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以荒诞来演绎人生的一个艺术家
在谈及卡夫卡时,你最先想到的作品是什么?是《判决》亦或是《饥饿艺术家》还是最广为人知的《变形计》。我想大多人在了解其为人时或从课本或从自己喜爱的小说入手。那么作为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的他究竟是哪点能让其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呢?在谈到这一点时我们要联系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身份,以及他矛盾的性格,而这些矛盾和对立让他的观念变得荒诞以及疯狂。
弗朗茨·卡夫卡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属于犹太人,但是在那个年代中,种族歧视盛行,犹太人因其本身的不被待见出身时的他便与常人有了一层身份地位上的差异,不过所幸他的家庭比较富裕,也因此他能有机会去上大学。但是在那个年纪18刚上大学的他却爱上了文学,不过虽然他喜欢文学想以后走上文学的路但是这个梦想却被自己的父亲打破,对于他父亲来说安稳的工作比起文学更重要,于是乎迫于父亲的威压自己选择了法律,大学时间匆匆,在毕业之际他如往常人一样去寻找一份工作,然后带着责任和养家糊口的义务他开始了枯燥而无味的每一天。在那些漫长而有琐碎的日子里,能支撑他信念的便是作为儿子需要养家糊口的义务,而在他内心那矛盾点也让他写下了《变形计》的想法,他不清楚自己在这个时代中被承载更多的是机械式的毫无感情的工具,还是说别的什么,而那别的什么又是什么呢?
我想关于卡夫卡的迹事写到这也就差不多了,他的人生不是从一部《变形计》开始的,或许更加准确的说他这种思想在写下《判决》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着一种被抛弃的义务,而没有了那道枷锁的我们又何去何从,他给予自己的答复是死亡。而死亡便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最后的疯狂,他是荒诞的,以一种荒诞奇特的视角去阐述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背负着一个义务(一个信念),而这东西消散的时候,他们的世界也就结束了,这种荒诞是一个时代的荒诞,在20世纪的奥匈帝国便是如此,即便后来解体 人们中大部分的思想还是未缓过来,他们选择用一直延续的方式去完成一个时代淘汰的产物,他们或许知道这些事情这些思想已经一去不返,但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而卡夫卡,我之所以说之为艺术家而非作家我想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上和心理上比起作品来说更加超越了那个时代,这是惋惜的,因为伟人的去世却没有世人愿意为他哀悼,然这也是骄傲的,如梵高的向日葵一样,一道阳光冉冉升起,他所照亮的不是一块地区,而是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