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些年我的焦虑

2021-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只想当个小透明

没有安全感。

留守家庭长大,记事起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寒暑假能见到父母,老一辈的人,尤其是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养活子女比教育子女重要的多,所以几乎没有教育和陪伴,没有玩具,自由生长,成长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所以关于父爱母爱,我也没有概念,只知道,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也谈不上多爱吧,不然为什么不给我买玩具,为什么不给我报班,为什么不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因此很小就懂事,不给我报补习班,就不提这事,高中就想着去打工,还跟一个同学跑去厂里问招不招人,发现不太现实后决定还是先好好学习。于是大学选择了外省的学校,我不想家,初中的时候每次送父母出远门,倒还挺舍不得,后来真的不想家。

印象里,一直告诉自己要好好努力,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家里还有弟弟,人生大事上,父母不会管你的。

其实,父母并没有对我不好,弟弟也没有对我不好,他们没有说要抛下我,我知道,可是就是所有的事情没有经过确认,我都不相信。

我知道自己其实过于焦虑了,过于没有安全感,过于悲观,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我放下所有的自我保护机制,要不停努力,要强大,才能不依靠任何人。

所以焦虑。

读书或者工作的时候,总觉得一定要让自己时间有价值,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看书、运动,哪怕是看一本毫无意义的悬疑小说,哪怕是看一部大家公认的好电影,哪怕是做一些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运动,起码心里面觉得没有浪费时间。

现在想想其实很可笑吧。

看一部高分电影和一部毫无营养的喜剧,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如果要追求价值,为什么不去看纪录片?为什么不去看专业课程?看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和一部架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又有多大的区别?看一本“年度必看书单”中的书和一本不起眼的书,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对于并非文学工作者的我们,多看一本书和少看一本书也只是时间是否充裕的区别。

说这些并不是在质疑任何形式的作品,而是在质疑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要有目标,有规划,但是否太过于“目标化”“程序化”的生活会让人忘记生活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流逝呢?我们终其一生真的有很多事情都做不到,哪怕努力了也是做不到的。而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会发现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快,因为生活中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源源不断的工作,不确定是否需要参加的社交活动,单身的需要花时间去找对象,有对象的需要花时间跟另一半相处,结婚了的需要花时间陪伴家人,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到了那个时候,哪有时间想今天有没有学习,有没有进步?能处理完眼前的事情就已是万幸了。

过去的一年因为状态不好,工作也很伤脑筋,很多之前坚持的习惯都无法再坚持下去了,恍然间发现自己好像习惯了这种“懒散”的生活,每天能做完手上的工作,能睡好觉就很满足了,看些无厘头的喜剧,跟朋友出去谈天说地,似乎一切都很好,可是有时候涌上心头的焦虑感又是那么明显,现在这个社会,当咸鱼都要有一定的资本。

或许是我对于“学习”,“进步”、“目标”的定义都错了。思前想后,给自己想了一个结论。

首先,如何定义目标,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其实,每天运动、每天读书这种事情根本不算目标,感兴趣的人自然会坚持这些习惯,目标是“体重减到多少斤”、“读完哪一本书”,目标是让人有执行力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目标是我要达成什么目的,完成之后我能得到什么。

其次,确定目标之后就是给自己确定期限,在多少时间内一定要完成这个目标,这个期限一定要是合理的,有可能实现的。

最最重要的,不要给自己定没有意义的目标,一件事情,要么有用,要么感兴趣,要么有意义,不然做了有什么用呢?没必要给自己添加负担。

焦虑依然存在,但我在慢慢与自己和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