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科生对国庆大阅兵的独特观感:战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写下这个标题,我知道,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
确实,战争,不论什么时代的战争,都是残酷的,甚至古代战争的血腥程度比之现代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看古代史料,什么屠城三日、坑俘几十万、杀戮平民上百万等等惨剧屡屡发生,曹操笔下“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更是常态。
现代社会毕竟还有“国际法”这样的遮羞布,还有“人道主义”“人权”这样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还有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还有更快捷更广泛的舆论监督,一般情况下,应该不至于如此残忍,如此人性无存。
但是,当看到国庆大阅兵展示的各种杀伤性极大的先进武器时,在自豪感爆棚的同时,也令人不禁感叹:古代战争毕竟还残存着那么一点古典的浪漫主义在里面,而现代战争一旦爆发,将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尤其是大国博弈、多国参与的大型战争,其毁坏程度不可想象,就像普京曾说的:“我不知道哪些武器将用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但第四次世界大战将是石头与棍棒大战。”
那什么是浪漫主义呢?
浪漫主义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超越现实的情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等。
那么,古代战争的浪漫主义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首先体现在古人出神入化的战争谋略和外交技巧上。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说,最上等的用兵是在谋略上挫败敌人的战略意图和战争行为,其次是在外交上胜过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可见,古人对谋略和外交的重视,也因此留传下了《孙子兵法》《孙膑兵书》等奇谋战策,更是留传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战例和传奇故事,反映出了战争的智慧和浪漫色彩。
例如孙膑“减灶退兵”的奇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有一次率领齐国军队与他的昔日同窗魏国大将庞涓作战,战前,孙膑分析了双方的形势,他认为论士兵的素质齐国不如魏国,而魏国兵将素来轻视齐兵。于是决定利用这一点大作文章,正所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最终才能击败他们。
于是,齐军与魏军甫一交战,齐军就假装溃败。庞涓开始还心怀谨慎,不敢穷追,只在后面远远地跟着,后来,庞涓发现齐军头天宿营过的地方有十万灶,第二天,却只剩下五万了,第三天居然变成了三万。由此,势如破竹的庞涓更加骄纵轻敌,认定齐军逃亡严重,已经溃不成军了。
庞涓气焰大涨,于是丢下辎重和步兵,率轻骑二万,昼夜兼程,追击齐军。最后,在马陵中了孙膑的埋伏,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还有大家更熟悉的诸葛亮“借东风”“赌华容”“八卦阵”“空城计”的神机(当然里面有小说的夸张和虚构),还有现代毛泽东率领红军“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的传奇,古希腊也有著名的木马计……
试想,在现代科技如“千里眼”“顺风耳”的监测下,哪里还有施展此等智慧的空间?雷达、无人机……分分钟让你无处遁形。
令人神往的,还有古人在外交上的辞令和智慧。
《战国策》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高度评价了古代纵横家们的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如《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秦晋伐郑,国破在即。烛之武,本是一介布衣,却以衰残之年临危受命,夜缒出城,游说强秦。他分析形势,阐明利弊,最终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保全了郑国。
还有“唐雎不辱使命”:面对强词夺理、以势压人的秦王,为安陵君出使的唐雎毫不怯懦,他拔剑而起,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布衣之怒”制服“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使秦王“长跪而谢”,最终不辱使命。
当然,还有大家更为熟悉的苏秦、张仪、蔺相如等人的故事。
总之,那是一个孤胆英雄可以力挽狂澜的时代,是一个可以凭一己之力改变战局的时代,是一个君王可以号令天下的时代,。
这种情况,在现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现在的民主社会和高科技时代,战争局势怎么可能因一两个人而改变呢?却也因此少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不仅如此。古人常用的什么美人计、反间计等,虽然暂时尚有一定使用空间,但在现代各种监测侦察手段下(监听、摄像头、大数据……),大概也很难不暴露于无形。
总之,现代战争中,“人”的能动性大大降低了,剩下的主要是武器的较量,是科技的比拼。
而一旦突破了那个红线,整个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将有可能毁于一旦,大家一起重返石器时代。
二、古代战争的古典浪漫还体现在一些看似迂腐的规矩中。
例如《左传》中宋襄公曾说过:“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出自《古司马法》)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作战不二次伤害伤员,不擒获老年人。
早期战争讲究礼仪,“不鼓不成列”,“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到了《孙子兵法》才改变了这个观念,即所谓“兵者诡道”也。当时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还讲究这样的君子之道,坚决不趁敌人“半渡而击”,就已经被人嘲笑了,最终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还有演义小说中描述的种种情形:不想打就高悬免战牌,敌方也只好城下骂阵;打累了、天晚了就鸣金收兵,对方不可以趁势追击;还经常摆下天门阵等奇门阵法让对方来破,还分什么生门、死门,难道就不能直接冲杀过去吗?或者直接绕过去不就得了?(虽然是小说并非历史,但应该多少也有点现实的影子吧。)
如此看来,古人真是迂腐得可笑又可爱,但却也使战争的这种斗智斗法,带有了些许充满想象力的浪漫色彩和古典的贵族精神。
三、古代战争的浪漫色彩还体现在战争双方将领的关系上,即那些打出来的爱情和友情。
如《隋唐演义》中的罗成和窦线娘的马上姻缘:一个是白马银枪、玉树临风、文武双全的美少年,一个是窈窕秀美、武艺高强、有胆有识的女娇娘。两人阵前相见,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就情意缱绻,私定了终身。这种阵前收妻的浪漫故事在古代演义小说中可是不少见的。
还有更为脍炙人口的关羽与黄忠、张飞与马超的故事:这才是不打不相识、英雄惜英雄的典范啊!
而古希腊持续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竟是为了争夺绝世美女海伦而起,而且战争结束后,将士们看到美颜绝伦的海伦,竟都觉得这十年的背井离乡、浴血征战都是值得的。
虽然,这些故事有的带有文学虚构的成分,但是现代战争大概连编都不敢这样编:远距离即制敌于死地,连个照面都不打,哪还有欣赏、动心的机会!
四、冷兵器时代,兵器本身就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也是古代战争浪漫主义的表现之一。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战争中这十八般兵器,在短兵相接时固然是令人胆颤心寒的杀人工具,但平时却又像工艺品,可供把玩赏鉴;可以作为仪仗,显示身份;还可以赠送英雄、美人,缔结友谊和良缘……
还有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暗器,袖箭川弩、金丸飞石、柳叶飞镖、梅花银针……伤了多少英雄,又成就了多少伉俪。
五、古代战争的浪漫色彩还体现在古人美丽的诗篇中。
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乐观豁达,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爱国豪情,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怒控诉,也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凉荒诞……
当然,所谓战争的“浪漫”更多的是远距离欣赏时产生的,带有更多想象的成分,真实的战争永远是残酷可怕的,它能释放出人性中所有的恶。
最后,用电影中这句经典的台词结束全篇:维护人类和平,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