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繁荣与凋敝
1
带着孩子与老公回到他的老家过年,这是一个鄂北的乡村。自婆婆过世后,我已五年未来了。俗话说,“娘在,家在”。的确如此。少了婆婆的家,我已不愿再来。一是啥都要自己动手,二是和公公无多少话可说,总觉得少了情感上的联络。
只是家里新盖了房子,加上孩子已6岁,老公无论如何都想回老家过年。
虽然定居在魔都十多年,但从未将那里当作自己的家,缺少一点归属感,那里的年味太淡。带孩子体验一下农村的年当然也未尝不可。
2
车进入小镇集市,到底是过年,一片热闹的景象。路两边的商贩将摊位已摆到了路边,堆满了各种商品,最多的就是各种年货,糖果、干货、对联......还有一些农民将自家的菜堆在地上,大多是白菜、萝卜、大葱之类的。
熙熙攘攘的赶集的人群,加上南来北往的车流,整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
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只有两个交警在指挥交通,几分钟的路程硬是开了半小时。
我睁大眼睛看着车窗外,想看看这里与我五年前看到的有什么变化,可惜这片景象与我五年前看到的并无二致。
道路依然破败,加上前面下过雪,肮脏的雪堆不时出现,化雪后的路边满是泥泞。马路上到是干的,只是车开过,扬起一阵灰。没有看见人带口罩,任灰扑面。
拿出手机看空气质量,雾霾指数居然是300多,严重污染。换作在上海,估计路上的行人会少很多吧,出现在路上的也肯定是“蒙面侠”。
3
车开进老公自小生活的村庄,村里的土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车跑起来顺畅多了。还记得多年前,这条土路下过雨后几乎无法下脚。路两边是村民们的粪坑,走在路上,眼睛只敢直直的盯着前方,不敢乱看。
路修好了,粪坑也顺带加了盖,看起来干净多了。
村里几乎家家都是两层小楼,只是都被包在高高的围墙中,看不见里面的人。村头一家的院落与众不同,院墙不是砖墙,而是装了铁栅栏,小院里的风光一览无遗。种着花花草草,让人赏心悦目。
公公家的房子如果不是因为婆婆生病去世早就盖了,一直犹豫着是买还是重建。公公最终是舍不得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下定决心推倒了老房子。
房子隔壁是老公叔叔家,叔叔只有两个女儿,今年他去了大女儿家过年。院门上落着一把大锁,两层楼孤零零地杵在那,无比的落寞。
两家共用一条通道,因为叔叔家建了院子,公公家就无法建院墙了,否则车子开不进来。估计敞开式的院落也只此一家了。
4
吃过午饭,我们便开始打扫卫生。公公平日与我们住在上海,比我们不过先回一个多月。
家里虽然住得不多,但公公不擅长打理家务,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整理起来不知道从何下手。
从房子里搜出一大堆废物,却发现无处可扔,因为没有公用垃圾桶。只能把垃圾堆在门口的墙脚里。开始担心接下来的几天,垃圾该往何处堆。
去过苏北的农村,村里几户人家就有一个公用的垃圾点,每天有人定时来收,整个村子干干净净的。
两相对比,差距不是一点点啊。
5
据说平日里村子里都是一些老人留守,此时年轻人明显多了,穿着时髦的新衣服,与熟人笑盈盈地打着招呼。老人们脸上则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盼了一年的亲人回来了,能不高兴么?
不少人家的门口还停着挂着外地牌照的汽车。村里年轻人大多在浙江务工,所以好多车是浙江的牌照。
看着这些房子,车子,不得不承认乡村在变化,变得富裕。只是总感觉还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