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班记】让想象带着爱意

2022-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人中每文

今天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一篇充满奇妙想象同时又饱含温情的课文。而本单元写作训练点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对比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此文缺少了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想象,但却多了一份让人会心一笑的童真童趣,我想这应该是编者的故意安排。想象也需要从多方面与多角度来展开思维。《宇宙的另一边》让学生领会到了什么是“逆向思维”,那么,《我变成了一棵树》呢?是想向孩子们传递什么信息呢?

发挥想象写故事不是胡编乱造,不是极尽夸张,更不是没有由来的信口开河。既然是故事,就要有故事的逻辑,就要有其表达的合理性。如此,我们的孩子在展开想象进行创作的时候才能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课文是范文,自然承担着传递这些信息的功能。

课堂上,我们首先是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对文本进行了整体感知,然后进入提问环节。从“文中的我指的是谁”开始,学生进入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思考问题的状态。

最开始,他们本能地第一反应说文中的“我”指的是作者,后来,停顿了一下之后,他们明白过来是书中的“英英”。作者显然是成人,而从一个孩子“英英”的角度来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想象。

然后是聚焦文本段落。“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英英想变成一棵树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他们本来是要举手用自己的话来说的,我要求他们必须从文中去找答案。很快,他们就适应了以“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第…自然段,我找到的是……”这样的方式来做答。

之所以强调他们一定要从书中找答案就是为了让他们回到文本,关注细节以及体会作者表达。不然,像这种情节简单语言活泼的文章,他们很容易当成故事书来看,看看就过了,根本不会花心思去关注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之类。再往后,我就不带着他们一起逐段解读了,而是让他们接下往下自由阅读其他段落,然后与大家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在他们分享的过程中,我重点和他们讨论了文中“她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我有点高兴,又有些失望。”这句中“我”的心情以及产生这些心情的原因,以及课文最后的“噢,还是妈妈最了解我。”中“了解”的具体所指。他们从而体会出,“我”对妈妈的依恋,而妈妈的爱是多么的智慧与温暖。

我们于是把全文归纳成:一个贪玩的不愿在玩耍时被妈妈叫去吃饭的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但却被妈妈手中的食物所吸引,最后主动回归妈妈怀抱的故事。这个“我”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孩子吗?妈妈在身边时,那是多么讨厌妈妈的唠叨与管束呀,而当自己离开了妈妈之后,又是多么的不舍。

最后是综合提炼全文:原来,我们的想象是有依据的,即当我们对现实有所不满时,我们就会渴望逃离,逃离到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

到这里,这篇课文我们就算完全学完了。但,我仍然忍不住地又与他们聊了些额外的东西。这是一篇想象文,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浓浓的爱意,深沉的、智慧的母爱。紧接着,我与他们谈到了绘本《逃家小兔》,他们欣然回应,深有同感。我又提到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他们甚至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是的,这就是共鸣。一篇文与一本书的共鸣,一种情感与一种情感的共鸣。

让我们的想象也充满爱意,充满真情。随后的仿写环节,“如果我也会变,我要变成……”他们都很认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