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法半年:留学法国的真相是什么?
01. 有关说不出口的思念。
九月到三月,来法国半年了。
初来的新鲜感,日日喧嚣吵闹的心,慢慢像小石子丢进深谭逐渐静下来。
自从Jenny家搬出来以后,每晚都是要做梦的,有时候梦到好友,有时候是父母,有时候是前两天见过的人,大多数时候是醒来就忘记的人。只记得梦里一夜地逃无可逃,有时候会自然醒过来,有时是尖锐的门铃,或是地震山河般的闹钟。会马上从床上蹦起来,赶紧去回应这一切恼人的声音,骨子里discrète的民族特性不允许我在隔音效果差的老房子里打扰邻居。
我以为,我会把所有我认识的人都梦一遍。
但是醒来,那些破碎的脸都溶解到一杯热乎乎的巧克力牛奶里,阳光顺着百褶窗印在放古典乐的收音机上,我不敢问自己,这是思念吗。是吗?
我差点以为,我要和那个虎视眈眈的标题一样,要成为广大得了忧郁症的留学生中的一员。
在一个刚发完报纸,手脚被冻到僵硬的早晨,心想着带点过早的回去吃。脑子里刚蹦出热干面,豆皮,牛肉粉,包子,鱼糊粉,糯米包油条,还没纠结好到底吃什么。正好闻到街上面包的香味,早上十点,也只有几家面包店在开门营业,门口的小桌坐着悠闲喝咖啡的法国人。咖啡裹着viennoiserie的奇妙香味试图赶走脑子里莫名的冲动,手里拿着法棍的人脚步匆匆地跳进地铁站,我站在行人甚少无店铺开门的街道有点不知所措。这里,只有面包诶,只能快步回家,回去煮个热乎乎的番茄鸡蛋面吧!得多加点老干妈!
对食物的思念倒是没有到穷凶恶极的地步,但每次吃到饺子都觉得很幸福,过年有幸被宁嘉姐请去中餐馆吃饭,大概吃到了未来一年内都吃不到的真正中华美食。
说来心酸,我,一名大众点评的武汉探店选手在这里只能变成下厨房的海外用户。
我倒没有想过,最思念的是中文。最近主要阅读的一个方向是短篇小说,比如说非常想读《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但是非常不幸,这才发现还有一种痛苦是读而不得。如此想念中文,以至于每次看到古文,优美的句子便马上抄下来贴在墙上,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有时候忍不住念出来,尽情享受文字从声带输出的感觉。还好,有个中文图书漂流活,算是一解乡愁了。
倒是变得越来越sportif,到也可能是因为孤独,时间变得很漫长,不如去运动。如果能留在图卢兹,我会马上做两件事情。一是买张游泳年卡,二是交会费加入图卢兹跑步群,如果有可能还想买辆二手自行车或者办个自行车卡吧。运动带来的感觉,总是比想象中要更富余。
02.不可预测的将来
因为正在面临申请研究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归纳总结各种信息,以及改变自己的方向。
恰好有高中同学问我关于法国院校的事情,我笑着说我们两个,一个学历史的,一个学语言文学的,两个文艺青年竟然都被这个社会生生地逼着去学经济了。她和我观点倒是一致,选择出世和入世的基础仍然是你想要怎样的人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普通人而言确是真理。
法国,是一个令人迷惑的国家。一方面,全世界上最珍贵繁荣的文化艺术哲学戏剧电影在这里发源,另一方面,这个民族却同时在因为失业率高而摒弃这样的专业。得到了艺术的研究生文凭,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改学甜点,于是马上工作。研究哲学博士的古巴姐,总爱把中产阶级这个词挂在嘴边。拿着文学的学位去做钢琴师。全法国最推崇的是工程师院校和商学院。但不可否认的,那些从小就被带去逛博物馆,爱看书阅报,视频电影做得创意十足的也是他们。
但是越是调查研究,却越发现自己的无力:因为这样那样的限制,做不了最好的选择,或者说也许现在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但事实上真的能给予你回报吗?
