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386/7d098b23b45aa611.jpg)
01
我曾常常向朋友讲述我缺乏父母关爱而且奔波的童年。
在每一次的讲述过程中,我又习惯夸大里边“我”的难过,放大“我”痛苦的情绪。
后来发现,其实人人都爱讲苦难。
主妇见面,互相抱怨老公的“不是”;朋友聚会,互相哭“穷”;选秀歌手上了舞台,各自比拼追梦路上的“惨”……
有人的地方,就有苦难。
也因为这样,我意识到苦难不过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谁比谁活得容易。
人们喜欢听别人的苦难,生怕别人比自己过得好,抑或,有苦难方能成故事。
这个故事是获得别人关注、怜悯,甚至是共鸣的一个途径。所以交朋友谈快乐未免肤浅,谈苦难更易博得人心。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深谙此道,遇到“反清复明”的义士,他会把自己出身在窑子的身世,用掏心掏肺的口吻讲出来,迅速捕获对方的信任和同情。
大学的一堂写作课上,老师让同学间互相采访对方的童年。采访我的同学得了A,我采访她,得了个B-。
老师告诉我们,得A的同学是因为采访稿凸显出童年的曲折、奔波,以及有所转变的心理路程。得B-的同学,采访稿里太平淡,没有体现采访对象童年阶段的转折。
老师说出彩的采访应该问到痛点,写出转折。
我的采访稿里,最吸引人的细节是同学偷5块钱被父母打,这是多数人的童年都有的经历,并不特别。
尽管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但我意识到苦难的一个价值是让“你”特别,让“你”被关注。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种社会动物。
支撑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多源自社会关系,包括你的受关注度、被理解度,被信任度,与他人关系的亲密度。
讲述苦难一定程度上能提升社会关系,这是大多数人喜欢“分享痛苦”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386/bbdaf1023ee84d9c.jpg)
02
有人讲述苦难,是为表现特别和存在感,有时候,“过去的苦难”容易在一遍遍的重复回忆中成为迈不过去的坎。
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臭不要脸是坏事吗?”
曾备受争议的“苏紫紫”——王嫣芸讲述了自己曾经为了钱做裸模被拍摄的事件。
第一次听当事人亲口讲述事件的始末。
王嫣芸的家庭生活充满苦难,不和谐的父母关系、贫困的家境,上大学的她为了钱去做裸模。她哽咽讲述自己一年后裸照被放上网,父亲侮辱性的指责,网友的谩骂使她受到极大伤害。为了对抗舆论,她甚至在一个记者面前负气脱下衣服。
随之而来的是更大范围的舆论攻击。
王嫣芸一边哭泣地讲述,一边后悔地埋怨着。
蔡康永后来说,其实王嫣芸能上奇葩说的舞台,除了说话技巧,很大部分还因为她有故事。她在不停抱怨过去的悲惨时,不该忘了自己其实是这些所谓悲惨的既得利益者。
没有过去的“苏紫紫”,就不会有今天的“王嫣芸。没有人能完全抛却“过去的苦难”前行。
但是对待“过去的苦难”的态度,不该是一遍遍紧抓着苦难不放,一边无休止地抱怨,这无疑是在放大自己的痛苦。
达达令说: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你对于苦难的反馈才有意义。
经历过苦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过后,你对待它的态度——你永远都有选择的余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386/72a29f7945f26332.jpg)
03
大学时申请助学金,需要填写一张家庭情况表,包括家庭关系、父母职位、年收入情况。
已读大学的表哥告诉我,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容易申请成功,让我去办理。
2011年,家庭年收入似乎要低于3000元才能申请贫困助学金。
一看,觉得我不符合。一个家庭,即使在农村,只要不是五保户,再怎么困难也不可能年收入低于3000元。
我没申请,觉得家里生活水平还过得去。
班里有不少同学申请,一女同学知道我的家庭情况后笑话我,怎么那么要面子。
她家在一个南方小镇,父母是公务员,有车有房,生活小康。她觉得助学金不拿白不拿,就把家庭境况形容得很悲惨,然后申请成功。
那一刻知道,悲惨往往夹带人为的夸大成份。
后来我不愿和她来往,总觉得助学金的名额应该留给真正有需要的同学,不该随意占用。
同时,发现这种助学金制度是很残酷。它需要真正贫困的同学把苦难放得很大。
有个女同学,她申请特困生得到通过。
她说填写那个表格时觉得自尊很受挫,要不断回忆家里的困苦,并用文字把细节讲出来。每每有领导慰问的活动,都要去露脸。跟其他家境优良,一早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比起来,她感觉落差太大。
女同学大二开始,不再申请助学金。她年年获得国家级的奖学金,这比特困生助学金高得多。
她平时下完了课会去做家教,周末也会去做兼职,派单员、促销员、展会英语翻译员……不但攒够了学费和生活费,还能往家里打钱。
因为工作出色,她毕业后留在那家兼职的教育机构,待遇颇丰。
毕业半年,再遇到那个女同学,饭后之余聊到助学金那件事时,女同学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
我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不强求他人理解。能在能力范围内获得金钱的自由,我都会去努力,前提是不影响学业。而且这个也不难,做了就有钱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386/f608bb5d1a87c267.jpg)
面对苦难,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不是一次次撕开自己的伤口,放大痛苦。而是把受过伤的地方磨成茧。强大了,感觉就不那么痛苦了。
这个过程如同学习弹吉他,开始练习压弦时,指头疼得要命。数月过后,日复一日的疼痛就会结茧,弹吉他就愈发上手,断续的音符终成曲调。
学弹吉他,难吗?难。但想学会,你能做的也只有用较长痛苦的时间来征服它。然后相信,你终会走出这段苦难。
那么,是否走出苦难很容易呢?
不是。
有数据统计:中国在确诊的抑郁症患者3000万,每年自杀10万人。
谁都遭受过不好的事情,遭遇过后,有的人不安,有的人焦虑,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有的人不停向外界重复苦难的故事。
以上那组数据说明,每个人平静琐碎的日常生活下,往往危机四伏。
然而,这也才是常态。
每个人都是苦难的受害者,你也不是异类。就算你是异类,也会有一个异类群体。你绝不是个例。
那么,因为是常态,我们就放手不管,听之任之吗?
不是的,我们可以看轻苦难,可以善待遭受过苦难的自己,减轻痛苦。
第一,不要滥用过去的苦难,不要放大自己的痛苦。放大痛苦不能解决问题,讲述苦难不等同于减轻心理负担。你想得到什么,需要的是行动,能力和努力。
第二,在遭受苦难时多一些期待。要相信,你遭受过的苦,不会白白浪费。总有一天你会成为这份苦难的既得利益者。
第三,迈不过去的坎就绕过它。不必要把一点点挫折,小失败上升到生活的迷茫痛苦上来。越是这样,痛苦会不请自来。
第四,学会追寻快乐。当进入一个痛苦的状态时,试着突破自己一贯的边界,哪怕只是一点点,只要它能带来快感和兴奋。
海明威写道: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对于苦难,你可以闭口不言,可以相信沉默是金,也可以抱团取暖。
但无论如何,你总需要用一个方法应对苦难。
因为,学会掌控“苦难”最大的价值,是为了在未来避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