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金山游记(总)

2024-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叮_咚

✨01

金山景区大门

说起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瞬间跳入我的脑中,条件反射般。如果说镇江的三山名胜之中,北固山是三国故事,那么,金山应该就是白娘子的传说吧。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山。

金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因其风光秀丽,素有“江心一朵芙蓉“的美称。可惜,后来地质变迁,慢慢与陆地连接起来了。它的海拔仅43.7米,在镇江市区西北,交通极为方便。

除了让金山名闻遐迩的《白蛇传》,金山的佛教底蕴也极其深厚。金山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齐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四大名寺之一。

金山佛寺依山而建,遍布庙宇,亭台相连,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建筑于平地的西安大雁塔都如此雄伟,何况是建在山顶之上的慈寿塔呢?所以,金山看起来就像是一整个宏伟壮观的寺庙,因而有了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镇江的三大名山,北固山是“寺冠山”、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说得都有理有据的,有意思。哈哈,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

大树之间,白色闪着光的都是风铃

2024年5月10日,一个刚刚迈入夏季门槛的早晨,阳光和煦,风儿低吟浅唱着,我们走进了金山的大门。此时才8点多一点,景区内没有什么游人,很安静。

“叮铃铃,叮铃铃……”风儿的歌声突然清亮起来,宛如清脆的童音,快乐在我心中骤然绽放,如昙花。

“哎呀,那么多风铃!”我惊叫着,意外和惊喜接踵而至。只见道路两侧的大树之间有绳索连接起来,上面悬挂着风铃,挨挨挤挤的,像孩子们放学了,正排着队,一边唱着歌,一边快乐地回家。

我以为会有些仙气、甚至妖气的地方,给我们的见面礼竟然是这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快乐,简单而纯粹。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金山,正着走,倒着看,欣赏这一进门的美。

正对景区大门这条宽阔道路两边的树,也极其讨人喜欢,它们郁郁葱葱、高高大大,在空中握起手来,营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静谧又生机无限。在哪儿见过?是大学校园啊,进了校门,也是这样宽阔的路,这样茂盛的树,好亲切。而这里更多了风铃,风过处,叮当作响,悦耳悦心,平添了许多快乐和生动。

很多时候,最单纯的快乐才是最直入人心的吧。

风铃 2024.5.10随手拍

✨02

最好的留到最后,因而沿着主干道走了一段,尽享了风铃的美妙之后,我们没有直奔金山寺,而是顺着旅游指引,经过金泉桥,走向了左侧。导览说这里分布着镜天园、天下第一泉、芙蓉楼、百花洲等景点。

金泉桥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廊桥,匾额上题写着“花洲冷泉”,既增添了美感,又有向导的作用,因为这里正是通向百花洲和第一泉等景点的必经之路。桥上方盖有长亭,走累了,坐下来,歇歇脚,吹吹风,赏赏景,不要太快乐哦~

金泉桥

我们刚来,有的就是劲头,于是没有停歇,直接走过金泉桥往里去。东张西望之中,没几分钟,我们就走到了镜天园,镜天园旨在以“书茶·禅境”为主题,营造参禅悟道的浓厚氛围。

这里,果然禅意满满。

入口处,巧妙地设置了空门,取佛教“遁入空门”的意思。

在中心广场上,更是用欧洲的一种新型植物,勾勒出了一个硕大的“禅”字,在白色的细纱衬托之下,非常醒目。

据说,春夏秋冬,这种植物叶子的颜色迵异,而且它的花是雪白的一团一团,果实则是热烈的火红。那么,这个“禅”岂不是变化无穷?

不过,现场我们只看到了白沙和绿植,“禅”字是毫无踪迹的,毕竟它过于庞大,占地有1300平方米呢。那么,它在哪儿呢?

