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的顺藤摸瓜阅读之旅
很多人想看书,却又常常不知道看什么,于是按着市面上的各种畅销榜单、读书清单买回来一堆,又觉得有的书不好看,有的书读不下去,长此以往就放弃了阅读。
实际上,且不说别人推荐的就一定是好的,很大程度上,别人推荐的未必就是适合你的。 有句大家熟知的话大意是这样说,“你读过的书,让你成为了今天的样子”。当你看过的书已经帮你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审美体系,那么选书和看书,当然就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任何清单式的推荐至此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生搬硬套。
岁末年初,整理自己的阅读清单之余,想到了困惑很多人的选书问题。经常有朋友会这样问:“你最近在看什么书?能不能给我推荐一本?” 这样的问题听多了,再回头看看自己读的书,似乎冥冥之中包含着一定的线索,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那么,今天我们不谈阅读数量,也不列推荐书单,我只谈谈,我是如何顺藤摸瓜式选书的。
01 / 由好奇心触发的书单
我这个人好奇心比较重,对娱乐新闻影视八卦特别感兴趣,很多书都是因为看了喜欢的电影、综艺,听了喜欢的歌曲,或者关注了喜欢的人(偶像、博主等等)而触发的。
1.由综艺、电影触发的书单。综艺方面,今年爱恨交织地追了韩国综艺《Heart signal 2》(比中国翻拍的那个《心动的信号》好看)。
看完了这个综艺以后,男三李奎彬在书店给女一吴英珠找的一本书,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时是两个人同时要送对方一本书,结果两人在不同的架子上翻找后,竟然不约而同送出了同一本书: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
节目成功安利了我,为了确认两人的读书品味,我不仅跑去搜来了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来读,也因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读完了这位英伦才子的《爱的进化论》《旅行的艺术》《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还给最后一本书写了书评。
除了由上面这部综艺触发的书单,我还因为看许知远的《十三邀》而去看了唐诺的《重读》,顺便看了唐诺推荐的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对唐诺先生的阅读观和写作态度有了深刻的理解。
因为看《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而去关注了导演胡波,进而读了他的《大裂》和《远处的拉莫》两本书,了解到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其实早就在他的文学作品和采访中若隐若现。
因为《妖猫传》的上映去看了陈凯歌的自传式回忆录《少年凯歌》,发现陈凯歌的文笔要比他的电影(不包括《霸王别姬》)好很多,堪称散文大师。
因为看《小偷家族》,去读了是枝裕和写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因为重看《龙猫》,去读了铃木敏夫写的《吉卜力的风》,重温了吉卜力工作室是如何与宫崎骏相互成就,进而拍出了如此之多的经典动画作品。
2.由关注的人触发的书单。这里的人,可以是之前喜欢的作家,可以是自己一直喜欢的偶像,也可以是自己一直关注的微博博主、豆瓣友邻等等,按照你认同的人的审美照单去读,其实是最不容易出错的一种选书方式。
比如,从喜欢的作家那里来的,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是因为村上春树推荐才去看的;高木直子的《两个人的头两年》(这个严格来说是漫画),是因为以前一直延续地看了她的《一个人住的第5年》《一个人住的第9年》等等漫画;一直关注的原来在豆瓣连载《失恋三十三天》的鲍京京,推荐的《千百种罪》和《礼拜二午睡时刻》;跟着原来《女报》杂志编辑简洁,看完了她推荐的《萨冈的1954》,一本薄薄的册子,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天才少女作家萨冈成名前后的变化;跟着公众号“清醒贪心记”的推荐,读完了马曳的《三万英尺》,遂认定为年度最佳职场爱情小说。
2018年最后一天看完的小说,是笛安的《景恒街》,也是因为曾经看过她写的《告别天堂》和《西决》。然而《景恒街》真的质量下滑太多,是去年唯一的选书失误,但也算是心甘情愿的失望吧,毕竟是曾经喜欢过的作家,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02 / 由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触发的书单
碰到一些热点问题和热点事件,我常常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机制、成因,也由此延伸出来了一系列书单。
比如,今年因为关注养老、社保等问题,去读了《老后破产》;因为关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去读了《中国创新的挑战》和《民主的逻辑》;因为关注社会对单身女性的看法,去读了《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因为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对比日本目前社会显现的一些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去读了《第四消费时代》和《过劳时代》。
这些书籍,或深或浅地解决了我的一些疑惑和思考困境,也打开了一些新的视野。如果说第一类因为好奇心触发的阅读更侧重于消遣,那么第二类这些由热点触发的书籍,更多地是提供了新的智识和新的思考方式。
03 / 由生活、工作需要触发的书单
这类书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写作工具书、育儿书籍等领域,读的目的也非常直接,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为了更好地管理时间、管理精力,我读了《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儿》《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儿2:自律的力量》《只管去做》《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为了写好虚构类书籍的书评,我读了《小说机杼》《文学阅读指南》《完全写作指南》;为了赚钱,我读了《知识变现》;为了家里面小朋友面临的成长、教育和发展兴趣爱好等问题,我读了《我家有个小学生》《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乐童家长必备指南》《发展心理学》。
