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浮生三十年有思志于学

2018-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二进制大脑

      孔圣人说,三十而立。离三十周岁只有几个月,应该是没多大希望了。

      想想也是,孔子所言的三十而立之前还有个十五志于学,有了“学”的志向,坚持了一十五年,才达到“立”的成果,自己好像从来都没去想过“志”在何处,更没望着“志”奔个十五年,更不用惶论“立”了。

      特意去查了三十而立的意思,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应该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指人到三十而知礼。二是指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三是指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世俗的解释,可能认同的是能在这世道上立了足,有了些本事,可以承担点事,独立张罗着自己的小家庭了。

      从这几个标准来衡量,“知礼”,这是个传统的概念,“礼”本身就是个很难解释清楚的学术概念,我的理解,应该是介于道德和规则之间的行为准则,有时需要外化成某些仪式。有“礼”的人,既能坚持某种原则,又能在原则之外进行“权变”,但还能实现变于不变的内在逻辑自恰和保证本质统一。三十知礼,应该是知道了礼是什么,怎么运行,但是还不能做到有“礼”,知和行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放到现在来说,要想知礼,首先得形成了基本稳定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判断出哪种“权变”是还在“礼”的大框架里的。譬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立场,那观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在满足人的需求还是制造人的消费欲望这个问题,就有个基本判断,就一个具体的新商品而言,比如西方节日的鲜花消费,虽然很有商业引诱大家消费的意图,但确实起到了人际润滑剂的作用,“容忍”其中包含刺激过度消费的内容,牺牲部分人的“被消费”,“权变”成满足人的需求,这个是为了整体容忍部分的“权变”,这里面的人是单独的个人。又比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实现“两弹一星”,在民生领域相当匮乏的情况下,依然集中力量大搞国防建设,依循的逻辑是,为了中国的战略地位,保卫我们的人民,这就是牺牲“小我”,实现“大我”,使上阶概念“人民”高于下阶概念“人”。

      这种对“权变”简单粗暴的解释,存在很多信口开河和没有根据的推演,但我想,大的方向应该没差多少,回到开始说的“礼”,就是还是没能做到知道“礼”是怎么运行的。而去知“礼”的根本——基本价值观,好像还处在飘忽不定的状态,总是较多地被外在言论影响,没有明确的立场而言,并很少去筛选这些言论。最近,网上有文章说,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存在很大的谬误,我也经常有类似的感觉,可能是学理工科的原因,对那些论证方法的逻辑方式,不太敢认同。但从小到大的人文教育,很多都建立在这样的论证之下,可能也导致了价值观的不稳定,我想,可以从现在开始,多筛选验证下各种习以为常的观点,多用些逻辑学的科学方法,就从学习逻辑学开始吧。

    再看人格独立的意识。猛看到这个解释,感觉很有西方“个人主义”的意味,再结合第三种解释为为社会做贡献,很有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意味。看看这三种解释,传统,西方,官方主流,孔老爷子,您可愿意人家这么解释您的箴言啊,是不是触犯著作权的作品完整性啊,哈哈。

