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来,我不老。

对于一个知识“自由人”的看法

2017-11-27  本文已影响19人  木芯xin

不知不觉在简书总共写了两万五千字的文章,坦白的说,这个数目我并不满意,我爱拖延,一直断断续续的更,没有像简书的很多作者一样,每天都更一篇文出来。好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是我的问题!

这两天在看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想写写这本书,又脑袋一片空白,没东西可写,所以,我喜欢随意。

我很喜欢叔本华,和他的理论学术,前几天,一个朋友送我一本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作为生日礼物,我很喜欢这本书,不过,还没有开始看。

在《人生的智慧》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指出: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欢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

追求快乐,断绝痛苦,是人类一直以来向往的生活目标,然而,之所以向往,是因为太难拥有了,因为没有人能够彻底断绝痛苦,只享受快乐。

前几天在《读者》看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他指出:知识的运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力,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门口摆放着一双鞋子,一只鞋被踢翻,这家女拥进进出出,只顾着忙活,快乐的哼着歌,没有看到门口踢翻的鞋子。

这家夫人出门,看到了门口踢翻的鞋子,想摆正,碍于手上拿着东西,腾不出手摆正踢翻的鞋子,索性想着,等晚上回来再摆正也不迟。于是,夫人一整天都在想门口那双踢翻没被摆正的鞋子,因为心理想着一件事,一天里,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晚上进家门,一眼看到门口的鞋子,想再次摆正,手上端着杯子,端着杯子的手,扶正门口的鞋,不太好,夫人便进门,惦记一天的鞋子还是没有翻过来。

第二天,这家老妇人出门看到门口一直翻过去的鞋子,顺手翻过来,就出门了。老妇人很快把鞋子的事儿忘了,快乐的过完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

故事中讲了三种类型的人:女佣马马虎虎,及时行乐,只看到眼前的快乐,没有任何烦恼。这一类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富足贫瘠没有要求,他们精神世界麻木,而追求感官的刺激。

生活中这一类型的人比比皆是:菜市场的中年妇女,买菜捡了几毛钱的便宜,而乐不可支。小需求大快乐,容易被满足。至于何时能够赚到一百万,什么时候能去巴黎旅行,这一系列看起来高大上的目标,不在她们的人生清单之内。

知道的越多,你未必快乐,因为你会拿自己跟很多优秀的人做比较,发现自己没有他人优秀,而徒增烦恼。

第二类人:她们追求知识,注重精神世界,也时常为知识而烦恼。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参透一门学问实属不易,从中取得经验,运用自如,跟是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为知识而烦恼的人,在于一心追求进步,而迷失在各种理论构架中,无法让自己自由脱身。好比故事中的夫人:若是从一开始,没有顾虑,看见门口一正一反的鞋子,摆正,即可。那么她一天接下来的时光,也是快乐而享受。

第三类人:被称为“自由人”享受精神的愉悦,满足。而不被知识所束缚。像故事中的老妇人,看见门口一正一反的鞋子,顺手摆正,便快快乐乐的出门了

“自由人”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却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们当下的时代,流行一个励志言论:“爱自己”。于是乎:很多群里,有群友倾诉,老公不顾家,老公出轨,夫妻关系不好,一大波人涌上来,分析问题的,提建议的,同情安慰的,而这些言语,最后都用上一句话,作为总结语:女人呐,要爱自己,要独立,不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老公身上。每每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就想笑,我是真的想笑。你们以为当事人就不知道爱自己吗?就像故事中的夫人,她也想把门口被踢翻的鞋子摆正,之所以没有做,是因为每个人是天生性格,遗产基因,家庭教育,后天学习,种种因素的结合体,他所获得的知识,童年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经验,不能成就他的,便会被束缚其中。有的人可以撒娇卖萌,以此获得疼爱。有的人习惯用委屈诉说,来获取他想要的爱。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提到:一个精神富裕的人,对于社交,名利地位,是很淡的。在普通人看来,好的朋友圈,有马云一样多的钱,那是很幸福的一种生活。然而,对于享受精神世界的人们来讲:足够的花费,朋友不多,三五知己,有书有故事有独处的空间,便是幸福的生活。

个人追求不一样,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选择过一种孤独的生活,就要准备好自己的选择带来的一切的可能性。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介于孤独与庸俗之间,毕竟:生而为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