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学习笔记 六
第06章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文喜和文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这是加进来的一个问题,我们把金刚经放轻松一点,当作是师生问答的记录,不要像念书一样死板,要把心扉打开一点去了解。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著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哪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2、烧佛的和尚
所以说,诸位千万不能著相,一著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覆请求诸位,也是警告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桩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
3、五百年后 善行功德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
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五百年后文化演变更不同了,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
4、净信和无所住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乾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
人,处处落在我相,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作得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寿夭同视,生死一条,这是庄子的观念,生与死是一个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样,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须要觉时恋梦梦恋醒的。
5、真非真
话说孔子绝粮于陈,学生就向老师建议,向对面那个有钱人借一点米来吃吧!孔子心里很难受,好嘛!你们坚持要这样,你们去借吧!谁去呀?子路向来是最冲动的人,子路就去了。敲开门,那个人问,你是对面那一批落难的人吗?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中国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不要借,送米给你们吃,不认得,就不借,有钱也不卖。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这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闭门羹,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这一步,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这一句话讲完,子贡说:老师呀!我去借。子贡当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门,老头子出来又是写这个「真」字。子贡想到刚才子路为了认真吃瘪了,他就说这个是「假」字,老头子更生气,「碰!」把门一关。子贡跑回来跟孔子一报告,孔子说:唉呀!有时候还是要认「真」的啊!所以这个人很难做,认真不认真之间,很难拿准火候;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做人行为。
第二个是禅宗里头的故事,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叫做铲子。和尚们背著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我们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著了相,就错了。你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法」。
6、何处是岸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需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
7、第六品偈颂
金鸡夜半作雷鸣 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万象一毛轻。
「金鸡夜半作雷鸣」,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这一句就是说,像我们睡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半夜听到鸡叫,把我们叫醒了。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却被鸡叫醒了;诸佛菩萨说法等于鸡叫一样,把我们叫醒了。
「好梦惊回暗犹明」,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你还是大混沌一个。真正悟了的人,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有一个悟的境界,你已经著法相了。所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着。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
「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物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物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整个的宇宙万物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物轻如鸿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