    所谓人格独立,我想,独立思考应该是一个基础要件,独立一方面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者不受别人的影响,展现自我的特质,貌似和“个性”类似,“个性”的概念在西方“个人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是指自己的决定不受强制性或者软性强制的改变。这样来看,人格独立一方面是自我主动去“独立”;另一方面是在外有个能让大家独立的环境。当然,这种二分法过于简单,把外在的环境看成对独立的限制,这种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下应该是必要的,个人主动的“独立”有时也是参照外在的“不独立”才能得以实现的。比如,对前段时间影响巨大的长生生物的疫苗事件,基本的观点是口诛笔伐,除之而后快,责骂人性丑陋,监管缺位,资本罪恶等等,这种口径如此统一的舆论,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人独立思考的可能,这么多人的“共识”,很可能是跟在了真理的后面,同时,这种强大的舆论声势,也会隐性地强制“异见者”认同这个观点,当在社交平台上讨论的时候,站好立场很关键。但其中每个观点还都值得推敲,至少是难以得到明确的结论的。就拿“丧心病狂”的结论来说,据新闻报道,是效价不合格,通俗来说,是指产生的抗体数量没有标准要求的那么高,没有达到标准可能意味着药效的减损,也可能意味着药效并没有减损,我国标准的制定往往留有较大的安全阈值,趋于保守的标准制定来弥补工艺水平的落后,就疫苗而已,效价本来8即可保证疗效,标准定成12,而问题疫苗的效价是10,低于标准,但效果可以保证(这里没有任何调查,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但大多没人去思考这些问题,只是遵循“低于标准—问题疫苗—危害健康—丧心病狂”的跳跃式逻辑),再考虑这种假设成立的情况下,还能说是丧心病狂吗,只能说是为了多挣点钱去铤而走险了。当然,如果长生生物完全不顾儿童的生命而作假,就确实有人丧心病狂了,即使是有人丧心病狂,也不能确定就是董事长本人丧心病狂。当然,长生生物需要得到严惩,但丧心病狂能不能列入严惩的依据还不能简单的明确。

    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并不等同于能够独立思考,这需要独立思考的方法,途径和适度宽松的讨论,还有是真实的基础事实和可触及的基础数据,最关键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按照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所说,物质决定意识,我这物质基础实在不堪啊,难以实现独立啊。(马克思理论没有认真学习研究过,这里的引用需要再加验证)。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一项一项的分析研究开始做起。

      再谈谈主流的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我想这里的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应该是化成自觉行为,立为理想信念,不是单纯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在当前商品经济的现实下,依靠货币实现商品的交易流通,需要生产者额外的生产产品,客观上参与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中了。

    这种观点,我认为是传统思想与现代国家意识的融合。儒家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身为圆心逐渐把范围扩大到“天下”,孔子时代,“天下”应该是指天之下,应该是包括所谓北戎,南蛮,西狄,东夷的,并且是在封建国之上的。封建国一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国”,一般的奴隶应该不会有太深刻的“国”的意识。而现代国家历史较短,也是西方的舶来品,很成功地成为凝聚文化政治统治区域的重要思想武器。应该说,把传统的“天下”概念解释成现代国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是多国竞争模式的优先选项,把“平天下”混同于建设国家和社会,也是一种降格解释,但也是出于多国竞争模式下的选择。主流把三十而立解释成自觉参与国家社会建设,可能也是出于多国竞争的考量。

      主动自觉地建设国家,难在主动自觉,把这个作为“立”与“不立”的标准,如果没有在十五岁之前或者更小的年龄时把“志”立好,再加上十五年的“求”,是很难实现的。主动自觉地建设国家,是一种利他行为,这与人与生俱来的利己冲动是有冲突的,而把“我们国家”的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减少这种冲突,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质匮乏,个体利益诉求很少,国家共同意识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市场经济下,必须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去追求不同的个人私利,个人私利与国家公利之间冲突加剧,“我们的国家”意识被分化分散,主动自觉建设国家就更需要个人主观努力和觉悟。最近,马云主动“退休”,投身农村教育事业,某个侧面可以视为主动投身社会建设,马云个人私利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实现,私利和公利之间冲突不大,投身社会建设也是个人名声和荣誉的追求。而对普通人来说,个人私利已税收,房贷等形式让度于国家,而市场经济下的个人竞争,需要投资下一代来延续,这种主动作为的意识更会难以形成。

      就官方主流观点而言,对践行之人由衷地敬佩,利他行为需要抵制自身的利己本能,践行利他行为是人生层次,境界提升的外在体现。但,我也只是停留在台下鼓掌的看客状态,退一步说,可以从尽量不麻烦别人开始做起。

    最后说说世俗的而立,只有一句话勉励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以上之文,胡思乱语,梦人呓语,聊以欢度中秋,预祝三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