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天空之城

敦煌之殇,文化之殇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277人  剑字如舞

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它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他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雨洗去了最后一点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于是,有了这本《文化苦旅》。

敦煌之殇,文化之殇

大地无言,却能带给我们太多。作者游历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年轻人需要了解的历史,需要铭记的那些对中华文化有影响的人和事。《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其中,《道士塔》一文,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莫高窟大门外,一溜空地上,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有一座修建年代较近,保存的较为完整,它的主人,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敦煌莫高窟的罪人——王圆禄。

敦煌之殇,文化之殇

20世纪初年,这个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道士,当着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他拎着一桶石灰,在洞窟里进行粉刷,一遍又一遍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王道士找来几个帮手,抡起铁锤,“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满意的王道士开始在洞窟里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一个世纪前,有人用石灰蘸着愚昧,粉刷隋朝毕加索的容颜;一个世纪前,有人用铁锤抡响无知,敲碎唐代罗丹的胴体。悲哀啊,敦煌,莫高的洞窟里已积满五千年文明的酸涩。”

1900年5月26日清晨,偶然的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从此,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就此形成,血流不止。贫穷、卑微的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在洞窟中取一点文物出来,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我们大清朝的官老爷们,文雅地摸着胡须,盘算着把这些东西送给谁可以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而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袅袅。

这是一种怎样的对比!中国人怎么能如此冷漠地对待自己祖先的丰厚馈赠?我们没有资金用作运费吗?有官员的生活排场如此奢华!我们没有学问不了解这些东西的价值吗?有官员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的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他们只是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没有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冷漠的博物馆馆长,就这样,一箱子又一箱子的经卷画卷,一大车又一大车的织卷唐塑,从王道士手中流出,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而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我好恨!余秋雨如是说。

他的心头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队/决胜负于城下

这是一篇战斗宣言,是每一个有良知、有文化的中国人,对过去几个世纪的沉痛哀悼,是痛定思痛的呐喊!也是今日中国崛起的希望,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

站在王道士的圆寂塔前,巨大的愤怒洪流却无处倾泻。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的王道士,无法肩起这笔文化重债。那敦煌之殇,又是谁之罪?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那些茶香袅袅中漠视文物的满清官员?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道士塔》一文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曾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即使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高中生,也知道这不是王道士能主宰的,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朝廷的统治下,没有王道士,也会有张道士,李道士。鲁迅说:“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余秋雨感叹,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既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这是历史的阴暗面,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但是,历史的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着……

美英联军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久,各地哄抢成风。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11大博物馆之一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在内的28个博物馆,也被不法分子糟蹋、劫掠,丢失的艺术品达17万件之多。收藏有人类早期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证明和《古兰经》最古老的版本之一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被扫荡。

建于公元5世纪,世界上最高的立式大佛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誉为阿富汗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2001年3月8日,塔利班政权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将其炸毁……

“只有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在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的大门上,高悬着这样一条横幅。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作为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文化方面,我们是否可以略尽薄力?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职业。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人文素养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阅读!教师只有源源不断地从阅读中吸取新知识,获得新感悟,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新以新知识、新启示。教师阅读,既是增长见识、提升品位,更是为了哺育和塑造下一代。教师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人类文明的薪火才能够代代相传。哪怕在最黑暗的年代,因为有了教师,微弱的星火,也能在夜幕下透着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