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无他,只有讲授传统美的诗词
点击上方“笑薇读书”关注并星标,和笑薇一起读书成长,知识创富!
2024 年 11 月 24 日下午,那位在古典文学领域熠熠生辉的专家——叶嘉莹,悄然离去,享年 100 岁。
她漫长的一生,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诗词。
家国的变动,如那风云变幻的背景,在她的生命中留下深深印记;无数次的别离,恰似诗词中的悲欢离合,她一一经历。
身边的亲人,如同诗句中的意象,一个个悄然离去;身处的地域,仿若诗词的篇章,不断更替。
然而,有一件事,却如那永恒的韵律,伴她走过一生,那便是诗词。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浸润在诗词的世界中。
此后的岁月,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推广中。
诗人痖弦赞她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的学生席慕容先生则称她为当今诗坛的“诗魂”。
有人赞叹道:“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的确,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讲解,都仿佛是在吟诵一首首动人的诗词,将古典之美传递给每一个聆听者。
叶嘉莹的一生,就像诗词那样,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浇灌着古典诗词这朵绚丽的花朵,让其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美丽。
她的故事,如同诗词中的每个金句,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
01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女士,于1924年7月2日在北平出生,是满族人。
原本的姓氏是叶赫那拉,后来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在清王朝覆灭后,才改成汉姓“叶”。
那一年的夏天,六月又称荷月,她便有了小荷这个小名。可她出生的时代,恰逢军阀混战,局势动荡。
卢沟桥事变时,年仅 13 岁的叶嘉莹正上初中,父亲随国民政府在后方,她和母亲却只能留在沦陷区。
生活的艰难,在她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到了 1941 年,叶嘉莹考上了辅仁大学女校,那位置就在如今的恭王府。
本是考上大学的喜事,却在这一年,母亲不幸离世,她的世界仿佛塌了一角。
然而,她凭借着坚韧的性格,在生离死别、悲苦患难中一路坚持下来。
1944 年,20 岁的叶嘉莹写下了《冬日杂诗》,开篇两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描绘出北京冬天狂风撼城的凛冽景象,坐在屋里都能感受到那刺骨的风声。
而后的两句“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则让人感受到房间里那团炉火和桌上的灯,即便风声再大,微弱的烛火也未曾熄灭,这份心境令人动容。
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叶嘉莹遇到了对她学术生涯影响深远的人——著名诗人、学者顾随。
她被视为顾随的学术传人,顾随在给她的信中说:“如果有一天,你听我的课最多,心得和进步最大。但假如我有什么可以传授的,你不要做孔门弟子里唯唯诺诺的曾参,要做禅宗六祖慧能门下的马祖,超过我,用西方学术贯通中国诗歌研究。”这句话激励着叶嘉莹不断前行。
1945 年,叶嘉莹大学毕业。
1948 年,出于善良,她做出了一个并非真心喜欢的决定——结婚。
她的丈夫是中学英文老师的堂弟赵钟荪,据说赵钟荪从英文老师那看到她的照片后一见钟情,开始四处打听,软磨硬泡,最终两人于 1948 年 3 月在南京结为连理。
同一年冬天,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
1949 年,她生下大女儿,可这一年冬天,丈夫因政治原因被台湾当局带走,她和襁褓中的女儿也一度被关押。
那段日子,她回忆道:“我先生被关,我带着吃奶的孩子也被关,连个瓦片的遮蔽都没有。”
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后来丈夫出狱后,对家里全然不闻不问,叶嘉莹只得找了一份在中学教书的工作。她仿佛天生就是吃教书饭的,但凡她讲过课的学校,都希望她能一直留下。
叶嘉莹的一生,就如她自己所说:“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诗词的世界中不断探索,用她的才华和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02
莫道先后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
起初,叶嘉莹在台湾的几所大学里默默任教,那是她人生旅程的一个起点。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她毅然踏上了前往美国讲学的征程,之后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终身教授,这一路的辗转,见证了她对诗词传播的执着。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1974 年,她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中国,本以为可以安定下来,却在 1976 年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因车祸离世。
历经年少的乱世丧母之痛,中年的颠沛流离之苦,52 岁的她又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
但磨难并未将她打倒,1978 年,她正式申请回国教书,且不要任何费用,自己承担全部花销。
这一教,就是 40 多年啊!其间,她卖掉了北京、天津的房产,加上自己的存款共 3500 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
与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相比,她更看重在古典诗词教学方面所付出的辛劳。
因为在她内心深处,有着对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和迫切感:“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损毁、丢失。”
2014 年暮春,南开大学举办“庆祝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上,叶嘉莹先生深情致辞:
“七十年来,教学乃我毕生之事业,愿为之倾尽一生。若有来生,仍做教师,教那古典诗词。我曾在南开作一小词,‘莲实有心应不死’。荷花凋落,莲蓬犹存,莲子之中藏莲心,有莲心在,便不会死。曾听闻杂志报道,古墓中挖出汉朝莲子,培养后竟能生根、长叶、开花。故而我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匆匆,我已九十高龄。在这来去之间,要将美好精神文化传承下去,不可断绝。我愿终生为此工作,即便九十岁,只要能站在讲台上,便愿继续。”
叶嘉莹先生用一生诠释诗词魅力,拯救无数心灵。
她的离去,虽为文化领域重大损失,但精神将激励后人。因为她如那莲心般的意志,早已历经岁月洗礼,却始终坚守着文化传承的初心。
03
叶嘉莹,这位令人敬仰的学者,一生与诗词相伴,成就非凡。
近些年来,在她离世前,从加拿大带回几十箱材料,那是她各地讲课的录音录像,近两千小时之多。
即便已不能站在台上讲课,她仍亲自指导学生整理这些材料,每天晚上两点半睡,早上六点半起,多年如一日。
1945 年,她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便开启了绵延一生的古典诗词教学之路,七十年来从未停歇。
从北平到南京,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她行遍大江南北。
1970 年中加建交后,她回到大陆继续讲授古典诗词,京津、川陕、江浙、湘鄂、八桂、新疆、关东、岭南,都留下她的余音。
如今,她每周仍在家给研究生上课,正式招收的虽只有三人,但旁听生众多,热爱诗词的学生们齐聚一堂。
她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是博士生十几万字的学术论文,还是小朋友二三十字的诗词习作,都认真批改。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叶嘉莹用二十年成长历程和七十年教学岁月,将生命融入诗教,在下面既照亮年轻人的文学殿堂,在上面又发扬了古人的创作精神。
她这一生,可谓是与诗词互相勉励的生涯,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快意恩仇。
因为她,诗词走进更多人心,焕发光彩。她举起承载诗词的灯,吸引众人走入其中并传承。
在她身上,诗词仿佛具象化:
纯粹、刚毅、果敢、坚定,不怕输、不畏困难,集于一身。
她就是最好的榜样,用诗词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道路。
如今,先生已逝,沉痛哀悼!愿一路走好!
作者:弘瀚
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自由生活,曾在企业打过工,也在体制内试过水,当过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执着追梦。著有《左手阅读,右手写作》。
—END—
作者|笑薇
排版|梓兮
图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发公众号|笑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