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读透《道德经》每天写1000字

读透《道德经》第20章:适度放下,活在当下。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18人  山谷清风

不能适度放下,不能活在当下,是焦虑的根源。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弃绝异化的学说可不受搅扰。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有所畏惧。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好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好像不会发出嘻笑声的婴儿一样;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一样无家可归。众人都有所盈余,而我却像什么都不足。我真是有愚人的心啊!混混沌沌啊!世人光耀自炫,唯独我暗暗昧昧的样子。世人都表现得很精明灵巧,唯独我懵懂昏沉的样子。

沉静的样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没有止境。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顽而拙纳。我和世人的不同,在于得到了“道”。

解读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那是在知识相对匮乏的时代说的。对于现代人来说,知识似乎唾手可得,碎片化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获取知识的场景和途径,吃饭、走路,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可以获得知识,但是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我们的能力并没有提高,认知并没有提升,幸福感也并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甚至有些还是垃圾信息。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只可能是垃圾。

信息只有经过萃取和深度加工,才可以转化成知识,知识也只有用起来,才会有力量。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太多用不起来的知识,不但无益,还有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客气地待人接物很有必要,但是客气过了头,就有点虚伪了,礼多必有诈,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疑惑和误会,这样地客气,怕是有什么大招吧!?

凡事都有一个度,差了不行,过犹不及。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得”道“的人的心像大海一样平静而辽阔,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永不停息,没有止境,这样看来,老子并不是让人放弃对知识、地位、财富的追求,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衡,学会放下。

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容易想着其它的事情;在这里的时候,容易想着那里;在与甲在一起的时候,心里容易想着乙。见异思迁是人性的弱点。

不论是在工作、学习和开会,还是在吃饭、走路和休闲的时候,我们都很难集中注意力,我们早已习惯了人在这里,心在那里。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我们的习惯。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不能放下,不能活在当下。

如此循环,我们就变得更加焦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