我是在金山导览的航拍图中欣赏到的,极为震撼。当然,它也在有缘人的心里。我们从它身边走过的时候,只听一位老爷子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禅”字”。

“禅”航拍图

此外,在镜天园的南侧,还设置了偈语长廊,每一进门楣上题有禅宗偈语,发人深省,与一水之隔的佛教广场相呼应,形成了空灵而浓烈的禅境氛围,让我这个教外之人都深陷其中了。

走过镜天园,顺着一弯河水继续向前。岸上绿树成荫,鸟声婉转,时有清风徐来,无边舒爽。水中鸢尾茂盛,零星的金色花朵迎风起舞。间或还有黄顶红柱的游船轻轻驶过,给景区涂抹着一层亮丽的色彩……着实是一个放飞心灵的绝佳地呀。

游船转过一个弯,一座三拱石桥,蓦然闯入眼帘。

桥身上爬满了绿植,一半在阴影里,一半在阳光下。生机盎然的绿色,似乎硬邦邦的石头的灰白,是生机勃勃,似乎也是历尽沧桑……我瞬间爱上了它。

印象中这也是一个古桥,不过好像不出名。查了半天,也没找到资料,然而,这又何妨?真正的爱,无关功与名。

不爱拍照的我,在桥下,搔首弄姿,拍了好半天,只想和它的美同框。可是,效果总是不太理想。是人太丑了,哈哈。罢了,有些美,只能印在心里。

石桥

✨03

2024.5.10随手拍

从桥下圆拱中的木道穿过古桥,仿佛穿越了古今,眼前豁然开朗,好一片澄澈的水域,真“潭面无风镜未磨”,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

阳光覆盖在水面上,湖水呈现出清浅的淡绿,那就是一块硕大的青白和田玉呀。

极目远望,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楼临水而立,那应该就是芙蓉楼吧,不由心向往之。

红色的木道,红色的栏杆,蜿蜒通向那楼,犹如绚丽的彩虹,映着淡绿的湖水,真是一幅明丽的图画。突然很开心——此时此刻走在这美丽道路上的我们,都是画中人呢。

一边美滋滋地想着,一边赏景,长长的道路很快被我们丈量完毕,依稀只是一瞬间。

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芙蓉楼,我们来了。

没有什么游人,也许是时间还早,也许是游人都去了金山的核心区域——金山寺,芙蓉楼静静地站立着,犹如一位隐士高人。

眼前的芙蓉楼是重檐歇山式风格,分为上下两层。资料称,它高19米,占地1000多平方米。整个芙蓉楼景区由三部分组成:中心的芙蓉楼、东北的冰心榭,以及东南的掬月亭,它们通过曲槛和回廊相互贯通。

而我心心念念的只有这个芙蓉楼,围着它左转右转,这个角度,那个方向,最终也没有拍好它。

芙蓉楼不高,可是很立体,很丰厚,就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用一张照片完美地展现它?痴人说梦!就下面这张将就着看吧。

芙蓉楼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喜欢芙蓉楼,其实是喜欢让它得名的王昌龄的那首诗——《芙蓉楼送辛渐》,更准确地说,是那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爱屋及乌,这也算是人类的一种可爱吧。

芙蓉楼,又名千秋楼。它也是颇有历史的,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原来的位置是在镇江市月华山上。可惜,无情的战乱毁了它。

我们看到的这座楼是1992年镇江市重新修建的,从美学角度来说,我觉得堪称完美。身居楼中,四面皆景,与对岸的金山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悬挂在2楼正中央的匾额“芙蓉楼”,是江 泽民同志1992年来视察时亲笔题写的。

可是,因为是重建的,总觉得缺少了一份穿越千年风霜的厚重,对它的敬重便淡了许多,好浅薄的我呀。纵然如此,也还是喜欢它,因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出生贫寒,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这份“冰心”,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742年,当时王昌龄是江宁(今南京)的县丞,之前他被贬到岭南,740年刚刚遇赦被朝廷派来任此职,仍属谪宦。

