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毒社会热点心理

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欲)轻生者的父母

2017-02-05  本文已影响1424人  来小咩

1. 承认(Recognize);文|来小咩

2. 和好(Reconcile);

3. 解决(Resolve)。

加缪曾在《西西弗斯神话》首句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自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理解,所做出的与否行为。

除夕夜,云南15岁的小龙选择了轻生。小咩搜罗梳理了相关媒体报道后得知,小龙的选择源于父子之间的疏于沟通和父亲的家暴。在父子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小龙选择的反抗方式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遗书里,小龙写道: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

小龙的遗书(图片来自网络)

这让我想到身边的朋友k,也曾和我表达过类似轻生的念头:不知道我死了,我爸妈会不会满意

-1-

朋友k是大家公认的独立知性型女性。但我知道她的独立是有限的。

这次过年我去她家窜门,意欲一起出门就餐。

临行前,她的母亲恰好看到她,说了一句:你也太不会打扮了,这样穿真不好看。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朋友k一边抱怨她母亲,一边无奈地搜刮自己的衣橱。

在我看来,她穿得大方得体,和丑根本不搭边,只是两代人的审美差异而已。

可是,k说:“我也知道自己穿得并非她(妈妈)口中说得那样不得体,但是我就是觉得如果得不得到她的认可我很不安心”。

最终,在她母亲的点头表示满意后,她才安然与我出门。

k母亲的消极评价让她觉得焦虑和恐慌

-2-

显然,k这样的行为模式不是一天习得的。这样寻求父母认可的行为不仅表现在穿衣上,还体现在k的择业上。

她称那段时间为黑暗期,即使自己如何和母亲解释,她的母亲以其有限的经验要求她:只有经历体制内招聘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好工作。

如果,k说不去,她的母亲就实施冷暴力——一脸厌弃活着冷漠,不理k。

她说她很难说清楚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她找到了同龄人看来觉得不错的工作,可她的母亲一万个冷漠脸和消极评价。

k完全可以坚持自己,但她说:“我明明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但是我就是要得到父母的肯定,我才能安心。”

就像一个七岁的孩子,她汲汲于父母的认可与夸奖

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欲)轻生者的父母

-3-

可是很多时候,她发现她似乎怎么都不能让父母满意,唯有一死。

或许,你觉得她太过于“矫情”,没有后顾之忧的她根本不需要到极端的“死”。但是由于k父母对k的不认同,导致k长期情绪低落,无法认同自己。

她哭着对我说:“说,瞧,我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我似乎没有理由死。”

她的矛盾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除了看到孩子本身的行为习惯,或许更多的还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孩子的父母。

现在的k的言行,多少与其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4-

我问k:“你和你爸妈的关系一直这样吗?”

k说:“我读书的时候,我爸妈没那么严重,或许因为我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和她的相符合。一开始找了一份不在他们身边的,不是体制内的工作,我妈开始紧张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读书的时候,k在她父母的控制之下,当k找到一份她父母有限经验内没有认知的工作后,他们感到他们失去了对她的控制,开始紧张,于是加剧了控制的言行,例如——冷暴力

她的父母如同孩子般,需要k去讨好了。

而k的讨好行为,又反过来加剧了她父母“有恃无恐”的控制行为。

美剧《犯罪心理》截图

-5-

有学者研究了广州市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效的沟通和缺乏关爱有可能导致孩子有抑郁倾向,并导致自杀行为。

显然,留守儿童小龙和父母之间是缺乏沟通的。那么,k呢?

沟通是双方双向的。k和她的父母的沟通是无效的,是父母单方面施压。

k的父母是有分离焦虑症倾向的控制型父母

他们的安全感来自于k乖乖按着他们的人生经验走。他们将k离开家庭工作视为亲子关系的威胁,于是通过“冷暴力”等表现出“不爱”的行为(爱的撤回),将k禁锢在身边(家庭中),或者让k活在他们所能掌控的预设中。

他们利用k内心的内疚、恐慌和焦虑,满足于k对他们情感与心理上的依赖。

电影《小王子》截图

这让我想起美籍作家谭恩美的一句话:

权力就是掌握别人的恐惧并展示给他们看。

这句用来描述暴政的话,却被千万家长实践着。利用孩子的情绪不安和心理恐慌,来满足一己之需。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看起来思想独立,但没有自主性,不会表达自己观点,情绪低落的k,和千千万万个和k相似的孩子(“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我们那么辛苦就是为了你”,“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我们的用心”……)。

-6-

小时候,我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幼儿园读书,哭闹不止,来表达欲父母分离的不满。但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哭闹停止,世界依旧温暖如旧,万紫千红。

或许——我们的父母,也需要这样的世界。


关注我,请戳:来小咩

你可能会喜欢:我们真的传达“我爱你”了吗?


References:

[1] 陈晓,陶叶娟. 父母比较式教养及其与青少年自尊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6):907-912.

[2] 高鑫,邢淑芬,赵军燕. 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1792-1801.

[3] 刘靖雯,梁卉薇,徐世超,黄俊东,程道猛. 广州市市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J]. 广州医药,2016,47(4):28-3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