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6岁时,仅凭33个字7句词,便名动天下,成就一代才女美名
16岁,一个仅仅看一眼,就会让人嘴角浮起微笑的数字。曾几何时,我们都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少年。每日里,怀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嬉笑着、打闹着、拼搏着、幻想着。一转眼,浮世沧桑,岁月无痕,曾经的少年消失在了记忆中,变成了满眼疲惫的中年人。
而今的我们,在生活重压之下,逐渐习惯了平凡。少年时的梦想,也在岁月的磨砺中渐行渐远。午夜梦回,你是否还记得你的16岁?那时的你,如果穿越到现在,会喜欢现在的你吗?如果能重新回到16岁,你又最想做什么呢?无论怎样,16岁,一个如花的年纪,就应该如花一样绚烂多彩。
公元1100年,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一个美丽的少女,正值16岁的青春妙龄,却凭借一首诗作轰动了整个京城。她就是16岁的李清照,仅凭33个字,7句词,就足以光芒万丈,名动千古。这首词就是她早期的成名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全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宋词中,相较于长调和中调,小令是最难写的。它篇幅短小,字数有限,一般在五六十字以内,因此特别考验创作者的才华。正所谓“浓缩的才是精华”,想要把一首小令写好,非常不容易。如此,要想写成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无疑更是难上加难。
可是,16岁的李清照却做到了。这首《如梦令》不仅写得好,而且还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那么,它好在哪里了?首先,这首小令只有短短33个字,7句话,却内容丰富,有人物、有场景、有对白、有画面、有内心活动,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词人的才华。
其次,词作处处都是妙笔,无一字可删减。开篇“昨夜雨疏风骤”起笔就很有张力。“昨夜”点明此时已是第二天了。而一“疏”一“骤”,用词准确生动,很有画面感。风速很急,春雨细细,自然显得稀疏;此外,词人既然知道下了一夜的雨,想必定是一夜未眠。
一个彻夜未眠的青春少女,究竟怀着怎样的心绪?词作写到这里,不禁令人遐想。紧接着,一句“浓睡不消残酒”让人忍俊不禁。历史上李清照爱酒,在她的很多词作中都提到了饮酒。于是,有些人便冠之以“酒鬼”的称号,认为一个16岁的女孩子喝的酩酊大醉,真是不雅。
其实,这真是对才女大大的污蔑。因为宋人常喝的酒,并非现代人眼中的白酒、葡萄酒、啤酒,不过是度数很低的,类似于饮料的“米酒”、“黄酒”。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孩子,敏感多情、满怀心事,面对这满园春色,喝点酒又有什么好指摘的呢?
试想,时值芳春,满园繁花,任谁不会情意萌动呢?可此时,偏偏风雨交加,令人心绪如潮,难以入睡。自古诗人多情,此时的李清照又正值青春妙龄,不由得兴起伤春之意。于是,她借酒消愁,一不小心,酒喝多了,便沉沉睡去。然而,风雨刮了一夜,这位多愁善感的少女,一直在担心院中的繁花。
一醒觉来,天已大亮。“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问一答间,一个伤春叹春的多情闺阁女儿形象便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气短促,言辞迫切,将词人又急又气又无奈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真是让人有如在眼前之感。
这几句对白,真是神来之笔,即写出了词所不能道的内容,又写出了词人此时复杂难言的神色与口吻。而隐藏在这几句对白之下的,又是词人难以名状的淡淡惆怅,说不清,道不明,十分符合16岁青春少女的心理特点,绝妙工巧,不露痕迹,令人惊叹。
最后,词尾的“肥”“瘦”二字最令人称道。它们本是十分鄙俗的常用字,在李清照以前,根本很难在古典诗词看到踪迹。可是,在李清照笔下,这两字脱胎换骨,瞬间气质提升,变得极为雅致,成为词史上难以磨灭的经典。可以说,单凭“绿肥红瘦”4个字,李清照“千古才女”的身份就妥妥的了。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