这时候他的好朋友辛渐,准备从镇江渡江,经过扬州,沿着运河去洛阳。

估计王昌龄是陪着自己的好朋友,从江宁来到了镇江,然后在此分别,因而写下了两首送别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说起来,这“冰心”“玉壶”是很有历史渊源的。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诗人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后来开元名相姚崇作《冰壶诫》,使这一意象更深入人心,李白、王维、崔颢等著名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励。

如今,这里已经被设为芙蓉楼廉政文化课堂,推广“冰壶”美德: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澈;做官应内清外润,廉洁奉公。

人啊,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坦荡荡地认为自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么,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凡老百姓,他都是了不起的人。

2024年5月10日拍于芙蓉楼门前

✨4

2024.5.10随手拍

天下第一泉就在芙蓉楼不远处,名字威风凛凛,可看起来却稀松平常。就是石栏围起的一方池塘,甚至池水都是那么不敢恭维,哪有什么泉?除了我们,更无一个游人。

唯一的亮点,我觉得只有石栏上题写的那5个大字——“天下第一泉”,遒劲有力。这是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所书,以前的读书人,他们的字真是令我极其仰望的。

“来,给你和天下第一拍个照。”老公语带调侃。

“这水,才不和它照呢。”我撇撇嘴,忍不住默默叹息了一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泉也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呀。想当年,这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特宜煎茶,被唐代著名品茶专家陆羽、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从此赢得了“天下第一泉”的美誉。

甚至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喝了这泉水沏的茶水之后都为其赋诗:“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诗,闲品茶经拜祠仙。”

这泉水除了沏出的茶清香甘冽,据说更有神奇之处——水可以高出杯口二三分,却不溢出;在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会沉底。

那么,如此了得的第一泉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呢?

原来,这泉本来位于浩浩荡荡的长江之中,江水自西来,被石牌山和鹘山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这样的地方,水质自然是极好的。

只可惜,沧海桑田,随着地质的变迁,唐宋时还在长江中的金山和它附近的中泠泉,乾坤大挪移跑到了岸上,悲剧由此拉开序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除了默默叹息,我还能说啥呢?所以,当珍惜的时候莫迟疑,无论是人,还是泉。

我们顺着路继续向前闲逛,风滑过树梢,再吹到身上,十分清爽。

放眼望去,远处有小型的石塔矗立在水中,是仿西湖的三潭印月吧?去年荷叶的枯茎顽强地支着,高高矮矮……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呀,否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定会惊艳我们。

脑补着那场景,我微笑起来,想到了小时候家旁边的荷塘,一股别样的温馨在心里涌起,这就足够了,我的笑意更深……

走在这片景区里,很闲适,有点像世外,蓝天、碧水、绿树、清风、阳光不燥、游人稀少,而最亲的人就在身旁……就这样走下去,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

✨5

金山寺

我们走走停停,赏景也休息,甚是惬意,尝到了真正度假的美好味道。可到底我们是俗人,没能一直走下去,终是重又坠入了尘世间。

顺着导览,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江天禅寺前。说明一下呀,这江天禅寺就是金山寺。那么,为什么它又叫江天禅寺呢?

其实,自东晋建寺以来,在1700年的历史中,金山寺的名字曾几度变更。最初的名字是“泽心寺”;后来因为皇帝做梦梦到金山,便改成了“龙游寺”;再后来又改为“金山寺”;再再后来因为宋徽宗喜欢道教,又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元代重新改回了“金山寺”;及至康熙随太后到金山寺祈福,亲笔写下“江天禅寺”,就再也没有改动过。

然而,寺名是变来变去,但是自唐代以后,民间就基本统称其为“金山寺”了。纵然是康熙帝的御笔,也无法改变老百姓心中的名字,人民的力量真是最强大,所以才会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吧。

金山寺前蛮热闹的,不但人多,忙着观景,忙着拍照,忙着敬香……香火也旺,烟雾缭绕的,果然名刹呀。

只是,这金山寺有一点特别与众不同——它的山门是朝西的。

朝西的山门还是第一次见,寺庙的山门都是向南开的呀,包括我们普通住宅,这样光照最好,因为我们位于北半球。

那么,这朝西的山门有什么玄机呢?难不成只是因为佛教来自西方?

