助别人,去行善积德。造恶就不用说了。无记,就是善恶不明显的,其实不存在无记的问题,就是善恶不明显,看偏向哪一边了。那么它的这样一种造作的性质,三样都有,但是还是方便安立的。如果讲了义的话,是什么性质?恶的嘛!不敢接受自己的这种状态是吗?要敢于接受自己的现状嘛!我们很多人诵《地藏经》,诵得很溜的“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怎么一对照起自己就忘了呢?要敢于认可自己的现状,我们就是无明凡夫,我们就是没有见到任何真相的,我们本质上就是恶的。说得艺术化一点,我们呼出来的空气都是恶业。

,是通三界九地。第六意识也是不得了的,上天入地都是可以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

相应心所,心的功能作用有哪些呢?全部的五十一心(后面百法里面提出的)所都包括了,五十一心所都有,那后面我们再学。

,通过修行转依的状态是什么呢?有几种情况,一个是“伏住”,一个是“断”。

我们先看《唯识三十颂》里面有介绍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他说这个第六意识是常常地起作用的,除了几种状况:第一个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没有第六意识活动,都不想了嘛!他为什么会生无想天?因为他以前修无想定,修无想定以后,一期生命结束了,他就会生到无想天的,这个是果报。这种人干嘛要修无想?其实他们的水平很高的,他认识到了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由于有想导致的。所以他就想追求涅槃,所谓的涅槃是什么?灭苦嘛!达到不生不灭——灭生老病死苦的状态!他认识到一切都是想导致的痛苦以后,他就说那我不想了就可以了。所以他就熏习无想、无想…我不要想,他就熏这个观念,没有其它的技巧。虽然他不知道心有熏习的功能,不知道阿赖耶识,但是他这个方法找对了。他就熏习无想无想,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通过种种方法这样观修,就把自己的念头想法停下来。因为他熏习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阿赖耶识里面种子起现行,就起无想的现行,你看连无想的现行都是熏来的。

熏了以后,他真的就入无想定了。入无想定以后,往生以后生到无想天,第六意识不起来,五百大劫。无想天的五百大劫,那不得了啊!不是人间的五百大劫,是四禅天的五百大劫啊!我没算,那是很大的数目了。果报结束以后就从无想定出来,他为什么出来?无想定的种子消光了。所以说离开唯识,佛法就解释不通了。你看连无想定、不起念头都是后面有无想定的种子在起现行,支撑它的无想定。无想定的种子势力消光了以后,无想定自然就出来了,由不得你不出。

出来以后又怎么样?跟凡夫一模一样,跟没修之前一样的,不是白忙活了嘛!而且还增加了愚痴的习气,为什么?不想了嘛!有一个周利盘陀伽,听过吗?修“扫尘除垢”的那位啊!他很笨,四句话总记不住,出了家,他哥哥都嫌弃他,最后不要他,他伤心在那哭,然后佛陀就问他,你干嘛哭?他说我太笨了,我什么都记不住,四句话几个月都记不住,连我哥哥都不要我了。佛陀说没关系,我来教你,教他观修“扫尘除垢”。一天到晚就一边干活一边念扫尘除垢。最后证阿罗汉。他为什么这么愚痴,知道吗?他就是从无想天下来的。所以你就知道,我们人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就是业习的不同。你存进去什么,你就显现不同的状态嘛!所以修行还有诀窍吗?你就拼命地抓住时间,熏习佛的正法就行了。

无想天没有第六意识活动。无心二定是什么呢?无心二定:一个是无想定,刚才讲了,还有一个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七识我执的现行也不起了,第七识里面的我执的现行也不起了。就是那种粗的分别我,分别自我、分别他人的那个分别念不起了。所以只有小乘的三果四果圣人可以入的,也是入到四禅天里面的五净居天里面,生到那里。这也没有第六意识。

睡眠,无梦睡眠也没有第六意识。睡着了不做梦,啥也不知道了。第六意识没活动了嘛!睡着了来个明明了了看看。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你现在感觉很清楚很明了,是什么在运作啊?第六意识在运作,是第六意识在起分别作用啊!还是微细的分别在后面起作用,要是不分别人就傻了。不分别就不知道了,就像无梦睡眠一样。

