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语言的暴力甚至比身体的暴力更令人痛苦。
01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爱的语言”。无论你是说话的一方还是倾听的一方,“非暴力”的沟通方式都是让你用爱和善意去聆听彼此的需要,去表达自己。当你能洞察对方隐藏在话语里的需要时,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善。
如果我们听到的是批评呢?听到批评,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自己申辩、退缩或者反击,但是这些反应往往不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因为在听到批评时,愤怒、委屈、尴尬等情绪会让我们失去理智,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批评背后所隐藏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才是我们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非暴力沟通”提出,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非暴力沟通”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吗?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持续地提醒。它能够帮助人们在沟通的时候把握沟通的本质,掌握更多有效信息,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02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二是进行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比如社会中的仇富心理。盲目的比较,只会蒙蔽人与人心中的善意,毫无益处。(要善用比较)
三是回避责任。
四是强人所难。人们倾向于使用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依靠权威去要求别人做事情,并不一定是别人发自内心的行为,这会造成彼此间心灵的隔阂。
03 慎做“评论者”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她的话真多;他实在太差劲了……诸如此类,这样的话一个传一个,矛盾也就自然爆发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际间的摩擦有时因为利益纠纷,但也常常因为一些只言片语。(所以这些只言片语值得思考了,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论。)
多问一句,就能够区分出观察和评论,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多言,那么也应该多做一些观察,亲自去接触或者感受,再给出自己的判断。
不是反对评论,只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评论很多时候是相对的(相对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水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小马自己下河试了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水不深也不浅。
沟通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倾听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如此一来,沟通便会变得柔和而充满善意。(保守针对不熟的人,这里也要做个相对点)
04 思考与讨论
怎么合理善用评论,才能让评论也提现一下它的价值?回忆过去产生矛盾的沟通内容,分析思考对话中所隐含的双方的需求和感受。。然后想一想,如果事情重来一次,你是不是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如何充满爱或者友好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