当然不是,这里有个好玩的传说。

话说当年金山寺也是坐北朝南的,作为四大名刹之一,金山寺的香火自然很是旺盛。这香火飘呀飘呀,竟然一路飘上了南天门,玉皇大帝被薰得醋意大发——凡间的人怎么可以那么信奉佛教,却不信奉我的道教?

玉皇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先是派雷公下凡,轰隆隆地打雷声,吓得香客们大惊失色。继而又派火神出动,把人家的山门都烧了。

“罢了罢了,咱惹不起躲得起。”僧人们于是把山门开向西,这下终于太平无事了。

哈哈,真相当然不是这个,而是我国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独具。古时候金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滚滚长江向东流,山门向西开,站在寺门口,举目远眺,“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阔尽收眼底。这样的美,谁能抗拒?干脆就山门朝西,天天赏美景吧,真简单粗暴呀。

香火旺盛

金山寺的山门端庄森严,抬头仰望,只见山门正中挂着一块竖着的匾,上书“江天禅寺”4个大字,这就是康熙的御笔。

大门两侧,雄踞两座明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可表面已经光滑得有点发亮了,那可是千百年来,被来来往往的香客们,你一下我一下,硬生生摸出来的。突然之间,我对滴水穿石有了十二分的信服,也懂得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也乐呵呵地凑上去摸了摸,据说可以沾到福气,幸福平安。对于咱小老百姓,还有啥比这种福气更珍贵呢?

✨06

佛教文化广场

补充一下,金山寺的山门前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大红色中国结形象的建筑物矗立其上,生动而醒目,这里是金山的佛教文化广场,是金山寺举行法事活动和集会的重要场所。

据说,镇江市政府每年的12月31日晚上,都会在这儿举行一年一度的撞钟祈福盛会,每年来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也难怪,毕竟金山的佛教文化是经过千年沉淀的,虔诚者众。

不过,说实话,这不年不节的,佛教文化广场一眼望到头,没有多少看的,要看还得12月31日来。我们简单浏览了一圈,就进了金山寺的山门,穿过天王殿,便来到了寺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门前。

大雄宝殿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庄重恢宏,工笔彩绘艳而不俗,大殿壁上镶有檀香木雕圆窗,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无声地叙述着与金山寺相关的历史故事,明黄色的墙壁与圆窗中金黄色的人物相呼应,既和谐又高贵。我站在那儿观赏了半天,迟迟不愿意走开,是真爱呀。

檀香木雕圆窗

大雄宝殿前,游客蛮多的,熙熙攘攘,有些像过节。挂于殿前的横幅,红彤彤的,更是增添了一份喜庆。

可是,迈入大雄宝殿的瞬间,一切都庄严肃穆起来,门里门外,完全两重天。只见三尊金身佛像并列而坐,他们是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站立两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抬头望,56位天尊盘坐在阁楼上,俯视着芸芸众生。顺路绕到佛山之后,53参海岛观音图立刻映入眼帘,观音菩萨居于正中,满面慈悲,护法善财童子和龙女分列左右……有些词穷,总之,整个大殿给我的感觉极为不同凡响。

游览了一番,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了藏经阁前。

接近正午的阳光,晒到身上,有些热。可这里却很热闹,有些游人背靠着石栏拍照,有些游人高举了手机对着前方,还有的聚在一起兴味十足地指指点点……

咋回事?我顺着他们的方向回头看,喔,这儿正是观赏大雄宝殿的绝佳处呀。

从藏经阁前俯瞰的大雄宝殿 正中央的就是开光宝镜  2024.5.10随手拍

金黄的琉璃瓦覆盖着大雄宝殿,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金碧辉煌。檐下书写着6个金黄色的大字“度一切苦厄”,隐约闪耀着慈悲的光芒。