好!还有闷绝是什么意思?昏迷。如一棍子被人打昏了,也没有想法,就跟睡着了没做梦一样的。这个五种状态是没有第六意识的,都没有。

好!修行转依是怎么情况?我们看一下。如果是说永断的话,第六意识就是转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怎么转呢?就是大乘佛法要熏习二无我的正见——无我无法。永远地离开了凡夫我法二执、无明的这种解读,就是能所虚妄分别嘛——我、我所,这是粗的,识我们第六意识都能感知到的。为什么我们第六意识能感知到我和我所?为什么?因为它就是基于后面的第七识我法二执起来的。所以我们第六意识是可以感知到粗分的我法二执的。我们通过修行,不断地告诉自己,没有我法二执,没有我法二执…熏习这样的正见,熏到心里面阿赖耶识里面去了以后,它是不是就产生作用了?就把原来认为有我有法的种子起现行的情况给改了。力量足够大才能改,把这个改了以后不起现行了。不起现行了,换成了什么起现行呢?佛法的正见起现行,那个时候就醒来了。

那时为什么叫妙观察智呢?因为我法二执凡夫的五蕴梦境不起来了,不起来以后就如实见到自心了,心见到心了以后,心里面是不是有种种差别,种种记忆信息,我们说有无量无边的记忆信息种子,这个时候见到种子的种种情况,才可以叫做妙观察智。并不是说凡夫现在这个状态,五蕴还没醒的梦境当中很会分别、很会观察、搞得头头是道、精明能干,那个叫妙观察智,不是的,那个还是梦中的颠倒。

我们说个话题,真正的妙是什么?什么叫妙?我们凡夫压根就没资格谈妙。真正的妙是已经见到真相的圣者,他所具备的那种功德才叫妙。如实见真相,见到真相,就是我们众生心识种子安立为真相,因为只有圣人见到的,所以可以把它安立为真相。但是它是需要转的,凡夫需要通过修行来转识成智的,但是这个情况只有已经登初地的见实相的圣者们才能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把阿赖耶识种子和现行的情况安立为真相,但是是需要转的。那么你见到这个种子、现行种种差别相以后,你才知道三界显现出来其背后的真实因缘,这个众生将来会受什么果报你一清二楚。为什么?因为他心里面所有的信息都看到了,就相当于电脑里面的数据全部知道了,没有秘密了,对佛来讲没秘密了,对于地上菩萨还是有的,就是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已经看到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智慧才叫真正的妙观察智,为什么?直接见真实,而且丝毫不会出差错。只要是见到了的就没有误差的,这个时候才叫妙观察智。所以你不要拿凡夫的智慧来安立为什么妙观察智,混淆佛法的概念,那样后果很严重,这个就是第六识的情况。

第六识的情况对于我们凡夫修道位来讲非常的重要。我们能用的东西其实就是第六识,我们修行能下手的也只有第六识,所以需要熏习正法,听闻正法,你离开第六意识,你用什么去听闻正法呢?没办法。前五识动不了,前五识是第六意识指挥的、使用的工具,它没有自主能力。所以我们怎么用这个心很关键、很重要,用来熏习清净的佛法,我们就累积觉悟的种子,生命的阿赖耶识里面的内容信息就在转化,就开始向佛转化。如果熏习了凡夫的邪见——我是有的法是有的,五蕴没有自性但是五蕴还是有的,这样子你熏进去的还是五蕴有的,这个信息将来呈现出来的现行,还是解读为有五蕴的,这个轮回的命运就没办法改了。

所以通常我们听到的有一些其他的说法,说从第八识开始起修,这起点真高超!其实这话站在真实相上是没错,所有第六识熏回去不是在改变第八识吗?但是他说他看到第八识了,直接从八识起修的,这就不对了。你看到第八识了,你就是已经登初地的圣者了。这个是经典里面明文讲的,你想变都变不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确切切的。这个起点搞错了,这个熏习就不知道会修到哪里去了,将来什么结果就不清楚了。可能可以搞个定境出来,至于想证到五蕴皆空觉醒,真的是不可能,方向都不对。

所以我们学了这个六识以后要掌握一个基本的道理,首先我们要知道六识的安立,不是说我们现在感知到了前六识的认识作用,就是看到第六意识了,不是的。是说我们的心起了六种作用,这个六种作用全是心所对的境,全是现象。包括前五识见到的所谓的客观外境,其实我们学过来知道没有客观外境,所谓外境全是五种主观直觉,这点多次讲过的。那么第六意识围绕这种五种主观直觉在那里虚妄分别,产生种种感受,这个时候称为精神现象,其实前六识接触到的内容全是主观境界,从来就没有接触到过什么客观外境。

