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心力》
2021-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班_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能见到的是有限几个熟悉的身影。论技术,国家队里人才济济,私底下,很多人都能够击败那些奥运选手。可为什么最终代表国家出征的只是那几个我们熟悉的身影?
因为国家在挑选选手参加国际比赛时,会用这个公式:实力=技力*心力。技力是技战术水平,心力就是心理素质。只有技力、心力都超强才能成为一流选手。那么如何打造超强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在关键时刻能把事情做好的人?邓亚萍结合自己的运动经历、求学经历,把她练就超强内心的方法写进了这本书里,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参考和启发。
图片我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在遇到一些变化和未知时,会产生较严重的畏难心理。虽然明明知道遇到困难最重要的事情是调整心态积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产生毫无助益的情绪,但有时候确实很难调整。读完这本书,意识到,凡事都有方法论,你要用具体的方法帮自己解决问题,而不能仅靠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更不能让无意义的情绪消耗自己。
这本书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心态提升、效率提升、抗压训练、意志力训练。每一个板块下面,都针对不同场景,给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比如,在心态提升这部分,就提供了思维阻断法、失败清单法、自我激励法、角色定位法等等不同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经奥运冠军验证过的,且有真实理论依据(心理学、行为认知理论等)。作者在分享每一个方法时,都会指明其中运用的理念它的出处是哪,十分严谨。
下面我就每个板块下触动自己的方法做简单分享:
心态提升
- 角色定位。不少人可能经常会用自己的某项特质给自己定位,比如,“我内向,这个我做不来”,一定程度上,消极的定位会引发消极的反应,让人在关键时刻只能掉链子。而人的自信,有时就是来自“我是谁”的设定。邓亚萍因为个子矮,一度不被看好,但是因为个子矮,所以看到过来的球都是高球,也就是说,每一个球她都可以进攻。所以,她给了自己一个“永远在进攻”的自己的定位。通过这样的定位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当我看到这儿的时候,也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定位:“永远能够解决问题”的自己。好像心里瞬间有了力量。
效率提升
- 执行意图。国家队的队员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可能每天都要练习好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小时。我们普通人以为是因为他们热爱训练,其实不然,他们有时也不喜欢训练,也会觉得训练枯燥,但即便如此,依然能雷打不动地保持固定强度的运动量。因为他们通过把具体的事和场景连接在一起,形成执行意图,在通过不断重复,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就用条件反射督促自己。比如,“到了球馆,就要马上打500个正手拍”,有了这样的执行意图,即便到时候心里不想练习,但身体还是会自动动起来。所以,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建立明确的执行意图:我到X场景,就必须做Y事。比如,我到了书桌前,就必须看30分钟书。
抗压训练
- 思维进步。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把失败当成固定的标签,因此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成长型思维把失败当做阶段性的结果,认为一切只是暂时的。邓亚萍8岁时因为身高不够被省队拒绝,她当时的反应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开始更加拼命地练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如何成为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借用三个句式和一个关键词。这里只说说这个关键词:yet(暂时的、到目前为止的)。比如,你可以这么告诉自己:我只是暂时还不具备这个能力、我只是暂时还不适应这个岗位、我只是暂时遇到了一点困难。这么一来,困难都是暂时的,而且你打心底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天大的、难以克服的事儿,转而会去积极思考“我怎么能够度过这暂时的难关”。
意志力训练
- 意志力资源。顶级运动员保持长期固定训练,看似意志力强于常人,实则不然。因为运动员每天该干什么、该练什么、该吃什么东西这些事项统统都有专家、教练制定好了。也就是说,他们从来不用在“计划”的环节消耗意志力(有时候光是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就要消耗一个人极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运动员可以把意志力用在更关键的地方,也就保证了他们在关键的项目上可以付出超常的努力。所以,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意志力,比如,把最难的工作放到每天意志力最充沛的时候做;然后把计划尽可能做得简单,避免在此环节消耗太多意志力。
最后分享书中的一段话,
经常有人问我:“你害怕转型吗?”
我说:“有什么好怕的呢?因为从一生下来你什么都不会,不是通过一点点地学习成长吗?”
瞧,这就是冠军的思维。别怕,差什么补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就是了。
往期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