看,宝镜,传说中的神奇的宝镜,赫然就镶嵌在殿顶飞檐的正中央,这是一枚凸面镜,是我们必须重点聚焦的地方。它可不是普通的照妖镜啥的,它是名副其实的宝镜,我国唯一的开光宝镜。

原来,这大雄宝殿中供奉着西方三圣,宝镜安放在屋脊正中,取“借佛的般若之光”之义。

据说不偏不倚,整个金山都映在宝镜里。仔细瞧那镜子,真有宝塔啥的呢。金山寺是坐东朝西的,每当旭日东升,阳光透过金山照在宝镜上,便使得镜子里的金山仿佛笼罩在一片佛光之中。

这是一种借旭日阳刚之力加持的非常独特的风水设计,可谓匠心独具,难怪金山寺那么香火旺呢。

✨07

比起大雄宝殿,位于其后的藏经楼似乎平淡了许多,对于外行人来说,就更没有吸睛之处了。当然,它也如一位神秘高人,很少对世人展露其真容。

总觉得一座寺庙如果没有藏经楼,那它就是沙滩上的城堡。金山寺在这一方面也绝对是可圈可点的,自东晋建寺以来,它一直都有藏经楼。虽然种种原因,总是被毁损,但屡毁屡建,藏经楼一直都在。

我们眼前的这座藏金楼,位于大雄宝殿的后山腰,依山而立,共两层,复建于20世纪90年代。据介绍,其中藏有许多佛学经典,包括价值连城的孤本。

我们跟着前面游人,从藏经楼前匆匆而过了,去追寻热闹好看之所。但心里对这藏经楼却是深深的敬重,就如面对一位学问高深的智者,虽然那学问我们一点儿都不懂。

藏经楼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妙高台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妙高台,就在藏经楼的旁边,本应是一个热闹的所在,只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它闭门谢客了,只好在门前逡巡着,细细游览了一番。

古色古香的建筑,白色的墙壁,砖红色的门偏在一旁,若坐在门前拍照,既不破坏风景,又借了风景的美,应是一张很好的留念照片。

可正当我们准备行动的时候,来了一对小情侣,坐在那儿拍了照片就舍不得走了,一直待着休息。

算了,别打扰了小情侣的甜蜜时光。照片,就放弃吧,留一些遗憾在心里也不错。有时候,遗憾也有一种别样的美。

好在先前拍了一张这妙高台的外景图,正好一对奶孙俩在门旁玩耍,照片也蛮温馨美丽的,就用它来纪念吧。

妙高台的出生蛮高贵的呢,它是大名鼎鼎的高僧佛印法师开凿岩石建造的,又称为晒经台。这里是赏月的绝佳之地,据说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在这儿写的。

佛印?对,没错,就是经常和苏东坡斗嘴的那位大和尚佛印。

苏东坡一生十多次来镇江,每次必到金山寺一游,留下了不少文章诗词,更是留下了他的玉带,如今陈列在金山寺“镇江四宝”陈列室里,是金山寺镇寺四宝之一。

为什么苏东坡的玉带会留在金山寺呢?说起来真是一个有趣又长知识的小故事。

根据《丹徒县志》的记载,一次,苏轼路过镇江,到金山寺访问佛印。不巧的是佛印正在佛堂做佛事,这时候怎能接待来客?

但是,咱苏大学士哪里是循规蹈矩、按常理出牌的人?何况人家和佛印可是熟得透透的好朋友。

于是,苏轼推门便入。

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先生何来?此间无坐处!”

苏轼玩笑答:“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这是一句很机智的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坐坐的,而是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

佛印见苏轼居然班门弄斧,用起佛经典故来,灵机一动,就趁势与苏轼约定: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玉带留在寺内,作为镇山之宝。

苏轼自恃聪明博学,欣然答应,将玉带解下放在了案几上。

佛印见状,悠然道:“佛经有云‘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敢问居士向哪里坐?”

