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程青《绿灯笼》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1638人  邱宏健

四月份的《当代》上登了一个叫《绿灯笼》的中篇小说,居然意外地抓人。故事本身非常简单,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闯北京,为了找工作一步步被人包养,最后男人给她找了个工作从此消失。比较常见的故事,不过作者文笔很细腻,叙述者是“我”,故而写了很多“我”的心理活动,读起来,真是五味杂陈。

比如这一段,是发生在“我”和冯哲头几次的见面,冯哲是“我”的师母给介绍帮忙的,可让“我”一直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冯哲每次都不谈工作,而“我”已经慢慢走到绝境,银行卡里的钱越来越少了:

放下菜谱他两眼炯炯地望着我说:“你好吗?这一阵。”

他这种亲昵的口气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见面定性成了约会,当然,来之前我心里隐隐约约就有这种感觉,只是没有这么明确。以前我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认识了某个人,人家请我吃饭,我兴兴头头跑去,结果是好多人一起吃饭,觥筹交错,闹闹哄哄,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根本就无所谓,说好听点我是去锦上添花的,说直白点我就是去混吃混喝的。我知道自己无足轻重,别人请我吃饭就算是看得起我了。我没想到他会单请我一个人,而且一上来就是这样的排场,真的让我受宠若惊,我心里的喜悦就像泉水一样一股一股地冒出来。我清楚地意识到现在一切都变了,好像跳过了一条线,进入了另一片天地。我想好在合适的时机开口向他问问工作的事,我也暗暗积攒勇气准备托他关照我。我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和随遇而安,并不急着开口。我不想让他觉得我太急功近利,虽然我找他本来就是目的清楚。现在这个目的似乎需要暂时隐藏一下,要不然我的嘴脸就太难看了。我最讨厌那种势利的人,我不想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尤其是在一个对自己还有好感的男人面前。我的自尊心在这个时刻陡然爆棚,我就像一只机敏的动物一样蛰伏不动,却准备好了随时扑食。

这一段话很有意思,能读出来“我”其实比较自卑,而当“我”一下被很重视的时候,那种激动,“就像泉水一样一股一股地冒出来”。因为叙事者是第一人称,所以小说里没有直接写冯哲,但是我们可以去想这样一个“精英”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把“尊重”施舍给一个处于困境的小姑娘,不断展示自己的多金,自己的地位,不解决对方的实际问题,就像一只猫残忍地玩弄一只老鼠一样。

还有就是“我”现在其实是用一种讨好人的姿态在“乞求”一份工作,本质上正是势利,而作者又说“我最讨厌那种势利的人”,她好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陷入了冯哲的圈套,“我的自尊心在这个时刻陡然爆棚,我就像一只机敏的动物一样蛰伏不动,却准备好了随时扑食。”“我”的这个扑食,不过就是要征服冯哲,而征服冯哲,其实就是被冯哲征服,被冯哲扑食。她已经本能地认识到了,只是内心什么东西在欺骗她,这里的自尊成为了一个自我提高价码的工具。如果她真的有自尊,是不会被这样轻易、暧昧地摆布的。

经过一番心理活动,“我”只是非常平静地回答了一句话,非常妙:

我朝他笑一笑,礼貌地说:“挺好的。”

我在这些地方是很被打动的,后来我也在想自己为什么会如此自然地被“我”牵动。按道理小说主人公“我”身上并没有非常特别值得赞叹的地方,没什么才能,茫茫大众里的一个,一点都不特别,也没什么独立意识,在社会上碰了壁,只是简单口号式地埋怨一下,并不设法突围,这个不行,那就打电话试试那个,结果还是不行。完全接受所谓的“社会法则”,像对待宇宙真理那样,思想上一点反抗意识都没有。人家走后门,那是人家厉害。同屋住个玫瑰小姐,于是就被玫瑰小姐同化,接受她的人生哲学。后来和冯哲在一起,就慢慢自我定位成一个小三,忍辱求全,不高兴的不说,危险时期不打电话。内心也挣扎,可是内心和行动似乎完全是两张皮,斗争再激烈,对方只要轻轻勾一勾手自己就百分之百妥协了。那么我就想,可能正是她的软弱使我动容,不去伤害别人,很容易认同别人,有时候这种软弱,让人分不清楚究竟只是软弱还是善良。当然如果能称为“善良”的话,这也是很肤浅的一种善良,是一种只对眼前人、眼前事的眼前善良,如此善良的“她们”群体永远不能解释的是,为什么不去对那个男人背后的妻子善良一下。

读完小说之后,我一直在猜测作者本人的意图,或者作者对所写主人公的评价。小说从整体故事上,尤其是那个不算坏的……其实简直就是好的……结局上,似乎告诉我们作者并没有否定,而且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不断旁敲侧击我们,告诉我们,“我”全身心地爱上了冯哲。这也许是作者的一种设计,也许是一种生活观察,但于我看来,就是一种社会现实:施暴者征服受害者,受害者爱上施暴者,认同秩序,服从秩序。

这一点其实鲁迅早都看透了,先生只用一个词就概括了:奴才。

这才是现实,文章里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其实在这里,我们是心疼自己。如同《狂人日记》里的疯子蓦然发现自己也吃人一样,我们发现文中的“我”是可以不加双引号的,我们都是被压迫者,我们也在顺从,我们不愿意伤害别人,面对着如同无物之阵的社会,一片黑暗的空旷,没人伤害我们,又处处在伤害我们,我们也去伤害别人。千千万万的兄弟姐妹像挤在吸满了水的海绵里,憋屈着,无奈着。看着“我”一步步被诱骗,我们是不忍的,看着“我”一点点爱上冯哲,我们也许是悲痛、无奈、能够体认的。电影被称为“梦工厂”,又被戏称为“让你再多活一个礼拜”,很多通俗小说也是一样的,很多无法调节的矛盾用一个很虚的东西去掩盖,最常见的就是爱情,让你感到温暖,慰藉你,让你以为双方和解,看不到软弱的一方更加卑微下去。

知道自己的受害者身份是痛苦的,有些人愤青了,其实也无用,只是宣泄一下,更多的人还是不知道,不愿意知道。即便知道了,似乎也无有实际的改变。但我想,总好过糊里糊涂死去。看清了世界的底色,活着和别人或许没啥不一样,但其实是在生活中突围,去寻找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孔老师说,这正是真实的人生,骂完了,喷够了,还得去战斗、去拼搏,不能让那些王八旦过舒坦了。烦恼痛苦,也是通往快乐的必由之路。

鲁迅说得更悲壮一些:在绝望中,给黑暗捣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