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六)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这年秋天,哔哩啪啦鞭炮声炸的贼响,玲子身穿大红缎子嫁衣,上面绣着富贵牡丹,寓意一辈子富贵吉祥。魏有福给玲子打造了两个上好的斗柜,大红的漆还镶着金边,铜锁片锃亮。一路上,铜锁片当当作响,声音特别清脆。27岁的玲子出嫁了,嫁到了河对岸——王庄。”魏有福对这个大女婿就一句“闺女,这人老实可靠,以后不会欺负你。”离家近,对父母亲和妹妹们有个照应,玲子心想:“这就是我的命。”为了这个家,她得选择。
魏有福看人的眼光,真就像一辈子掂量过称的大箩筐一样,差不了分毫。但是,人的命运并不能凭着经验活得分毫不差,前面的路在玲子看来一切都是黑的。
八十年代,在西北的乡村,太姥姥们一双双裹着的小脚,让人们深刻理解着中国妇女解放的意义所在。但是,家长制的作风在那个年代,却无法随着解放的脚,摒弃的裹脚布一样,立竿见影地被抛弃。
堂屋炕头上那张黑漆的小方桌,是男人们吃饭的正座,是女人们不能靠近的雷池,女人们只能在厨房。玲子家女娃多,父亲魏有福年轻的时候也曾走南闯北,见过外面的大世面。即便生子观念很强,但是对于母亲春梅和女儿们却没有半分的区别对待。玲子从未想过自己在家里的得到的种种自由,是如此稀罕、如此珍贵的东西。
眼前这个家庭,玲子时时感到窒息得透不过气来。有什么只能装在心里,嫁出去的女儿真就如泼出去的水,不再被谁当做宝贝了。
心直口快的玲子,在妯娌之间,难免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情发生分歧。时间长了,她发现很难得到婆婆的支持。婆婆总是那句话:“老二从小身体好,在外面吃的是公家饭。老大身体差,在家劳动。你是个明事理的人。你嫂子那里,多让着点,她没读过书,没啥文化。”婆婆心里的天平明摆地是偏向那一边的。
丈夫木青在外当兵,或许是聚少离多,对于玲子时时上心,一发津贴,就给婆婆寄过来,还写信特意嘱咐玲子,买些吃穿。但是,丈夫木青不知道的是,到了玲子手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出嫁那天,父亲魏有福悄悄把一个方格手绢小包裹塞到了玲子手里,他知道玲子嫁过去的人家不富不贵,只是一个普通人家,魏有福怕玲子吃苦。
玲子从家里陪嫁的几件比基尼的裤子、的确良衣服,在婆婆一次一次的说服中,拿去换了口粮。其实,玲子也可以拒绝,但是她心里有一股倔强,就像起初父亲让他回家劳动一样,她既不愿意说软话,也不想求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