佛宗认为,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而五蕴,乃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构成人身的五种因素。

“四大本无,五蕴非有”,岂不就是一无所有?还向哪里坐?

苏轼一时张口结舌,脑筋急转之际,佛印已抓住先机,他急呼侍者道:“将此玉带永镇山门。”

当然,佛印也没有白拿苏轼的玉带,而是取出衲裙一幅以报。为此,苏轼还写了诗《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

聪明多才如苏大学士,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下次再遇失败,尽可以挥挥衣袖、呵呵一笑了~

✨08

妙高台不仅有苏轼和佛印妙趣横生的故事,有诗词佳话,更有英姿飒爽——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当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4000水兵围住了金兵,那可是好几万人呀,如何吞下这一块大蛋糕?为了鼓舞士气,他的夫人梁红玉亲自披挂上阵,就站在这妙高台上,猛敲战鼓,鼓声激越昂扬,宋军大振,最终以少胜多,大败金兵。

如今国泰民安,可是,面对这妙高台,遥想当年的战况,依然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壮怀激烈、荡气回肠。

藏经楼的一侧是妙高台,另一侧沿着台阶向山上走,可以直达山顶的慈寿塔。

然而,刚从藏经楼前转向上山的台阶,我们就被惊呆了。这狭小的通道里挤了好些人,叽叽喳喳,都在忙着拍照呢—拍景,拍人,热闹非凡。抬头望,哇,这景真绝了!

明黄的两壁之间,一径狭窄的石阶笔直通向上方,慈寿塔矗立顶端,慈悲地俯视着芸芸众生。黑色的墙脊、飞檐参差着,妆点得这亮眼的空间瞬间庄重起来。而那上翘的造型又为这空间涂抹了一份灵动,一切都是恰恰好。因此而诞生的美也就不可方物了,大家也就留恋在这儿不肯走了。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我爱这美,又不想拍下太多的人,只好抬高角度,虽然效果差了些,但总体还行。就这样吧,总觉得太过强求,很多时候并非好事。

走上去才发现,通向慈寿塔的石阶中间有个小平台,平台连接两个方向,向上直通慈寿塔,向下指向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大门紧闭

下10多级台阶就到法海洞前了,因为一眼看过去大门紧闭,我们就没有下去。法海出门云游了,奈何?只能把遗憾咽进心里。

法海的粉丝似乎还不少,我们看到两位中年大叔不甘心,就坐在洞前的石阶上,和法海紧闭的大门合影留念呢。

法海,那个《白蛇传》中硬生生拆散有情人许仙和白素贞的法海,竟然也被人喜欢?真乃世风日下呀!果真如此?no no no!

这位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原名裴头陀,相传他是唐代宰相裴休的儿子,法海洞是他的苦修之处。据说洞中有法海的雕像,慈眉善目正端坐着修行。可惜我们缘分不够,没能见到。

这位法海很了不起,虽然贵为宰相之子,却非常能吃苦。他刚到金山寺的时候,寺庙破败,一片荒凉。他就亲自带领大家修缮房屋、开荒种地。

也许是上天被感动了,某天他们刨地种植的时候,竟然刨到了大量黄金。皇帝恩准他们用这些黄金修建金山寺,对了,据说金山寺乃至金山的名字也都由此而来。

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的传说,法海洞里原本盘踞着一条巨大的蟒蛇,法海来了之后,将它驱赶到东海中了。这段历史竟然是记载在《金山志》里的,就问您是信呢,还是不信?哈哈,我要努力说服自己选择相信,因为我喜欢认知的更辽阔。

✨09

慈寿塔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从法海洞处的石阶向上,很快我们就爬到了山顶,转身望去,一座宝塔赫然矗立眼前,玲珑,秀丽。塔外花墙上4个大字极为醒目——“天地同庚”,实在好气魄!

