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国学文艺大观园日更达人联盟

99、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3人  陳_旭_東
99、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孔子的意思,是不是与「古之遗言」合辙?有三种可能。

一是二者意思相同,文字一致。就是孔子对于特定概念的解读,与《系辞》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形或者过度的增删,也就是基本维持原意。我们认为孔子的出发点,就应该是以此为准则,因为这与其「述而不作」的主张同步。

二是二者风格各异,各说各的。如果不真正理解《系辞》,很难与《系辞》的语言风格协调。因此与《系辞》风格一致是高标准的要求,不容易做到。孔子按照自己所在的时代的语言体系来解释《系辞》,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不违和。

三是二者违逆或者出现错误。长期以来关于孔子这段话以及《系辞》相关内容的解释,的确做到了一致,但却是一致错误,就是对《系辞》解释错误,对孔子的话也连带解读得不伦不类、不郎不秀。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中的「道」和「神」。

关于「变化之道」,综合孔子前边的一些解释,尤其是「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孔子对于「道」的理解应该与「古之遗言」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里的「变化之道」与此前的「君子之道」一样,「道」本义是说明,《易经》引申的意思是「一阴一阳」。后世关于「道」是规则、哲理的观点,当时不一定就占据了主流。否则就是孔子洞见玄机,不赞同、也不应用这种理解。

关于「神之所为」,不能因为提到「神」可以「为」,就等于说「神」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就肯定孔子所说的「神」,是后世顶礼膜拜的神祗。这样划等号太过轻率,同样要综合孔子的一贯观点来全面分析。

1、「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2、「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3、「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4、「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以上是孔子在《系辞》里面,有限的几个「子曰」之中,关于「神」的主要论述。从中不难看出,孔子关于「神」的适用,场合不同词义不同。在涉及「易」的概念的时候,不失「古之遗言」的本义;在通俗意义上,又与世俗相通,融为一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高山仰止。孔子关于「神」的解释,是贯彻这一操守的典范。关于「神」主要说的是「爻」,孔子受知识发展阶段的制约,虽然无法充分理解并且精确表达,但是确信「神」是元素的底线,始终如一,没有动摇。

《周易》的时候,「爻」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继承了「八卦而小成」的观念,进一步摆脱了「三极」及「六爻」的限制,也几乎不考虑「古易」之中潜在的、「六爻」与「三极」、「极」与「四象」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凭空臆想,打造出一整套上尊下卑的「爻位」观念,成为一个新理论的新起点,霸占了理论的制高点,影响至今。

孔子关于「神」的认识,并不具有世俗的「神祗」或者「神奇」的含义。而是在不确定之中,在略有模糊的前提下,表达了「神」是「易」的自然属性的思想。比如,「蓍之德圆而神」,就是将「神」属性附着于具体的「蓍草」。而「神以知来」,则几乎与《系辞》本身关于「神」的经典表达,「阴阳之谓神」相同一。

「知变化之道」,不仅仅确切知道「道」的原始意义,同时对「变化」这个专有名词同样有精准的把握和恰到好处的应用。

很明显,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变化」,同时包括「变」与「化」两个方面,只要稍微留心,就应当了解,孔子对于「变」与「化」也各有分别的应用,同样存在明确的区分。

《系辞》之中「变化」的原始意义,是一对相互反对的概念。「变」特指「阳」通过动变成「阴」的情况,「化」特指「阴」通过动化为「阳」的情况,《系辞》称前者为「进」,称后者为「退」。也就是告诉我们,当下所在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正在「进」的过程,因为二者同样是相对的。

孔子明知《易经》所说的「神」,与世俗所说的「神」完全是两回事,以此为背景,将「易」的动态,说成「神之所为」,在字面的一般解释之外,隐含有自己的个人观点。

在这里,「神」具有两个不同的指称对象,处于两个不同的存在场所。

一个是「易」的模拟状态。在「易」的模拟状态,「神」特指「爻」的运行,就是「周流六虚,变动不居」。一方面因其变化多端,所以称之为「神」,不测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因其模拟之「准」而称之为「神」,响应的效果。前者就是「知变化之道」,包括「蓍之德圆而神」也与之相关;后者就是「神以知来」。孔子对模拟状态下「神」的两层意思,都做出了准确的总结。

另一个是现实的环境。在现实世界,「神」由于不可见、不可知,受到世俗的膜拜,奉为神祗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世俗关于「神」的人格赋予,几乎完全将「神」拟人化了。不仅权力不同,能力各异。而且会吃会喝会受贿赂。十分讨喜。

模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既然知道「易」所模拟的「神」的特点,那么,对于现实中的「神」的大体情形,就同样不会一无所知。《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已经相对明确地在模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不仅仅是说《易经》的模拟效果。《系辞》将这句话与「神」衔接一体,另外一个具体的含义、更主要的、还是说明「神」的本质是什么。

因此,「知神之所为乎?」说的是现实世界里的「神」,即全部存在的内在元素的运动,当然也包括「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