所以你就知道,前六识显现出来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是不是全是你的心在那里自己折腾出来的?自心折腾出来的,是不是就可以有改变的机会了?就可以转了,是不是?如果是客观外境,你转得了吗?没有一个人转得了。那就受着吧,不用修行了,大家不用修行了,没意义,白忙活,对吧?正因为整个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些呈现出来的境界只是我们心识运作出来的一个现象,就像昨天晚上做梦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你知道这个大秘密了,是不是就可以去转啦?对。就可以慢慢地以正见把这个幻境给消除掉。

为什么?我讲一下这个原理,就是说既然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全是我们的心在那里无明颠倒运作出来的,那么就意味着这些境界不是实有的,本质上它就是我们的心识境界,就像昨天晚上做梦一样的心识境界,这个心识境界是不是随着你的念头观念变了,它也会跟着变?它决定跟着念头观念变的。大家可以晚上睡觉前试一下,你稍微静下心来,你什么都不用想,你就在那放松地躺在床上,睡觉前躺在床上,你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状态,就像一个灯一样的照着就行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先是有念头起来,起来,然后慢慢念头就开始有画面出现了,有声音出现了,就开始造梦了。所以梦境刚开始是有念头的,有了念头带动了很多念头,慢慢慢慢你放松了,意识放松了,它就呈现出画面境界来,就开始造梦境出来了,所以梦境就是我们的念头显现出来的。现在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境界一样的,本质上就是我们持续的我法二执的微细心念现行显现出来的。当我们把我法二执的邪见慢慢松动的时候,你松动到一定的时候,这个熏回去的种子足够大的时候,它就把这个我法二执邪见显现出来的五蕴境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给消失了,垮台了,可以的!一旦证到五蕴皆空,五蕴粉碎彻底垮台了——如果粉碎以后又起来了,那你还没有证初地;只有粉碎了以后,永无有性了,到这一步,你才真正地登初地醒来,同时可以见到自他内心的阿赖耶识微细的形象,是可见的,不是不可见。佛在经典里面讲得清清楚楚的,一定可见!阿赖耶识、藏识大海的形象决定可见!我们先不说其他的,我们就先说这个标准。同时,还可以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化身度众生。这个时候的开悟是真正的开悟,是大乘的圣者。而且这种开悟不需要人印证的,实际达到的真实境界不需要人印证,因为已经见到真相了,就不会假的。这既不是猜出来的,也不是理悟,是亲自现量证到的真实境界,不需要人印证,佛给我们讲叫什么?——入自证处。大家去看《楞伽经》。也叫自证圣智之所行境界。这个就叫做自心证自心。这个时候,凡夫的心,佛菩萨的心,你都能够现量地看清楚他心里面的内容。可以看到,而且圣者跟圣者之间已经不需要凡夫这种五蕴境界里面的语言沟通了,直接心心相印。所以开大乘法会报身法会的时候,佛一讲经,某某世界的菩萨就来了,是不是?他不需要沟通,因为他们的心都是相互心心相印的,哪里有需要有缘就可以化现在哪里。我记得我以前打过一个比方,说法界就像大海,哪里需要起个泡,菩萨就随时在那个地方起个泡——化个身,因为他们没有障碍了,没有五蕴的隔阂了。

所以说佛菩萨为什么能觉悟?就是因为因地利用第六意识熏习正法,最后产生了一个自然的后果——就是觉醒成佛。

今天可以留一点时间提问,带着问题学,那就效果会好很多的。


答疑开示

1、学员:阿弥陀佛,师父好!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一个做梦的心,那这个真心是分你我他的吗?请师父开示。

则金法师:请坐。这个心,佛经里面叫做不一不异,不是同一个,但是也没有截然分开。我一直在打比方,就像这个房间的灯一样的。有一千盏灯,那一千盏灯的光就相互融摄在一起的,但是每一盏灯的灯光其实跟其他灯的灯光没有混淆的。你不信,你把其中一盏灯的灯光变个色,你就看到了。所以圣人的境界其实是离开了时空的,是凡夫五蕴的境界没办法想象的。所以从各个角度你都知道,五蕴真的是不能保留的,五蕴幻觉所显之境是一定要把它治好消除的。要是融会贯通了,就知道从各个角度都解释的通,五蕴就是我们凡夫的幻觉,佛菩萨的境界当中不存在时空观念,不存在五蕴境界的。所以他只能打比方跟我们讲,说一室千灯,光光互照,互含互摄。一开始开班的时候,我就跟大家介绍过了法界圆融体,应该有人记得吧?