可谁能想到这竟然出自一位8岁孩童之口?只能说人与人的差别何止云泥之别,我就是活到80岁,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呀。

对了,这塔就是金山的标志性建筑——慈寿塔,也叫金山塔。

金山塔历史悠久,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到宋朝的时候,改建为两座塔,明朝时双塔倒塌。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为了庆祝慈禧太后60寿辰,两江总督刘坤一重建了现塔。

这里有一个传说,蛮有趣的。

话说刘坤一为了讨好慈禧太后,溜溜跑到京城去拍马屁:“老佛爷60大寿,卑职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的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

慈禧闻言,不由喜上眉梢。她暗自盘算着:“这塔标有我的名字,耸立在江南名山之巅,那是何等的风光!”

于是笑道:“你祝我长寿,你看我能活多久呢?”

这太后随口的一句话,对于刘坤一来说却是天大的难题,答不好,脑袋也许就不保了。一时间,他如芒在背、张口结舌。

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小孩从人群之后递了一张纸条过来,刘坤一凝神一看,立刻笑逐颜开,朗声答道:“天地同庚!”

太后心花怒放,重赏了刘坤一。而这小孩据说只有8岁,名叫李远安。

传说中的事,听听而已,一笑就好。但不可否认,“天地同庚”这4个字,极大地提升了这精致宝塔的气场,辽阔恢宏。

眼前的这座宝是砖木结构,7层高8个面,飞檐上翘,有一种飘逸的美感。砖黑木红墙黄,秀丽而不失端庄大气。

据说,塔内有旋式木梯可以登塔观景,面面有景,层层有景,面面层层的风景各不相同。

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塔并没有开放,估计是为了宝塔的身体健康吧,毕竟已经那么高寿了。

不能爬到塔顶“一览众山小”,真是一种遗憾。

好羡慕王安石,他就曾经登塔凭栏远眺过,还留下了一首诗《金山》: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脑补着那景,我突然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妙和强大的生命力。王安石登的那是宋代的塔,早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可他写下的这些文字却依然在熠熠闪光

不能登塔,就退而求其次吧,在塔旁边,居高临下观赏一下,也是很不错的享受呢。看看这在塔脚下拍的景吧,也很美的。学会退而求其次,也会令人生美好许多吧?

在慈寿塔脚下俯瞰 2024.5.10


✨10

江天一览 ,这是康熙的御笔

在慈寿塔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天一览”亭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石柱凉亭,因为康熙帝的御笔“江天一览”而名闻遐迩。以至于它本来的名字——留云亭,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都被大家渐渐遗忘了。

我呢,真是俗人一个,两眼直盯着皇帝的御笔,竟然忘记拍亭子的全貌了,汗颜汗颜。

这里是金山的最高点,视线最为开阔。凭栏眺望,江天市尘,尽收眼底,美丽而壮观,心胸都为之豁达不已。郁闷的时候,就来这儿登高望远吧,绝对治愈。

难怪当年康熙陪母亲游览金山,到了这里之后,面对着大江东去,群山西来,水天一色,不禁脱口而出赞叹了:“这里真可谓是江天一览。”

幸好有康熙帝的这一赞,幸好有官员们的拍马屁:“恭请圣上留下御笔”,不然不仅会失去这一人文景点,还会失去一则令人开心一笑的小故事。

话说当年康熙欣然同意了官员们的请求,泼墨挥毫,可估计是被美景迷醉了心智吧,写下“江天一”三个大字之后,康熙竟然忘记“览”字怎么写了,一时僵在那儿,场面陷入尴尬。

突然,一位大跪到地上,叩首道:“臣今见驾。”

康熙一听“臣今见”,脑中电光一闪,顺利地写下了“览”字,因为繁体的“览”字就是“臣今见”这三个字组成的呀。

不知道这故事是真是假,不过仔细看的话,“江天一览”这4个字确实不是一气呵成的,前三个字比最后一个字要稍微大那么一点儿,也许这故事有些影子吧。就算不是也无妨,只要能逗大家一乐就蛮好了。旅游不就是赏赏景,听听这些异闻趣事嘛,开心就好。

