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RIA学习力」《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No.2,卷毛小蓝

2019-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卷毛小蓝

拆页二

来自《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P82

**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见图2-1)

假设我与同事、配偶或儿女关系冷淡,原因是我只顾倾诉,不愿聆听,那么除非我找到人际交往的正确原则,否则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必须聆听。

即使知道需要聆听,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聆听,不懂得深入聆听他人的技巧。

但是仅仅知道需要聆听和如何聆听也是不够的,我还要愿意聆听,才可能形成习惯。习惯的培养需要三方面的努力。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定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

以下是RIA拆书内容:

「A1,激活经验」(必选)

请列出你的两个习惯,一个你引以为自豪的好习惯,一个你总想改变的坏习惯,这两个习惯尽量不是瘦身、跑步、读书之类的,而是工作中的、夫妻间的、亲子间的,请说明这两个习惯中的知识、技巧、意愿分别是什么?

——引以为自豪的好习惯:每天坚持写三件好事,发到积极心理学学习小组的群里,一方面是对生活的记录,另一方面也是对积极心理学的践行。需要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是明白好事并不需要是很宏大、显性的好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点滴,我们习惯叫做“小确幸”的部分,因此不用给自己压力。技巧就是每天尽可能按时发到群里。意愿是因为自己很希望提升积极情绪,同时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记录生活的方式,等年底看也是生活总结的好素材。

——总想改变的坏习惯:其实不是总想改变的,而是意识到问题一直很难下决心去改变的,因为它包裹着一层“完美主义”的外衣,看上去似乎还有点道理,很正义,但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痛苦。这个坏习惯就是事事都想100分,如果达不到,就先把一些容易的事情搞到100分,最好一下子变成100分。里面知识的部分是假定事情可以一步到位,精力可以无限,所有的事情一样重要,而实际情况是事情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多次迭代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同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技巧的部分在于努力,没有什么方法,就是拼了老命。意愿的部分是我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担当值得信任。

——我觉得这个模型里的意愿很受为什么做影响,具体来说就是被自己接受的“为什么做”使得自己想要做,模型不是特别干净。

「A2,规划运用」(必选)

对于你写出来的坏习惯,想一想,用七个习惯的维度,分析一下原因;然后问自己:可以做哪三件事打破现在的局面?为此列出你的行动计划。

——积极主动:看行为是积极主动的,但这个积极主动是缺少方向感和评判标准的,凡是被要求就积极主动,而且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因为手上的事情还没做好,反而被视而不见了。

以终为始:但看一件事情可能还挺目标导向的,要实现具体的结果,但是整体而言就是缺少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判断。这个问题也会导致积极主动的行为无效。

要事第一:非常扎心,我是紧急第一,他人(认可)第一,把自己的判断交给了他人。

双赢思维:有点过度了,变成了讨好思维,为了迎合他人,不惜妥协,牺牲自己的利益。

知彼解己:做到了知彼,没有做到解己,忽视自己的需求。

统合综效:在知彼不解己,迎合妥协的前提下,往往不去找第三条路,使得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

不断更新:确实累的精疲力竭,为了不可能实现的事事完美主义。

——改变的三件事情:不断澄清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能放弃的;思考有没有既满足自己需求,也满足他人需求的第三条路;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保证工作精力。

——具体计划:

1)做周工作计划和日工作计划时,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保证投入这件事情的时间,怎么样做比较高效,是否有办法借力而不是全部都自己做。

2)给自己做一个优势和价值观探索,可以结合月度总结去做。

3)每周隔一天跑步一次,一周运动3次,在积极心理学小组的群里打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