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书评影评成长营想法简友广场

《诫子书》备课随想

2022-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A源清

诫,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劝勉的信。

人生在世,修身养德,是为人做事的基础根本。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里面的核心词是“静”与“俭”。

“静”的对象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人的内心,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宁静可以修身,在嘈杂的环境中,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俭”可以理解为“节俭”,也可以理解为约束,不放纵”。“俭”可以是物质方面的,清心寡欲,避免浪费,不去攀比,就不会因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也可以是思想、行为、语言等方面的约束。如此,方可涵养品德。

“俭”侧重的是外在修为;“静”侧重的是内在修为。二者之间,我认为,“静”的修为更难。“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静”作为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是它的反面表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

“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明确自己的志向呢?

“宁静”是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一个人淡泊宁静,就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世俗的影响,知道自己内心所需,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几句表面上是讲学习、才干、志向的关系,但核心点还是在“静”。增长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必然是孤独寂寞的,只有心无旁骛,宁静专一,才能深入思考,学有所得,研究学问。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志向的明确也需要宁静淡泊。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后面的几句是从反面去说不能静的一个后果。淫慢,是放纵懈怠,浅尝辄止;险躁,是轻薄浮躁,好高骛远,这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对学习无益,对品格有害。最后蹉跎了岁月,不能为社会所用。老大徒伤悲,后悔也来不及。

“静以修身”可以是一生的修行。《世说新语》讲管宁学习时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他也不为所动。管宁内心清静安宁,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志向坚定,能够抵挡外界的诱惑。

管宁一生都在贯彻自己的信念,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静”,即使曹魏历代君主以高官厚禄相邀也绝不出山。

陶渊明坚守内心的“静”,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苏轼有着内心的“静”,无论贬谪哪里,都可以“吾心安处是吾乡”……

现实中,如何培养“静”呢?

“静”可以是一种状态。水是静的,才能清;人是静的,才能自省自察。

“静”可以是思考、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可以找出差距和不足。自省自察才能更好地修身,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静”可以是遵守规则,遵守秩序。思想在自由的天空纵横驰骋而行为不越界不逾矩。

肯不肯静是一种态度,能不能静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静”可以是一个人锻炼、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写作,一个人远行……静是不怕孤独,不怕寂寞。静是对自我努力方向的坚守。

人心不静,容易随波逐流,生活没有目标,不能明确方向。没有方向,也就谈不上到达。

人心不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的路上容易德行有损。爬得有多高,跌得就有多重。

在当下,尘世喧嚣,红灯酒绿,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各种活动……对每个人来说,如何做到内心有静,是一大考验。

让内心埋下一颗宁静淡泊的种子,学会给自己创造一个静的空间,让灵魂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

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他本人就是一个很能静的人。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诸葛亮内心的宁静、定力,耐得住。这份静,是对刘备是否明君是否有诚心的考验;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昏庸无能的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辅政,不肯取而代之,因为内心宁静,才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网图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