这里不仅是赏景的绝佳之地,也是休憩的好地方。坐在凉亭里,清风徐来,头顶是白云悠悠,脚下是江河山色,着实好享受,难怪那么多人都不走了呢。

但见好就收,也是必须的,我们从凉亭的另一侧准备下山,却迎头撞上了一片红。没有过去细看,只觉应该是许愿林。红彤彤的色彩好热烈,我的心中浮起一份温情,愿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能成真吧。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想着心心念念的白龙洞还没有找到,于是我们跟着导览来到了金山的另一侧。这里没有多少人工建筑,基本是自然风光。

晴天朗日下的大片水域异常清澈宁静,明黄的桥和画舫游船又给这宁静增添了一份生动,恰到好处。而从这里遥拍慈寿塔,绿水、绿植、黄墙、红栈道、衬托着它,又是一种别样的美。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11

我们一面赏景,一面跟着导览踏上了红栈道,一定要找到神奇的白龙洞。否则,真有点游了个假金山的感觉,不甘心。

御码头

走着走着,白龙洞还没有踪影,一座古色古香的大石牌坊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牌坊正中书写着三个大字“御码头”,上下方雕刻精美的花纹使得古朴的牌坊透出一股富贵之气。

这景点早被我们遗忘了,没想到它不请自来,妙哉妙哉!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缘分够了,怎么样都不会错过,缘分不到,再强求也不可得。

金山曾经是长江之中的一个小岛,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下江南,据说每次来到金山,都是从这儿舍舟登岸的,所以这儿就被称为“御码头”了。当然,这儿也是他们乘船游金山的出发点。

如今,时代不同了,咱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皇帝的待遇了。我们可以从这儿乘坐画舫游船,水上游金山。

时值正午时分,阳光有些太热情。百花洲、芙蓉楼那边水域景观又都看过,我们便放弃了等游船,再说咱还要去追寻心中的白龙洞呢。不过,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这游船还是值得一坐,不一样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美的享受。

离开御码头,向前走不多远,就看到了一座雕像矗立前方,正是白娘子和小青,白龙洞就在金山脚下离雕像不远处。

白龙洞 “据传说,此洞直通杭州西湖”

洞口很小,只能容一人进入,进去之后还有一个洞,通向黑黢黢的前方,很神秘。在里面这个洞口的上方有一行红色的字——“根据传说,此洞直通杭州西湖。”

看到这行字,我们不禁会心一笑。毕竟许仙后来被小和尚救出之后,就是在白龙洞中走啊走啊,走了很久,到出口处一看,竟然是杭州的西湖,然后才有了断桥那一出。有点意思~

仔细算起来,令金山名闻遐迩、妇孺皆知的《白蛇传》,在金山的痕迹似乎只有这一处。可是,那又如何?只能说白娘子的魅力太强大,大过佛教的西方三圣,大过康熙、乾隆,大过东坡、佛印…哈哈,这也有点意思~

辞别了白龙洞,我们心满意足,一路慢悠悠地走向出口。

路上遇到一群穿着蓝色校服的中学生,是来春游的吧?他们叫着、笑着、追着、闹着……生气勃勃。

风来了,风铃“叮铃铃”,快乐地跳起了舞,唱起了清脆悠扬的歌儿,我们微笑起来……

金山,蛮令人喜欢的。是佛教圣地,洋溢着浓郁的佛教气息,尤其开光宝镜好神奇;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东坡和大和尚佛印的故事、王昌龄的芙蓉楼、康熙乾隆慈禧等皇家的传说,都蛮有意思的;神话《白娘子》又给其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还有很关键的一条,金山位于长江之滨,自然风景委实迷人;而且,景区不大,玩半天足够了。

好玩又不累人的地方,有空去转转,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