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延迟满足的认知

2022-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寂嫣然的小屋

这一章节目前看了两遍,作者的视角是值得参考的。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里面的自主选择者是孩子本人,而实施延迟满足教育方法的控制者是家长。

“忍耐力、克制力”较强的判断者是孩子,而非运用此方法的家长。长大后较成功的背后原因有家庭因素,而在整个跟踪调查中并没有提及。

想想以前坚持此观点的时候,和好些家长推荐了这个方法,回望只有唏嘘。当时自认为很好的理论,说不定就害一个孩子在童年得不到满足,该是怎么样的伤害呀。

米歇尔的实验说明了一个大道至简的观点——坚持就是胜利。学会坚持,胜利的果实会更大更好。

一个人事业有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方向正确。二是努力坚持。

孩子们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作出判 和选择的,这是此实验重要的现实。

当下教育在鼓吹的延迟满足教育法将主体调换为父母,孩子完全没有主动权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延迟。这样变成了受控对象。服从父母指挥的,会得到夸奖和奖励。如果不服从,甚至会得到训斥和惩罚。孩子饱满的生命力、主动权、那些生命可能绽放的活力被扼杀。

书中分析的那一段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父母为了孩子长期的有成就,当下训练延迟满足,会说“等一会儿,不要急”。 但在比如做作业上,又催促孩子能像“别人家的孩子”

“快点快点,不许磨蹭,你写作业太慢了”,这样的教育在孩子思想是是扭曲的,他的心智被打乱了,不知道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做才是好的。妈妈爸爸才不会批评我。

那位来信的家长说:从幼儿园开始训练磨蹭着出不了门,经常迟到,大人一催促,孩子就会模仿大人说“等一会儿”

如今的打骂教育会受到社会公认的批评,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家长也怕自己的行为动不动被曝光到平台,无颜面做人。也违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

这种隐蔽的、间接方式欺负、控制孩子,还能让孩子更“优秀”,所以家长都想拿来用。

在几篇文章中,都看到作者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棉花糖实验那些孩子们的差距,根源是父母引导的结果,当父母摒弃权威感,真正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不带功利心的和孩子相处,孩子的内心是平和而满足的,会有丰盈感和幸福感。反而对物质不会产生特别强烈的需要和渴求,这让我想到昨日那封信的家长无故的担忧————要是孩子无法无天怎么办?

什么叫无法无天?可能更多的是家长怕自己无法控制。

练习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看见孩子”吧。

小时候我很想要一个玩具,各种原因没有得到,长大后自己有了赚钱能力,买了好多个那样的玩具摆家里,可我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份小快乐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