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简书法史》读书笔记(二十)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雨沐wz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结尾部分

注:本笔记多为摘录引用整理,自己尚未细细品读,自幼学颜体,后至魏碑,但较少用心练字体会,功力尚浅,只知皮毛。望能勤加练习,细细领悟,方可进境。

2)虞世南

虞世南(伯施, 558—638) , 越州余姚(今浙江绍兴) 人。 祖父虞检、 父亲虞荔, 仕陈朝, “俱有重名”。 虞世南自幼过继叔父虞寄为子, 故字伯施。 少与兄世基投师陈朝大学者顾野王门下, 受业十余年, 博学善文词, 皆有文名, 时人方为西晋“二陆”。 隋炀帝爱重虞世南才华, 授秘书郎, 忌其正直, 未重用。 虞世南后为李世民所用, 由秦王府而东宫, 专掌文翰。 太宗即位后, 虞世南先后任秘书少监、 秘书监, 一直兼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与欧阳询一样, 也编过一部类书, 名为《北堂书抄》 。 《旧唐书·虞世南传》 记载: “太宗尝命写《列女传》 以装屏风, 于时无本, 世南暗疏之, 不失一字。 ”虞世南志性抗烈, 与魏一样敢于谏言。 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 三曰博学, 四曰文辞, 五曰书翰。 ”

虞世南早年师从同郡的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书。 智永落发为僧, 人号“永禅师”, “善王羲之书”, 虞世南“妙得其体, 由是声名籍甚”(《旧唐书·虞世南传》 ) , 是王羲之书法的正宗传人。 唐太宗喜好王羲之书法, 把虞世南留在身边, 不但与他商略古今, 而且常常谈论王书。

虞世南的楷书, 笔画珠圆玉润, 结体气秀色润, 恬静优雅。 仅凭形貌, 很难看破虞字遒健的笔力。 只有动笔临写, 才会感受到虞字内含的笔力。 看字画形态, 虞字气象平和, 不像欧字那样锋芒毕露, 而清代书论家刘熙载说: “欧之为鹰隼易知, 虞之为鹰隼难知也。 ”(《艺概·书概》 )

3)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 生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 ,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 父褚亮是虞世南的朋友, 两人都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招纳的著名学士, 这批人当时共有18人, 号称“十八学士”。 褚遂良在太宗、 高宗两朝先后担任过中书令、 宰相等职务。 太宗临终时, 委托他与长孙无忌辅佐高宗。 褚遂良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触怒龙颜, 贬职外放, 公元658年死于贬谪之地爱州(今越南清化) 。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的楷书, 曾经受到欧阳询、 虞世南的影响。

46岁写的《伊阙佛龛铭》 (641年) , 笔体方整刚健, 骨格外耀, 着力地撑开结构, 有欧字的笔意。 次年所写《孟法师碑》 , 兼有欧字的方严和虞字的遒丽, 却更倾向虞字。 他自成一家之法的标志性作品, 是53岁写的《房玄龄碑》 (648年) 。 他的楷书代表作则是58岁所书《雁塔圣教序记》 , 一篇是唐太宗撰写的《序》 , 一篇是唐高宗撰写的《记》 ,分别写在两块石碑上(今在西安大雁塔南门) 。

褚遂良晚年写楷书, 笔势流畅, 即使钩笔、 折笔也没有丝毫的迟疑, 流转灵动, 有行书笔意。 他善用笔锋, 笔画细劲, “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 字态风姿绰约, 妩媚婀娜, 后人喻为“美人婵娟”。

4)颜真卿

颜真卿(清臣, 709—785) 出生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祖籍琅邪临沂(曹魏时自鲁迁临沂) 。琅邪颜氏是经学世家, 也是精通字学的书法世家。 颜真卿九世祖颜腾之(宏道) 是草书名家。 六世祖颜协(子和) 善草隶, 当时荆楚一带的碑碣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五世祖颜之推通字学, 能书法, 著有《颜氏家训》 , 训诫子弟以诗书礼义立身传家。 曾叔祖颜师古是训诂学家, 精通古文奇字。 颜真卿祖父颜昭甫、 父亲颜惟贞、 伯父颜元孙都是文字学家兼书法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唐朝知名书法家殷仲容, 颜元孙和颜惟贞幼年都曾寄养殷家, 颜真卿幼年丧父, 也曾寄居殷家。

