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事:盘点P2P平台命名秘籍
近日,一家名为“刷脸金融”的P2P平台在行业内火了一把,原因是其无下限的名字,被网友戏谑为“投资还能靠刷脸”。
其实,互联网金融P2P平台时至今日已有近3000家平台的巨大规模,与2008年团购时代一样,也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取名,从最早的拍拍贷、陆金所,到后来的积木盒子、米缸金融等。随着一大批互联网人群的加入,P2P平台的互联网属性愈发得到释放。
以下,我们一起来盘点下P2P平台一些有趣的命名法则。
一、首家P2P拍拍贷,命名圈地
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率先将国外P2P模式引入中国,平台名字也效仿美国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lend”在英文中有借款、贷款的意思,拍拍贷用汉语中的“贷”为关键词,并将P2P中的“pp”汉化为“拍拍”,一来明确了其业务模式,而来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被传记。
拍拍贷的这种命名方法,好比团购行业的“xx团”,容易被消费者所理解,随后也引发了较早的一批P2P平台相仿,将平台名称取名为xx贷。如:你我贷、人人贷、翼龙贷、安心贷等。
二、陆金所: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要靠实力
“陆金所”,原本只是其公司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不过由于早起在P2P行业,获得平安集团得天独厚的背书保障,用户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奠定了其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因此,无论是从企业推广营销,还是SEO角度来说,新的P2P平台相继效仿,据统计整个P2P行业,共有近20多家平台以“x金所”为自家企业取名。如:房金所、票金所、微金所、融金所等等。
三、“余额宝”后生下了一批宝宝
2013年,余额宝的疯狂,让老百姓都记住了原来一个叫“xx宝”的互联网产品,还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好几倍的收益。于是,P2P平台们也顺势而为,希望借余额宝的东风,让自己火一把。一时间,市场上各种“宝宝”琳琅满目,比如:e租宝、永力宝、融金宝、甚至连银行理财产品也被投资人们统称为“宝宝”,余额宝影响力可见一斑。
四、米缸金融:互联网化的命名
2013以来,特别是2014年,P2P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平台数量剧增至2000多家。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P2P亦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台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人才缺口的放大,许多平台意识到,P2P需要互联网人才的加入,才能在千家平台大战中脱颖而出。
随着一群互联网人士的加入,P2P平台的命名逐渐趋于互联网化,近期较火的几个平台,都是互联网化的命名。如,“米缸金融”,有保险的P2P平台。原本在南方,米缸就有“钱罐”的寓意,有保险的P2P也让平台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再比如,“刷脸金融”、“生菜金融”、“芝麻金融”等,甚至有“悟空理财”和“唐小僧”之类的师徒版本。从命名的多样化来看,互联网人将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带入到金融行业,在平台名称不同质化的基础上,也加入了营销和市场推广的元素,有利于被投资人牢记。
除上述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命名规则外,还有一些与金融明显没有关系的意识流命名,如“积木盒子”、“小牛在线” 、“小猪罐子”;以及用所在地区命名的,如“温州贷”、“湘商贷”、“豫商贷”等。
其实,无论P2P采用那种命名方式,无非为了能够多获得一些眼球效应。但归根结底,P2P平台最主要的仍然是安全问题,即如何来保障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安全,以及如何保障平台在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投资者不应被平台的表象迷惑,要更多地研究平台的本质安全。正如米缸金融董事长曹晓峰接受《投资与理财》杂志采访所述,“傻子都能把钱借出去,关键是要把钱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