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笔记(11):慈悲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张三的诗

01

慈悲就是觉知你和众生之间的深层连结。

慈悲具有两个面向。

一方面是你肉身的形式存在,你和每一个人类、每一个众生都受制于形相的成住坏空。你和所有人都有共同点:几年之后(少则两年、多则七十年)就没有多大差别了——你们两个都变成了一堆尸骨,一抔黄土,随即灰飞烟灭。

这一番体认让人扼腕自谦,不留任何自傲的余地。这算是消极思想吗?不是,这是事实。为什么不敢正视它?

在这个意义上,你和众生是完全平等的。

深入地观想,观想你的肉身正在分解,接着心智或思想也跟着死亡。然而你还在那里——你是神性的临在,光明且全然地觉知。

凡真实的必不死,死的只是名字、形式和幻相。

体认这个不灭的向度——你的真如本性,就是慈悲的另一面。

你不仅认知到自己的不朽,你也透过自己的不朽体认了众生的不朽。

在形式的层面,你们共同在生死和无常里存在;在本体的层面,你们分享着光明的永生。

这段话过于玄虚,可用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是生死和无常。

是一块砖砸在你头上注定会头破血流,它不会因你是好人而对你手下留情,它只遵循重力加速度。

不管科技文化水平多么先进,我们也无法预知下一秒的生命进程,更无法阻止生老病死的到来,有时候我们延长的生命,其实只延长了痛苦。

在天灾人祸面前,才真正显示出个体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但除了这转瞬间灰飞烟灭的生命,我们还有不朽与永生的部分,不单单是伟人,普通如你我依然如是。

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每个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都有其“神性”,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相信死去后能与已逝的亲人团聚的原因。

死去的只是名字、形式和幻相,这世界却因他们来过而变得不再一样。

这是众生的不朽。

02

你对世界的感知是你意识状态的反映。

并没有客体的世界,你的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你所栖身的世界,你不可能和世界分离。

现代物理学一个最了不起的洞见,就是观测者和被观者的合一:进行实验的人——观测的意识——无法从被观测的现象里分离出来。

而且用不同方式的看,也会造成被观现象的不同。

如果你相信孤离,相信人必须奋斗以求存,那么这个信念就会反应在你的周遭。你的感知便受恐惧的掌控。你所栖居的就是一个满布死亡、肉搏、杀伐和弱肉强食的世界。

书里以物理学来解释心理现象,十分前卫。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一个很有趣的梗,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了不起的洞见。

量子力学是对传统力学的颠覆,使物理学从“唯物”转向“唯心”,这个世界不是客观的存在,它会因你的观测而改变——

在量子叠加时呈波粒二象性,你越认为它是波,它就越表现的像粒子,而当你越认为它是粒子,它就越表现的像波,也是很顽皮了。

比如,刘慈欣《球状闪电》里充满着科技浪漫的“量子玫瑰”,当你看它,它就不存在,当你不看它,它就存在。

这应当是物理学中最接近哲学的部分了。

因此,书中说并没有客观的世界,是你的意识创造了这个世界。

《摆渡人》中一个很妙的设定,当女主的心情好时,就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当她生气时就会阴云密布,风雨大作。

虽然现实社会并不会感性至此,但“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当不过分。

所以,幸福、快乐、和平与安全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不再追逐攀援,世界便不再充满杀伐、肉搏和弱肉强食,世界的温柔与美好便渐渐向你展开。

你爱着世界,世界也爱着你。

已知乾坤大,仍怜草木青。

这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03

你能感觉到扎在隐含生命里的根,因此摆脱了对外显世界的执着。

你能够享受世间倏忽即逝的欢乐,可是失落的恐惧已经没有了。虽然你享受感官之乐,却没有了对感官经验的渴欲。你透过心理的满足感,而止息了对现实的求驰之心。

你与超越享乐、超越外显事物的无限量取得了连系。

然后你也不再需要这个世界,更不需要它任何改观。

只有在这个点上,你才能感觉到真正的慈悲,才能引发出新的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