颜真卿青年时代步入仕途, 后半生正当动荡不安的中唐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奋力维护国家统一, 组织军队, 抗击叛军。 颜真卿晚年撰写的《颜家庙碑》 这样概括自己一生: “真卿早孤, 蒙伯父臮、(兄) 允南亲自教诲。 举进士, 历校书、 制举、 醴泉尉; 陟清白、 长安尉, 三院御史, 四为大夫, 六为尚书, 再为采访节度, 充礼仪使光禄大夫, 鲁郡公。 ”他77岁奉命出使, 劝谕地方军阀李希烈归顺朝廷, 被害。 颜真卿一生饱经忧患, 忠直刚烈, 能文能武, 后世称赞他是忠君的人臣楷模。

唐朝书法家中, 颜真卿传世的作品最多。 宋朝留元刚刻过一部《忠义堂帖》 (又称《颜鲁公帖》 ) 收刻墨迹四十余种。 颜真卿一生写过很多楷书碑志, 如《多宝塔碑》 (752年) 、 《夫子庙堂记残碑》 (752年) 、 《鲜于离堆记》 (752年) 、 《东方朔画赞碑》 (754年) 、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758年) 、 《臧怀恪碑》 (763年) 、 《郭家庙碑》 (764年) 、 《大唐中兴颂》 (771年) 、 《麻姑仙坛记》 (771年) 、《元结碑》 (772年) 、 《宋璟碑》 (772年) 、 《八关斋记》 (772年) 、 《李元靖碑》 (775年) 、 《颜家庙碑》 (780年) 等。

颜真卿早年的楷书:33岁写的《王琳墓志》 ,42岁写的《郭虚己墓志》 周正匀称, 很像平正的“干禄字”。 44岁写的《多宝塔碑》 , 近乎程式化的写经体。50岁以后, 颜真卿的楷书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可以见出端倪。 55岁写的《臧怀恪碑》 , 颜体的特点初具规模: 每字撑满方格, 结字平稳, 改变了过去上紧下松的欹侧状, 笔画圆劲, 笔力沉着。 70岁以后写的《麻姑仙坛记》 、 《颜家庙碑》 , 结字平正朴厚, 笔力愈加遒劲

“二王”以来, 书家所写楷书, 结构都是欹侧姿态。 颜真卿则采用篆隶古法写楷书, 正面结字, 实外虚内, 堂堂正正。 为了加强笔画的力度, 用笔裹锋涩行, 笔画厚实圆浑, 气力弥满。 这样写楷书, 端严稳重, 骨格开张, 气势雄浑。 这样的风格, 就和欧、 虞、 褚的楷书风格大不一样了。 苏轼佩服颜真卿革新楷法的成就, 有诗道: “颜公变法出新意, 细筋入骨如秋鹰。 ”(《孙莘老求妙墨亭诗》 )

颜真卿写的楷书碑, 字形比其他唐楷碑刻大一些。 他写的《大唐中兴颂》 (现存湖南祁阳峿溪) , 字形更大, 近乎榜书。 他采用篆隶笔法、 字法写楷书, 也是展大楷书字形的手法, 易于取得醒目的视觉效果。 所以, 后世写榜书多取颜楷之法。