也许你到头来发现这么努力的申请、学习,到最后可能并不如你当时想象的那样顺利。我找到的一位前辈如是说到。
但是,没有什么会很顺利的,即使是似乎明朗不值得人全力以赴的结果,也值得我们去奋斗。否则,人生着实太没有意义了。
所以,无论此时此刻选择了什么样的路,放手去做便是。
03.什么是真实
我说自己找房子苦,一次按照朋友建议去问“有没有女朋友啊?女朋友一周来几次啊?”,后被拒绝,还有一次反复强调自己特别符合你们要找的人的性格,极其安静绝不会打扰到其他人,完全接受你们的生活观点,后被拒绝。我就抱怨说,我一个中国人在这里找房子特别辛苦,每次都要被拒绝,后来被劝说:“不是这样,不是因为你特别,而是每个人都难,即使是法国人也都要面临拒绝和被挑选”。
我从刚开始的找房子苦,被坑没有学生公寓住找个正常房子还老被拒绝。
到找兼职苦,同样总被拒绝还不甘心,找到了还总被领导觉得我太timide, discrete,以及各种其他的问题。我无言以对,大概那个从来不要面子的自己在这里被融化了。
在路上被莫名其妙骚扰种族歧视(我不是特例),我又抱怨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靠近南部,各种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的影响。
又被反驳,法国哪座城市都一样。
非常害怕要是某天回国,我已经养成了走路上面带凶相一脸不爽随时警惕的习惯。
“你一个人回去小心点哦。”
“没事,我经常晚上自己一个人回去。”(其实晚上八点不算晚,但是在这里天黑就是晚。)
“那如果你看到有人靠近你,就赶紧跑。”
“好,的。”
以上种种会给我一种“中国人生活在法国太艰难,这个地方偶尔让我觉得腻,我想换个城市了”的片刻逃避。
是的,以上种种不便是真实。
带着另一种成长环境下固有的三观,不自觉地比较。会有骄傲,会有辩驳,也会有不停地探索真相的努力和反思。
会有不友好的人,会发现没有什么选择是高枕无忧的,高福利高保障的社会背后是高税收,医疗报销的真实状况是就医不方便和医生能力遭到怀疑,相对的高工资其实职业成长缓慢。
但与此同时“从心灵满溢出来的不懊悔的平和”也是存在的另一种真实。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重逢了我的期待:成长得更快一点。
倒不只是厨艺,更是你明显得感受到此时此刻此地有种让你想要高谈阔论、欢声大笑的喜悦和满足。
学业上,不再只有枯燥的法语课文,还有更多从未想过去接触的领域,对未知的探索所带来的笃定。
生活上,可以在地铁站和老师相逢大谈自己的未来人生计划,可以在假期去朋友家享受节日气氛,可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去睡朋友家的床垫,可以被照顾被体谅被教育。可以在各种场合和各种朋友相遇,被一个朋友带进另一个新的朋友圈。
工作上,发现挑战和机遇并相存在,因为浮于表面上的艰难,促进了自己更积极地去和别人坦言自己的困难,也因为有太多太多善良的人,反而在信息未交换的情况下逐步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总而言之,法国留学的真相是什么?
你一方面觉得这个地方比自己想象的要糟糕,生活比文字里刻画的要更孤独,但另一方面是这么糟糕,反而更要珍惜那些听着电影插曲走在街道,然后看着阳光和阴影交错的典型法国建筑,再想想,其实挺棒的啊。
来法半年,尽情享受此时此刻的青春与自由。
04.思考
学校人文楼里的小演唱会
因为自己独处的时间变长了以后,就很爱思考一些或近或远的人生主题。
带着另一种成长环境下带来的局限,会和外国人甚至是和国人在对待某一件事情上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法国的中文书店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的书,当代的莫言、刘慈欣,再是经典的如鲁迅老舍郭沫若等等,还有一些华裔作家,那么为什么是这些人?为什么Roger的书房里摆着厚厚的《三体》法文版?吸引法国人的中国文学具体是什么方向?
中法比较时,要谈论民主?还是谈稳定呢?科西嘉岛问题和台湾问题可不可以相提并论?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日本的“女性车厢”的保护措施反而是一种性别歧视?她是用什么观点在看这个问题?她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在思考?
城市清洁工都是年轻人,他们用气枪一样的东西扫(吹)垃圾,这样效率真的能提高?很多保安是黑人大哥。街上的某些流浪汉简直是率性地自由。
一方面是超市无退货原则一板一眼的规矩,另一方面是去图书馆借书超期无法借书时,显得苦恼焦虑可怜时管理员善意的灵活。
你为什么要学中文?
为什么我在问出“那些罢工的人难道不是在度假吗?”老师会很生气。
法国人认为的“中国人好找工作”,那么一份职业,更重要的是“有这份工作”,还是职业地位?
法国垃圾分类做到了哪一步?那些早市上的商贩是来自本市还是周边?
还有很多类似的困惑,当这两种真实同时存在,就会激发一些去自我探索的动力。
《乌合之众》是一本法国著作,Gustave Le Bon在百年前讲述一个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写到:“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它既缺乏统一性也没有未来,只有乌合之众那些一时的特性。它的文明现在已经失去了稳定性,只能随波逐流。民众就是至上的权利,野蛮风气盛行。文明也许仍然华丽,因而久远的历史赋予它的外表尚存……”
也偶然发现了一个文学平台,慕容雪村写到:“基础文明,指的是契约精神,权利意识,还有对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的理解,这些东西现在成为普世价值……如果你想幸福,仅有钱是不够的,你还要活在某种文明之中。”
这些思考始终不能妄下结论,我倒希望自己保持着这种困惑和好奇继续。
自从台湾行后我坚信自己是“奇遇体质”,到法国已经基本上验证了这点。感激半年来一次次机缘巧合的相遇,我始终会是心怀感恩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