我为什么一开始把那么重要的一个问题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为了让大家快速地排除障碍,快速进入状态。因为那个是最核心的,可以说那个比喻,是最容易让我们体会自己的心跟佛菩萨的心,和心与心相互之间关系的。每一众生都有心,每一众生自己造了因果,是不是自己受了?因为自心不会和别人的心混淆,但是是不是你的心在运作的时候跟别人没关呢?不会啊。因为心是可以相互感应,可以沟通的,可以相互影响。

就像现在我们在相互交流,只是我们通过了五蕴嘛,语言,色彩,动作,通过五蕴境界在沟通。但你以为是这些东西在沟通吗?五蕴诸法是现象,是没有觉知的,沟通的本质,是后面的我们看不见的心在运作,知道吧?我们只是通过五蕴梦境转了一下,绕了个弯。其实五蕴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利用这个假相在沟通,就像演木偶戏一样的,看似木偶在跟木偶在沟通交流,在冲突打架,其实背后抽线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人。所以本质上只有心,没有这些五蕴境界,佛菩萨就不需要这些五蕴境界,心心就直接可以相印。就像灯光一样的相互融摄,相互沟通。其实我们心现在就是这样子的,跟佛菩萨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没有这种受用,不得自在受用,原因就是被五蕴障碍住了。

2、学员:阿弥陀佛,师父!何为正定?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修持?

则金法师:修正定啊?

学员:对。

则金法师:真正从大乘佛法讲的修正定,就是应以正知见来带动的身口意造作。比如说行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人法皆空般若的正知见的引导下,你这个修行就是在修正定。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为什么不定?你要先找到原因。不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表层的叫打妄想,生烦恼。我们一层层地剥吧,我们说,我们之所以不定是被妄想情绪影响,被外境被内心的妄想情绪影响,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烦恼,生贪嗔痴慢疑邪见种种的烦恼。烦恼怎么来的?背后是什么?对,执着有我有法。看,烦恼的背后是不是邪见?正因为有了我法二执的邪见无明颠倒,你才会去执着幻相,心随境转。

所以你看修定怎么修?从根源上来说,大乘佛法直截了当破我法二执,松动我法二执。这样,妄想也好,烦恼也好,跟着就消解了。但是这个效果不是马上立竿见影的,一定需要一个过程的,说了心能熏习的,需要熏习的过程。

不像有一些短平快的手段,效果也有的,但是不治标不治本,只在枝末上做文章的特点。比如说叫你修四禅八定,直接告诉你怎么修定。甚至现在一些城市里面很高科技的手法也有了,他把那个房间全部隔音,让你听不到一丝的声音,然后把水池的水调到你的体温一模一样。智能化电脑操作的,然后让你泡进去,你感觉整个身体就消失了,没了,五种感觉没了,好像进入到二禅一样。也可以让你很定。但是这些东西有用吗?对,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所以大乘佛法怎么修定呢?定慧等持,用我法二空的般若智慧来指导身口意,说详细一点就是六度。你也可以打坐,不是不可以打坐,但是你打坐的时候还是要以般若为导,还是要观人法皆空,放,放,放,放……,观心,心里面会不断地涌现我法二执的观念邪见,发现了就放松,发现了就放下,发现了就放下。不是一定要念个咒的。如果说念咒,《心经》有说观照五蕴皆空,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所以掌握了这些佛法的基本核心道理,自己都可以安排自己的修行的方式方法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就这样修,但要坚持得住,不被其他的种种知见拉跑,坚持一段时间才有效果。种了树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长大,是不是?但是这个时代很难定得下来,可能三言两语就被带跑了。所以一直跟大家介绍佛讲的原经典,为什么我们老强调原经典,因为这个东西有加持力。对于一个真信佛的人来讲,佛讲的东西就是有加持力的,可以排除很多干扰、迷惑。这种加持力一旦进来,你的心可以定下来,在这个正见上不断地熏习,熏习到一定的时候,这个效果就出来了,你自己能感受到的。比如烦恼越来越淡了,执着越来越松了,人越来越轻松了,越来越有智慧,因果看得越来越清晰了,人家张口说两句话,就知道他大概的状态了。这都是修行大乘佛法来的一个好的效果,关键是你要定得下来。

下一步我们会讲心所,有遍行心所,有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欲胜解念定慧,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修行的。你想成就一件事情,做不到这个五点,不可能成功,可以这样讲。这是接下去马上要学的心所,学了就知道原来修行应该是这样修的,那就这样!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