唐朝颜真卿早期楷书《王琳墓志》

5 柳公权

柳公权(诚悬, 778—865) 是唐朝晚期的著名书法家。 他原在州郡做管理日常事务的僚佐, 40余岁赴京上奏章, 唐穆宗(821—824在位) 喜欢他的楷书, 调他入朝任“侍书学士”。 几年后, 其兄柳公绰觉得他做文案类似伎匠, 不光彩, 致信宰相李宗闵, 经过疏通, 改任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827—840在位) 时,又召他侍书, 继而充任翰林书诏学士, 负责书写皇帝的诏书, 用其书法专长, 晚年得授太子少师的荣誉衔。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法, 后来吸收唐朝前辈名家的楷法而自成面貌。 由他51岁写的《李晟碑》 来看,中年楷书倾向欧字的紧结。 代表柳体典型风格的《玄秘塔碑》 , 仍有欧字的特点, 笔笔现棱角, 字字见锋芒, 笔画方峻瘦硬。 明朝项穆形容柳体像“怒目金刚”, “严厉而不温和”, 缺少含蓄的韵味。 但是《神策军碑》 笔力遒劲, 笔画圆浑, 离颜法近, 离欧法远。 柳体的风格, 总体看, 既不像欧体那样整肃紧结, 又不如颜字那样宽绰雍容, 而以清瘦劲媚为特点。

柳公权《玄秘塔碑》

宋朝就有“颜柳”之称。 明人评论柳字是以颜字为参照: “颜书贵端, 骨露筋藏。 柳书贵遒, 筋骨尽露。 ”(王世贞《艺苑巵言》 ) 柳体难免“以密伤韵”, 但柳体楷法严谨, 因此晚近的一些书家认为柳体是唐代楷法的集大成者, 主张初学者采用柳体作为学习楷法的范本。

6 赵孟頫

赵孟頫(子昂,1254-1322年) 是宋太祖十一世孙, 出生在山青水秀的吴兴(今浙江湖州) , 年青时为真州司户参军。 26岁那年宋朝亡国, 闲居乡里, 发愤读书, 埋头习艺, 因而博学多才, 诗文、 音乐、 书画、 篆刻、 鉴定古物, 样样精通。 元朝初年, 元世祖派官员到江南搜访文人, 物色名士, 他被选为第一。34岁应召赴元大都(今北京) , 元世祖见他英姿焕发, 称为“神仙中人”, 授以官位。 赵孟頫是“南人”, 元朝最受歧视的一个阶层, 元朝皇帝看中他自有装点门面、 笼络人心的意思。 赵孟頫官拜翰林学士承旨, 推恩三代, 但始终是一个花瓶式人物。

赵孟頫是宋朝的宗室, 甘愿在元朝做官, 这是失节, 故为后世士大夫所不齿。 知书达理的赵孟頫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他写过一首题为《罪出》 的诗, 曲折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和懊悔的心态: “在山为远志, 出山为小草”, “昔为水上鸥, 今如笼中鸟”。 这样表露心迹, 也改变不了失节的形象。 后世一些士大夫瞧不起他的人格, 以此比附他的书法, 说赵字笔力软弱, 体态媚俗, 不能学, 否则终身难脱俗气。

在元朝, 赵孟頫书名充塞四海, 众口推崇。 他擅长各体, 楷书尤为著名, 是“颜柳”之后的楷书名家。他常以小楷抄写长篇文章, 如佛经、 《孝经》 、 《道德经》 以及《千字文》 , 据说他写字的速度很快, 一天能写两万多字, 这个本领令许多书家望尘莫及。

赵孟頫的小楷, 运笔流利灵动, 笔画遒劲, 结字精密, 秀俊多姿, 最得晋人法。 大楷有《三门记》 、 《胆巴碑》 、 《仇锷碑》 等, 都是传世的名作。 他写大楷, 笔画圆厚丰满, 字形稳重宽博, 显然借鉴了唐朝李邕的结字之法。 晚年写的《仇锷碑》, 老成持重, 风骨健秀。

元明两朝的书家都承认赵孟頫的书法妙契晋人, 视为“右军正脉”。 虽然赵孟頫追摹晋唐书法的功夫极深, 与古人相比, “撇欲利而反弱, 捺欲折而愈戾”, “正似圜阓俗子, 衣冠而列儒雅缙绅中, 语言面目立见乖忤, 盖矩矱有余, 而骨气未备”(莫是龙《莫廷韩集·评书》 ) 。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