这里面重点说说书评的问题。其实写书评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吸收书籍中的内容。当你把书中的要点理清,形成一篇逻辑完整、亮点突出的书评的时候,我想,你对书籍的理解,肯定会加深一些。带着这样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一下当初“一孕傻三年”之后加速下滑的记忆力,我开始了撰写书评之路。写作,看起来是输出,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输入。
04 / 实在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可以随手拿起来的书
实在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我一般看什么呢?或者换一个说法,有时候为了调剂一些枯燥的阅读(主题阅读、工具书籍),我一般会随手拿起什么来看呢?传记、访谈、游记、散文,这四类是首选。
2018年,我读过的人物传记只有一本,就是《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为什么只有一本呢?当然是因为它太厚了。全书近700页,还是大32开本的,断断续续读了半年,每逢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眼瞅着卡佛没钱、搬家、酗酒,没钱、搬家、继续酗酒,人生失意的状况直到500多页时,卡佛才迎来了好运气。
相比传记的阅读,去年还是看的游记比较多,比如历史学家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他走的这段路是从北京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对我来说是一段熟悉的路程,但是罗新老师为这段旅程挖掘了很多不曾了解到的历史文学典故和人文风情,因此读起来有滋有味。
除此之外,游记方面我还读了村上春树的《边境、近境》,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前一本完全是因为里面写了村上春树来中国东北时的感受,后一本是由《契诃夫书信集》触发的延伸阅读,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了,是契诃夫的一本文学巨著。他还依据萨哈林的经历,写成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散文集子去年看了几本,都是好书,大家都可以共情的那种好书,在此隆重推荐:老舍的散文集《天真的幽默家》,读完顿时觉得老舍真诚、可爱又幽默;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里面描述菲茨杰拉德那段简直令人震惊;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完你再也不会幻想去五星级酒店和米其林餐厅了,想象一下后厨就想呕吐。
此外,我还看了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的三本。虽说读过不等于能做到,正如“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但很多时候,人生不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参照吗?瞧,原来有人和我一样难过啊,原来有人经历过和我一样的困境啊,原来我面对的这些他们也都曾面对过啊!这样一想,再面对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时候,就有了解决的信心,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05 / 其它杂七杂八的阅读
这里面包含的几类书籍,没法明确的归为一类了,只好列为杂七杂八。但说到其中的每一本书,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跟孩子一起阅读了很多绘本,其中感觉最好的两本是《各种各样的家庭》和《有呀有呀书店》,后面那本其实是我买给自己的,但是被女儿抢走了,她反复看了好几遍,特别喜欢。
去年12月份,为了系统地理解鲁迅的文学造诣和理论观点,和豆瓣友邻们建了群,开启了《鲁迅全集》的主题阅读计划,12月份读完了《域外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两本书。
还有一些因为各种机缘阅读的小说:《去海拉尔》是因为《萌芽》杂志王咸的采访;《十一月的此刻》是因为豆瓣友邻推荐;《姐妹物语》忘了是因为什么读的,反正很好看;《清单人生》是世界读书日“读书1小时”活动中完成的阅读。
2018年的最后两个月,因为相继被“豆瓣阅读”和“豆瓣读书”选中赠书,我读完了《冷雨》《夜行》两本小说,分别写了书评。其中,《夜行》是以前从不会接触的小说类别,为了了解其中的日本怪谈文化,又去读了《百鬼夜行》,是类似《山海经》一样的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
最后,是一些杂志。《萌芽》《书都》《世界文学》《第一财经周刊》和《鲤》系列,是这两年一直在订阅和购买的杂志,《萌芽》更是从高中就开始订阅的杂志,价格也从当年的4.8元一本涨到了如今的9元一本。 但是在物价飞涨的十年之后,纸媒如此落寞的今天,9元钱一本也是十分良心的价格了。
如今,书籍更新的速度太快,但好书却并没有因此增多,很多好书当年出版过后都没有再版。比如《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当初借给别人时完全没有想到这本书会绝版,但是借书的人后来也没有还,我只好自己又买了一本港版繁体本留作收藏。
唐诺说:“阅读真是这世界上最划算的事情了,还有什么方式用来了解世界能比读书花的代价更少呢?”对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读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爱读书的人,都保有一颗好奇心。不断地依靠阅读来探索未知领域、探究新鲜事物,也是让人保有年轻心态的一个生活方式。
读书的代价如此低廉,收获却如此之多,值得每个人试上一试。但愿我总结的这些小小的经验,能在你打开阅读之门的道路上,提供一点点微光。
本文相关的书评链接:
1.单身女性时代,单身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单身女性的时代)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