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的梦想是明星”,你的回答很重要
文 | 窈小窈
看《巴特恩的裁缝梦》,想起春节家里小孩的一道寒假作业:你的梦想是什么?外甥女的答案是明星。
成为大明星,是很多人童年时的梦想。尽管我们也曾为梦想挣扎,和父母争执,体会过被人当头一棒,泼浇冷水的滋味。可当我们做了父母,孩子说出那很难触碰的梦想时,我们还是选择了制止和熄灭。
“哟,你的梦想是明星啊?”
“哦呵呵,你做破坏大王倒是可以。”
我们的回应虽隐晦,可话风里吹出来的,尽是“痴人说梦”“醒醒吧”嘲笑的气息。在历经几十年风霜后,孩子这一梦想于我们而言,是不太理智的幻想。
作为过来人,我们想用理智摇醒孩子,告诉他们:这个梦想不现实,据我所知,另一个梦想才是你合适的选择。
可是,我们所谓的合适,就一定正确,并且光明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禀赋,他们或许有很多梦想,有的高高在上,有的低调质朴。
无论孩子的梦想伟大还是质朴,梦想是孩子未来的翅膀。
如果我们因为孩子的梦想“不现实”、“过于质朴”,就嘲笑或贬低孩子,这无疑是关上了孩子的梦想之门。
01
在农村老家,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小男孩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一年只在春节和父母相聚。
男孩的童年里,大部分生活,是跟着爷爷奶奶务农,种菜、收果园、养牲畜。小学就学会了做饭料理家务,初中可以帮着爷爷搬运农物。
高中,男孩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被一款网游迷惑,并立志将来要成为一个游戏策划师。
网游这样的东西,在仅有小学文化父母的眼中,如同是毒药。
他们排斥游戏,认为游戏工作不靠谱,并对男孩说:“游戏策划这样的专业,需要口才好,录取分数也很高,考这个专业等于在自寻死路。”
自幼在农村和爷爷奶奶长大的他,对游戏认知有限,他只是很崇拜游戏的幕后策划者,觉得他们很牛。他并不知道如何成为策划师。于是,他听信了父母的话,放弃报考游戏专业,择填了教师。
说这个故事,并非对农村文化浅薄的父母有看法,而是想对所有父母说:不要以自己的鼠目寸光,评判孩子的梦想。
游戏和教师,虽各有千秋,倒也不至于像男孩父母说的那样,需要靠口才考入。空口瞎话来说服孩子,扭转孩子的志向,对孩子不失为一种欺骗。
孩子那么相信父母,可父母又做了什么?仅以自己的浅薄认识,对孩子的志向横加阻扰,试图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剧本演绎。
是的,孩子最终按照我们的剧本演绎,可与此同时,我们也斩断了他成为更好自己的羽翼。
02
在台湾作家黄淑文《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一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黄淑文大学那年,参加一个心灵成长体验课,辅导老师让他们画出自己生命最渴望的东西。有位医生同学画了一把吉他,画完后,他失声痛哭。
为什么哭的如此伤心呢?因为他的父母强迫他成为了一名医生,而不是成为自己渴望的吉他手。
一直以来,周围的人都认为他过的很滋润,名医,有钱有地位。实际上他内心并不快乐。
如果有时光机倒回,再让他选择一次,我想他应该会听从内心的选择,做个吉他手吧。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与名医相似经历的人。稍微检索下身边人,不凡就有:爸爸是画家,儿子也是画家;妈妈是医生,女儿也是医生,父母是艺术家,子女也是艺术家,这样相同人生的家庭。
为什么会如此相同呢?并非基因强大,也不排除这些家庭里,子女真的热爱与父母相同的职业。
但绝对有父母苦心铺路,用心引导的成分。
很多年前,我还从事旅游业时,我的老板,就是这样将女儿成功入行旅游业,做了接班人。
我记得她女儿说喜欢小孩,想做幼儿教师,可我的老板她的妈妈,却一直不看好幼师这个职业,觉得门槛低,前途渺茫。相比她风生水起的旅游业,她当然更看好自己在做的事。
结局没有惊喜,她女儿最终选择了旅游业。
梦想是什么?梦想在他们身上,不过是父母眼中的幼稚。在父母眼里,梦想,就是做他们觉得正确、靠谱的事。
可他们忘了,孩子没了梦想,等于失了方向。一个没有方向的人,人生百无聊赖。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决定一个孩子未来取得卓越成就的首要因素,不是“天才”,而是“奋斗的目标”,即梦想。
梦想在孩子心里,如同一束光,照耀他们不断前行。
03
微电影《田埂上的梦》,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男孩模仿迈克尔杰克逊,走出大山的励志故事。
小男孩卓君,生在广西百色一个村庄,在那,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跟着一群鸡鸭牛羊,在田埂上奔跑。
有一天,他路过一户人家,黑白电视机里正在播放迈克杰克逊的太空舞。从此他便迷上了舞蹈,废寝忘食的练习杰克逊的舞步。
他在稻田里练习、田埂上揣摩,家里贴满了迈克尔杰克逊的画报,他想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做个优秀的舞者。
可这个梦想,在村里就像个笑话。渐渐地,连卓君这个人也成了左邻右舍的笑话。他们说他是个跳舞的猴子,嘲笑他:“你还想跳舞,回家种田去吧。”
面对村里人的讽刺和嘲笑,卓君陷入了低落,他不知道如何继续。看着房间满墙的迈克尔杰克逊,卓君五味陈杂。
这时房门被推开,卓君的父亲递了给他一顶黑色的朋克帽子。
因为这顶帽子,卓君坚持了下去,并实现了舞者的梦想。
这部微电影很简短,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不是孩子的梦想天真,有时候,孩子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只差我们一个鼓励。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很多五彩斑斓的梦,美好而有活力,充满期待。孩子的梦想是遥远,但不见得没有希望;你丰富的阅历是血的教训,但未必能给孩子正确指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机和命运,不要用你的阅历,斩断属于孩子的未来的可能。
你不是他,他也不是你,你们是两个不同人生轨道的人。
所以,别再做孩子的碎梦者。
【转自公众号:乐问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